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趙子豪
摘要:中國新聞獎是我國新聞生產與傳播的風向標。通過對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典型特征的梳理總結,不僅能夠深層掌握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的評判標準和價值訴求,而且能夠明確新聞評論制播的發展方向和改革要點。本文從題材、形式和價值三個維度入手,從六個方面系統歸納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的典型特征,包括媒體機構的宏觀把握、內容的多元延展,“有意味”的標題、“有意味”的體裁,以人民為中心、以真實為基礎,這些特征可以為新聞評論制播提供有益思考。
關鍵詞:中國新聞獎 新聞評論 典型特征
中國新聞獎自1991年創辦至今,先后評選出了500多篇各類體裁的新聞評論作品。這些作品都是由不同新聞單位創作的,一方面,這些作品具有一定的共性元素,另一方面,各自也有著自己的個性特點。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梳理研究,從題材、形式、價值維度歸納典型特征,掌握其背后的內在規律和演進方向,對深入了解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以及指導后續新聞評論制作傳播革新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2022年,第32屆中國新聞獎與歷屆不同的是,評論類作品中文字、廣播和電視評論整合為一個評論門類的獎項,獲獎作品共計22篇,同比呈明顯下降趨勢,對新聞評論類作品的評判標準顯著提高。因此,以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為研究對象,在綜合歷屆作品共性因素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典型特征,對新時代新聞評論創作有著一定的指導性。
新聞評論是主流媒體提高傳播力、公信力、引導力的一大利器,黨性原則是根本遵循,是確保其社會職能發揮的邏輯支撐,但在堅持黨性引領的同時,也要注重題材多元延展,以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這也是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的基本特征。
1.媒體機構的宏觀把握。在獲獎評論作品中,大多是由中央級媒體(以下簡稱央媒)創作發表的,且都與黨政方針、戰略部署、重要會議精神等有關,是宏觀方向上的權威把握。據統計,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評論中,特等獎共有19篇,且都是央媒制作發表的,如《人民日報》、新華社等。一方面,作為黨政喉舌的央媒,宣傳國家政策、戰略方針、重要思想是其基本職責;另一方面,央媒能夠更快、更全面地接觸到核心信息,可以精準把握內涵本質,這是下級其他媒體所無法比擬的。如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中,獲特等獎新聞評論作品是出自《人民日報》的《百年輝煌,砥礪初心向復興——寫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一等獎的6篇作品中,有5篇出自央媒之手,包括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求是雜志社、光明日報社、解放日報社等,內容題材以政治為主,如《時政現場評丨跟隨總書記的腳步 到塞罕壩看樹看人看精神》《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鐘聲)美國最大的敵人是美國自己——政治操弄難掩美抗疫不力事實》等,這些作品都鮮明地突出黨性原則,堅持傳播主流價值觀。求是雜志社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刊發于建黨百年之際的這篇社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高屋建瓴,政治性強,視野開闊,歷史感厚重,以深刻的論述、嚴謹的邏輯、鮮明的對比、生動的故事,有力回答了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文章刊發后,在各大主流網站推介,以及商業網站、移動媒體平臺等大量轉載,最終全網閱讀量1500萬多,參與轉載的主流媒體100多家。
2.內容的多元延展。在整個新聞評論獲獎作品中,其他地方媒體也是重要參與者,在內容的多元延展方面同樣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央媒形成了有效互補。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評論中,在21篇作品中有8篇出自地方媒體,包括寧夏廣播電視臺、浙江廣電集團、湖南日報社、山東廣播電視臺、遼寧日報等,內容涉及經濟、文化、教育、環保等方面,如《從“蝸牛”獲“獎”到“碼”上“服務”》《復園里“復原”之路的啟示》《“雙減”政策來了期待教育回歸“初心”》《貨拉拉道歉:每次改進都用生命來換,代價太慘痛!》等。這些內容題材都是社會熱點話題或民生重要問題,能夠滿足受眾個性化情感、知識、價值等訴求。如《“雙減”政策來了 期待教育回歸“初心”》,評論立意深遠,條理清晰,以抽絲剝繭的邏輯性,生動闡述了教育“雙減”政策的重大意義;同時也旗幟鮮明地揭示出“雙減”政策真正“落地”的現實舉措,掩卷之余,引人深思。該評論在FM106.1《寧夏早間新聞》早高峰時段播出后,寧夏新聞廣播微信公眾平臺收到了大量聽眾、網友的點贊和留言。《貨拉拉道歉:每次改進都用生命來換,代價太慘痛!》,作品圍繞社會熱點話題探討新興行業發展過程中消費者與從業者人身安全話題,選題關乎人群范圍廣,具有鮮明的現實針對意義。整體來講,這些獲獎評論作品都是我國社會發展中各個方面的真實呈現,在多元延展中成為引領受眾思想意識的重要航標。
“有意味”是形式主義美學的重要概念,是指要打破形式與內容二元對立的思維局限,賦予形式更多內涵、理念,并在與內容的相得益彰中彰顯獨特魅力。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在標題和體裁方面都是“有意味”的,形成了鮮明的形式特征。
1.“有意味”的標題。精品新聞首先是獨家的,要有信息、角度或其他的獨有元素,采寫新聞的一大原則就是抓住特點,把握能夠讓受眾眼前一亮的不同點,特別是在全媒體時代,亮眼標題成為抓取受眾注意力的關鍵。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中,標題大多都是“有意味”的,如《跟隨總書記的腳步 到塞罕壩看樹看人看精神》《決不允許“雞腳桿子上刮油”》《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如此“滿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落地?!》《從“蝸牛”獲“獎”到“碼”上“服務”》等,這些標題或突出重要價值,或突出情感導向,或突出策劃意識,但都有著較強獨特性,能夠快速吸引受眾關注,迅速傳達新聞價值。最為重要的是,“有意味”的形式與精品內容之間高度契合,形成了較強的共振效應,如《決不允許“雞腳桿子上刮油”》,直言批評“微腐敗”問題,痛陳部分干部人員“鷺鷥腿上劈精肉”,極具語言諷刺效力,充分發揮了地方俚語的優勢作用,引發了受眾廣泛共鳴。還有《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批評了“顏值即正義”的文化消費觀和價值觀,主張摒棄膚淺媚俗的娛樂模式,強調明星偶像要加強自我修養、用精品力作回饋粉絲。標題雖然簡短,但“三觀”“五官”卻非常貼合內容,在強烈對比中加深了受眾印象,觀點鮮明,直抒胸臆。
2.“有意味”的體裁。新媒體評論是近年來全新的體裁形式。在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的21個作品中,有5個是新媒體評論,包括《時政現場評丨跟隨總書記的腳步 到塞罕壩看樹看人看精神》《三觀豈能跟著五官走》《到處人臉識別,有必要嗎?》《經濟日報: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貨拉拉道歉:每次改進都用生命來換,代價太慘痛!》。雖然體裁上都屬于新媒體評論,但各自都有著不同的創新點,形成了“新聞評論+”的形態格局。如“新聞評論+視頻/動圖/漫畫/H5等”,對新聞評論可視化進行了有益探索,有效拓寬了新聞評論的形式邊界。如《時政現場評丨跟隨總書記的腳步 到塞罕壩看樹看人看精神》,不僅開創了國內時政現場評論的先河,創造了全新的評論形式與語態模式,而且融入了小窗口視頻、AE字體、航拍畫面、特色轉場等可視化元素,革新了拍攝制作方式,“有意味”色彩濃厚。還有《貨拉拉道歉:每次改進都用生命來換,代價太慘痛!》,采用融媒體形式進行刊發,不僅具有較強的網感,而且具有較強的質感,通俗而不失力量,及時回應受眾關切,在互聯網傳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評論中的新媒體評論,具有較強的創新性、引領性和指導性,值得其他主流媒體進行深入學習研究。
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都是新聞價值、社會價值非常高的作品,新聞價值是確保內容專業、客觀的核心支撐,社會價值則是進行社會輿論引導、受眾思想引導的根本指向。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作品最突出的價值特征,就是堅持群眾路線,堅守新聞價值本位。
1.以人民為中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的,“黨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和主張,應該說就是人民愿望、要求的充分體現,就是人民的看法和主張。”因此,新聞評論必須堅持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切實關注人民根本利益,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而這也是中國新聞獎及其獲獎新聞評論的基本特征。如《愛心廚房 善待也要善治》,直接指出了“愛心廚房”的尷尬處境,一方面是知名度、好評度較高的公益品牌,一方面是違章建筑問題突出且擾民嚴重,借此引出善待與善治公益慈善事業的公共議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真切訴求,既有電視評論的監督性,也有新聞評論的嚴肅性。《到處人臉識別,有必要嗎?》針對疫情防控階段個人隱私泄露后卻遭受輿論“二次傷害”的社會問題進行嚴厲批判,提出不管技術如何發展,必須堅持人本位原則,要從人的需求出發,真正發揮技術服務群眾的作用。還有,《如此“滿意”失民意,“人民至上”怎落地?!》,緊扣“人民至上”理念和百姓呼聲,對官僚主義進行嚴厲批判,充分發揮了廣播評論的優勢,通過現場采訪市民同期聲表達群眾真實聲音,是“以人民為中心”最好形式的寫照。
2.以真實為基礎。不同于文學作品,新聞作品必須要以新聞事實為基礎,新聞評論則要以新聞事實為依托進行深入分析和觀點表達。特別針對社會熱點新聞或重大事件的新聞評論,必須首先確保新聞真實性,避免因新聞失語對主流媒體公信力產生破壞,甚至還要在關鍵時刻通過權威發聲正本清源,增強新聞媒體權威性。縱觀第32屆中國新聞獎獲獎評論作品,所有作品都是深入新聞現場進行深度調查后的真實發聲。《經濟日報:不要過度解讀甚至誤讀儲存一定生活必需品》,針對即將形成的全國搶購風潮和輿論風暴,創作人員快速捕捉到熱點和焦點,迅速進行實地調查,主動與政府商務部門進行溝通,第一時間掌握真實情況,隨后以超高判斷力、精準執行力、專業生產力,通過權威發聲進行釋疑解惑、正本清源,有力有效引導了輿論走向,快速平息了負面輿情和搶購風潮。《復園里“復原”之路的啟示》,是制作團隊歷時五年的深度報道節目,從福州一座歷史建筑和一條路的沖突矛盾入手,還原了歷史建筑從遷建到原地保護,再到活化利用的命運轉折,全面彰顯了習近平總書記文化遺產保護思想的重大實踐。在此過程中,制作團隊深入調查,廣泛采訪原居民、專家學者、政府工作人員等,在深層論證、逐步揭示中挖掘深刻內涵,是踐行“四力”的優秀評論作品。
中國新聞獎獲獎新聞評論作品,在題材、形式和價值方面形成了鮮明特征,題材上以黨性為引,實施多元延展,在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的內容協同上實現了內在平衡。形式上堅持“有意味”,并聚焦新媒體,在形式創新、體裁創新、語態創新等方面有著較強前瞻性和引領性。價值上堅持群眾路線,堅守價值本位,積極回應群眾關切,維護人民利益,且知行合一,全面踐行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實現了新聞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高度統一。
作者單位 南京傳媒學院廣播電視學院
參考文獻
[1]王鐘的.用做產品的思維“寫好”新聞評論[J].青年記者,2023(03).
[2]李彥水,尚燕華.深度報道的“四度”策略研究——以中國新聞獎部分獲獎作品為例[J].青年記者,2023(03).
[3]顏斌,彭彭.十八洞村題材的“根”與“耘”——“新湖南”四年四獲中國新聞獎的實踐與思考[J].傳媒,2022(24).
[4]賀涵甫,竇鋒昌.中國新聞獎改革的新特點與新思維[J].青年記者,2022(21).
[5]區麗媛.主流媒體新聞評論創作分析——以央媒評論為例[J].傳媒,2022(21).
【編輯:錢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