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旭
摘要: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途徑,而融媒體問政則是其中一種有效方式。本文結合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融媒體問政的實踐,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問政模式做出剖析??h級融媒體中心開展融媒體問政形成的經驗主要包括:搭建全媒體問政平臺,打好融媒體監督組合拳;建立智能協同監測機制,提高融媒體問政精準性;構建網民參與監督機制,提高融媒體問政效果。
關鍵詞:縣級融媒體中心 基層治理 融媒體 媒體問政
建設和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是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有效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對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來說,能否建強和用好,關系到媒體融合大局、基層社會治理和國家長治久安。目前,各地在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過程中,推出諸多措施,取得了顯著成績,也在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上探索出了一些經驗。其中,融媒體問政成為縣級融媒體中心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路徑,受到廣泛關注。多數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其所屬平臺上都設有問政、曝光、監督等類型的欄目,這些問政欄目聚焦民生問題,為群眾切實解決問題,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融媒體問政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綜合利用新興媒體平臺,通過新媒體平臺矩陣,提升問政的傳播力影響力,實現輿論監督效果的最大化。因此,搭建全媒體問政平臺是做好融媒問政的基礎,有助于打好融媒體監督的組合拳。從目前各地實踐來看,搭建全媒體問政平臺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打造直播問政平臺,提高輿論監督力度。在融媒問政中,直播問政是其中一種重要的形式。相比其他問政形式,直播問政的現場氛圍、實時播出等特點,可以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氛圍,推動問題的現場解決,輿論監督的效果較為明顯??h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大多基于原有的縣級廣播電視臺,擁有較好的演播室、主持人等直播基礎,可充分發揮這些資源優勢,打造直播問政平臺,提高融媒問政的現場效果和監督效果。
例如,永康市融媒體中心在打造融媒體問政平臺時,對原有電臺直播間進行了全新的改造。通過融媒體改革,把廣播直播間升級為電臺、電視、互聯網融合的可視化直播間,打通不同的直播平臺,建立全媒體問政平臺;推出《問政時間》欄目,組織力量圍繞每期主題深入采訪,確保事實準確,重點突出,抓住關鍵;為了提升全媒體問政效果,重視直播場景道具設計,緊扣問政主題,營造出問政現場的氣氛,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使得輿論監督更有力度,也更有吸引力和可觀看性。這種有直播現場感的問政,有效釋放了基層媒體輿論監督能量。
2.整合問政平臺資源,形成輿論監督合力。隨著融合戰略的推進,縣級融媒體中心已突破傳統廣播電視臺限制,擁有客戶端、新聞網站、社交媒體平臺等眾多平臺。在開展融媒體問政時,把這些平臺資源進行充分整合,有助于擴大縣級融媒體中心問政節目的影響力,進而形成輿論監督合力,提高輿論監督力度。例如,賓陽縣融媒體中心打造《請人民閱卷——賓陽電視問政》節目,每期問政節目都會通過賓陽電視臺、賓陽手機臺、賓陽融媒體、賓陽發布等平臺同步直播,實現問政節目的全媒體覆蓋,并在擴大傳播范圍的同時,為網友提供了互動評議平臺,輿論監督力度和效果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移動互聯網時代,民眾遇到問題得不到解決時,往往會在網上曝光尋求解決,從而產生網絡輿情。對縣級融媒體中心來說,將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廣泛運用于媒體融合進程中,及時獲取民生領域民眾反映的問題,使之成為有效的問政議題,能更加精準地解決民眾反映的問題。
1.運用大數據技術,精準選擇問政題材。問政選題是做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問政節目的關鍵所在。在基層,很多矛盾或問題的原因較為復雜,既有體制性的,也有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如果沒有針對性地做選題,節目效果難以得到保證。為此,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問政監督,要站在黨和人民的立場上,準確研判問題的實質,精準選擇問政的題材。其中,最佳的選題無疑是能夠圍繞基層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民眾普遍關心的難點問題展開,關注社會熱點,反映民眾呼聲,服務發展大局的。在這方面,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可以更加有效分析出亟須解決的社會問題。
為找到適應問政的選題,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嘗試利用大數據技術,對輿情做出精準分析,提高問政監督針對性。例如,蘭陵縣融媒體中心設立網絡督辦員,專門對網絡問政大數據進行分析,一旦發現群眾集中反映的問題,就綜合線上線下調研梳理,排查問題的普遍性,并及時把情況匯報給縣委、縣政府,由縣里組織相關部門深入調研,就群眾關切做出回應。這種做法取得了實際效果,群眾所反映的問題在問政之后大規模減少。
2.運用智能技術監測輿情,精準掌握問政時機。時度效是衡量新聞輿論工作成敗的重要標準。尤其是對輿論監督類節目來說,時機的把握、力度的掌控和效果的預判都是做好節目的關鍵。對縣級融媒體中心而言,首先要尊重群眾的知情權,確保民眾質疑得到及時的回應,因為互聯網時代,網民參與積極高漲,信息流動也十分暢通,信息公開已成為常態。其次,也要掌握時機,適時推出問政節目,取得問政監督效果的最大化。再次,互聯網上的虛假信息、網絡謠言很多,容易引發市民恐慌,需要主流媒體介入,查明真相,澄清謠言。要及時掌握這些信息并能做出精準的研判,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本地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并做出科學的判斷。
例如,廣西日報、廣西云全程指導建設的南寧市江南區融媒體中心,基于AI技術,自動采集網站、微博、微信、論壇等網絡輿情實時數據,對互聯網上涉及廣西各區域、各行業的高熱度、高人氣的輿情信息進行實時監測,實現多維度拓展輿情監測和分析效果,有效提升了融媒體平臺的輿情應急處置能力。當然,由于縣級融媒體中心的技術、人才等資源受限,目前各地在輿情監測中的智能技術運用還較少,尚處于起步階段。在發展問政監督節目過程中,有必要重視智能輿情監測技術運用,智能研判問政時機,助力縣級融媒體對時度效的科學把握。
3.建立人機協同智能監測,精準聚焦問題整改。經過多年發展,智能技術對媒體融合的作用已經顯現,為推進媒體的智能化轉型提供了動力,但作為智能技術核心的算法,在價值判斷、語義識別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弊端,如果沒有人工的介入,會帶來很多潛在的輿論和倫理風險。對新聞報道尤其是問政監督來說,單一的智能技術無法勝任,還需要人工篩選,實現人機協同的智能監測。在導入大數據的同時,縣級融媒體中心需要聯動有關部門,精細化做好在線監測與輿論監督,提升人機協同性。
永康市融媒體中心就十分重視對算法的把控,以及對人與技術的平衡。例如,在問政環保問題時,一方面,通過前置攝像機、聲吶、水質分析儀等設備,組成“無人船”與“管道檢測機器人”,對各類水域岸邊、管道及偷排漏排情況進行連續掃描拍攝,實現各項水質指標數據的連續性監測,實時傳回指揮大廳控制端;另一方面,由融媒體中心員工負責完成其中創造性、思維性較強的工作環節,包括處理數據和大量視頻,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公開曝光,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等。這種人機協同的智能監測,可以更加精準把握存在的問題,做到真實、扎實、可靠,推動問題的整改,使問政監督起到實質效果。
在融媒體環境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共振,構建起了一個立體全景式的輿論監督體系,網民成為輿論監督的重要力量。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融媒體問政,不僅要有融合傳播思維,優化監督報道生產流程,也要保障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表達權。
1.創造網民參與條件,改善問政監督效果。輿論監督目的是維護群眾利益,群眾本身也是輿論監督的重要主體。在互聯網上,群眾以網民身份在各種平臺上表達意見,也是輿論監督的組成部分??h級融媒體中心可充分利用群眾樂于表達的機會,創造條件,讓本地群眾能夠參與到問政節目中。通過網民參與,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以在選題確立、一線采訪、互動反饋等各個環節充分吸納民眾意見。例如,玉環縣融媒體中心在無限玉環APP上,搭建起“公開問政”“榴島面對面”“輿論監督在身邊”等監督平臺,通過問卷調查、民意征集、意見投訴辦理等方式,吸納群眾意見,提高群眾參與度。這些平臺在網民的參與下變得十分活躍,也因為吸收了網民參與的反饋意見,更加有效解決了群眾關心的急難愁盼。
群眾在線互動過程中,群眾留言與有關部門回復可以形成良性循環,可以提高反映情況與解決問題的時效性。例如,寧津縣融媒體中心在智慧寧津手機客戶端開設《陽光問政》板塊,已成為縣各級黨政部門了解社情民意、改進公共服務、提高執政水平的重要渠道。與此同時,寧津縣融媒體中心在問政平臺上實現辦理流程的實時動態公開,后臺即時提醒相關事項的辦理進度,群眾可以隨時隨地查看訴求辦理進度。通過這種方式,政府職能部門與人民群眾之間形成了良性的在線互動機制。
2.完善問題解決機制,提高問政節目效果。問政節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解決政策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民眾反映的各種問題??h級融媒體中心問政監督效果好壞,就要看這些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因此,在開展融媒體問政的過程中,不能以節目播出及播出次數作為考核標準,而要看解決了多少實際問題、群眾是否滿意。一方面,融媒體問政要有高度和深度。問政不僅關注具體問題,也要重視制度建設,舉一反三。另一方面,要落實監管機制。要以制度形式將問政節目的組織單位、參加人員以及內容、程序、問題處理等機制化,保證問政的嚴肅性和穩定性,將行政行為透明化,充分接受群眾監督,提高群眾對問政監督的滿意度。
例如,臨泉縣融媒體中心“營商環境面對面”欄目,以電視問政的方式,搭建政府與企業、群眾溝通交流的平臺,由縣優化營商環境管理服務中心做好統籌協調工作,著力解決市場主體和群眾反映的問題,督促問政對象主動認領問題,限時辦結,確保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有效提升了群眾對問政節目的認可度,也提高了當地營商環境。又如,蘭陵縣融媒體中心以“蘭陵首發”為平臺,在縣級層面成立“網上群眾工作部”,鄉鎮層面設立“首發辦公室”,形成了“網上收集—網上交辦—線下辦理—實時跟蹤—網上回復—滿意評價—融媒體傳播”的問政流程,同時建立催辦、督辦、問政、問責等保障措施,形成了解決問題的閉環機制,實現了融媒體問政對實際工作的推動作用。
縣級融媒體中心開展融媒體問政,在縣域范圍搭建起一個公眾參與平臺,便于領導干部、職能部門與公眾之間進行對話和溝通,可以推動基層社會、民生領域問題的解決,從而助力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目前,縣級融媒體中心已經基本實現全覆蓋,為基層社會治理奠定了媒體基礎和輿論基礎。作為媒體參與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路徑,融媒體問政也起到了初步成效,受到廣泛關注。但總體來看,目前問政還存在媒體主動性不夠,配套制度不完善的問題。要想充分發揮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基層治理功能,還需要完善各項機制,確保媒體具有主動性,問政能夠真正解決現有問題。同時,從制度來看,問政監督可能會影響到干部的考核及管理,需要地方黨委在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提供制度上的支持。
作者單位 遵義師范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
本文系遵義師范學院博士啟動項目“輿論監督性新聞節目研究——以《百姓關注》為例”(項目編號:遵師BS202014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邵榮英.柯橋融媒:充分發揮縣級融媒輿論監督作用[J].傳媒,2020(10).
[2]袁媛,劉家伸.縣級融媒體中心優化基層政治生態策略探析[J].今傳媒,2021(03).
【編輯: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