張健
今年是媒體融合作為國家戰略推進的第十年?;仡櫴隁v程,媒體融合發展共經歷了3個階段:橫向融合階段、縱向融合階段以及深度融合階段。橫向融合階段注重業務融合,聚焦C端(即用戶端)產品發力,以客戶端為載體,實現各個業務線的融合;縱向融合階段側重服務融合,聚焦B端(即企業端)服務的提升,如《人民日報》推出的“創作大腦”,省級媒體單位推出的媒體云服務平臺;時至今日,媒體融合已進入深度融合階段,該階段不再是單一維度的融合,而是兼具產品、數據、能力、業務、技術、商業等多維度的融合,需通過C端與B端的優勢互補,形成相互促進的正陀螺效應:C端用戶的數據與需求不斷驅動B端服務的標準化,B端標準化與成熟化進一步提升C端產品的用戶體驗從而實現媒體的真正融合。
媒體深度融合的目標是建立一批具有強大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逐步構建網上網下一體、內宣外宣聯動的主流輿論格局,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從產品矩陣、運營協調、內容建設、技術支撐、創新管理全方面發力。面向高質量發展,探索推進媒體的深度融合,構筑主流輿論新格局,可以從業務邏輯和組織管理兩方面進行破題。
業務邏輯:B端看重流程,C端看重交互,兩者存在差異。媒體融合既需要C端產品形態,也需要B端產品形態。C端注重內容呈現、使用體驗、用戶互動與數據表現。B端注重服務的打造,業務流程的合理、管理機制的完善以及成本效能的提升。產品形態不同,底層邏輯隨之不同,工作開展也需要不同的應對策略。
C端產品的底層邏輯有三:乘法原則、精準產品定位及確定內容供給、多樣化的互動連接。一是乘法原則。C端產品往往由五個維度組成:產品、技術、內容、運營和經營,五個維度緊密關聯,層層遞進,缺一不可。但是對產品價值高低的評判方式并不是對五項得分做加法而是對五項得分做乘法,雖一字之差,結果卻大有不同:加法原則下,任何一項的提升都可以提高產品的綜合得分;而乘法原則下是需要五個維度共同發力,均衡發展,任何一項的不足都極可能將產品拖入深淵,只有各項均衡發展才能將產品做得更好。二是精準產品定位、確定內容供給。產品的定位決定了產品走向,不論是產品設計還是內容呈現都需要緊緊圍繞定位開展延伸。客戶端產品考驗的是團隊協同能力,只有錨定靶心,才能使技術、內容、運營共同發力,有的放矢。優秀的產品除了產品設計外,還需要高價值的內容做保障。做內容重要,做爆款內容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確定性內容的輸出。因為相比波動性的爆款內容,只有持續性地做好內容才能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三是多樣化的互動連接。信息類產品的服務路徑有3個部分:內容生產、內容分發以及以信息為載體的用戶連接。如何發現并挖掘這種連接能力是做好平臺的關鍵,媒體平臺與商業平臺在用戶連接方式上最大的不同是將服務轉化為信息的能力,這種連接并不是簡單的將政務、生活服務照搬到平臺,而是將政務、生活中的需求轉化為信息需求,如社區中的服務信息傳達、旅游信息的服務互動等。只有這種連接才能直接觸達本地化用戶的核心訴求,只有這種連接才具有生命力。這既是媒體服務型平臺的體現,也是商業平臺無法觸及的地方。
B端業務的底層邏輯是以客戶為中心,提供有價值的產品和服務,不斷創新和迭代,從而建立穩定的客戶關系。在此前提下,一款優秀的產品應該具備以下能力。一是業務和流程完備、管理和支撐全面、經驗豐富的技術和服務支撐體系。B端客戶對產品的實際價值和長期效益非常關注,一個成熟的產品需要深度了解業務場景,設計合理的業務流程,支撐全面的管理需求,推動完善服務體系搭建,從而幫助客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收益。二是業務接入成本低、服務響應快、技術力量強、運營能力強。B端產品作為客戶的業務支撐平臺,需要保障服務的穩定性,這就對技術響應速度、系統運營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只有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實現商業價值。三是深耕C端,深度理解用戶痛點。B端的標準化過程是逐步迭代和完善的過程,這些迭代的靈感與想法均來自于C端的需求與反饋,只有深度理解用戶痛點,才能完善B端的服務體系。四是滿足用戶、媒體和監管的多方需求,從監管到服務形成閉環。建立完善的監管機制、提供優質的互聯網服務,收集用戶反饋和建議,只有形成這樣一個閉環,才能更好地滿足多方要求,推動服務持續發展與創新。
組織管理:創新管理模式和頂層設計。管理創新就是創新性地明確組織架構、人、資源的配置,明確目標的設置以及各單元項的協同機制。每個單位的組織架構各有差異,評判標準也不盡相同,但是好的管理模式應該滿足以下幾個要求。
一是全面兼顧業務目標的組織架構體系。一個好的組織架構應與組織的戰略目標、業務目標相適宜,根據業務需求進行調整,站在業務目標的角度設置權力的分配、信息渠道的建立以及工作的配置,從而促進信息共享、資源整合,進而提高業務的發展速度。
二是合理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組織的構建離不開優秀的人才,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可以持續優化人才結構、塑造積極向上的組織文化、不斷涌進的新人才能夠帶來新的理念和價值觀,從而形成更加豐富和多元的組織文化。
三是保障業務各發展階段資源的供給。業務在不同階段對資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好的管理模式應能根據業務目標和項目需求合理分配各項資源,確保項目的高效運營和成功實施。
四是明確的團隊目標和完善跨團隊協同機制。組織中每個層級和部門的職責和目標都應明確并得到有效溝通,確保每個人都能理解并致力于實現公司的整體目標,在跨部門、跨團隊溝通的機制上,組織定期會議、交流等方式促進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合作。
此外,筆者建議將產品團隊設置為與技術、運營、經營、內容平行的垂類體系,專項負責產品設計與產品運營,向上承接公司的產品戰略要求,向下指導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從而能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推動產品優化迭代,更加積極地向用戶、市場、業務靠近。
傳播大腦科技公司從頂層設計入手,堅持國有控股、市場機制、資本加持的原則,致力于打造浙江省媒體技術統一支撐平臺和統一對外出口平臺。在C端,打造省級重大新聞傳播平臺技術引擎;在B端,構建省市縣一體化傳播體系驅動基座,打造引領媒體變革的技術集成中心、數據交互中臺、融合傳播中樞。
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導下,傳播大腦成功打造了面向全省機構服務的Saas化融媒體業務平臺以及以“潮新聞”為代表的一系列C端產品,從而實現了全省媒體技術的一體化發展。截至2023年6月底,B端已入駐媒體單位超100家,C端打造了以“潮新聞”客戶端為代表的共計71家客戶端產品。
不僅如此,傳播大腦結合其在B端和C端的產品和數據優勢,創造性地打造了面向省域媒體集團、政府部門和行業機構提供數據服務和智能服務的新一代技術中臺,并在中臺基礎之上聯合友商發布了媒體領域的垂類大模型,推進大模型技術在媒體領域場景落地。
媒體深度融合應堅持一體化發展,擺脫原來獨立造煙囪、重復造輪子的問題,集中資源辦大事。整體來看,一體化發展有四點優勢。
一是多組織協同發展,合作共贏。媒體融合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資源、人力、經費,單一媒體機構難以獨立完成整個體系的建設任務。通過多組織協同發力,可以解決互聯網平臺前期投入高、專業性人員匱乏的現實困難,通過成本分攤、邊際成本降低來提高各單位的投入產出比。
二是分工明確,目標聚焦。一體化發展可以實現資源的整合,分層級、分類別,整理歸類劃分,避免重復造輪子,發揮各自所長,將有限的資源聚焦于根本問題的解決上,從而使工作重心回歸業務訴求,進一步完善平臺服務,提高平臺的使用體驗。
三是螺旋上升,穩步推進。通過一體化發展整體降低成本支出,將有限的資源用在刀刃上,使合理的支出換來真正有價值的技術提升,既節約了國家財政資源,又推動業務穩定發展,滿足不斷攀升的業務需求。
四是數據決策,科學管控。建設媒體大系統大平臺,系統化提升媒體生產和協同效率,構建省市縣三級媒體互聯互通格局,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之上,完成數據分析、平臺運營等多元服務的功能研發,進而做好傳播力的跟蹤與反饋,以數據為依據,做到更精準的科學管控。
作者系傳播大腦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
【編輯:曲涌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