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談到高考復習,三輪復習法是目前的常用模式。
高考復習就是集中向課堂要知識、向課堂要素養、向課堂要解題思路、向課堂要解題技巧、向課堂要書面表達能力,最終提升學生高考成績的關鍵時期。
各學科的高考復習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每一個輪次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
各科的第二輪復習在重構知識體系、講清重點概念、涵育素養、對應研訓、培養能力等方面,都要落到實處。
那么,為了構建高考第二輪復習體系,我們到底應該做些什么?這個體系能否提高復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提高學生的復習效果呢?
首先,我們要明確構建這個體系的著力點。
所謂的著力點,包括教師的頂層設計與科學指導,包括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科素養、解題思路與技能技巧,還包括學生的身體狀況與心理狀態、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也包括班級氛圍等。
其次,我們要非常清楚教師和學生各自扮演的角色。
在這里,我只就學生方面稍加論述。學生在一輪復習基礎上的充分蛻變,是提高高考成績的根本動因。
學生要充分蛻變,也必須實現六個轉變,其主題詞是“主動巧干,多思善變”。
一、實現從學生到戰士的蛻變
既然高考復習是一場戰爭,老師是指揮員,學生就是戰士。戰士就要精神抖擻、斗志昂揚、聽從指揮。學生要信服老師,堅信跟著老師走就會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認真投入課堂。
這需要我們老師的教學水平、教學藝術、教學態度讓學生信服,還要經常給學生以鼓勵,幫助學生在復習階段調整好心理狀態。
二、實現從接收器到發射器的蛻變
成為發射器,強調的是學生在學習上要處于主動的態勢。主動學習,彌補缺陷,在學習中加入自己的感悟、理解、注釋。在一輪一輪的沖刺中,也就是在一次次的周考中,逐漸減少失誤。
有了主動性,就有了自我積累、自我完善的基礎,就能充分發揮出學生的水平。
三、實現從苦干到巧干的蛻變
怎么才是巧干?要處理好第二輪復習資料與教材的關系,即資料是骨干,是重組教材的框架;教材是靈魂,也是豐滿框架的血肉。
以資料為綱(今年的歷史資料是《三維設計》),扎扎實實落實好二輪復習開始前,我們擬定的歷史學科《第二輪復習指南》對復習資料每個欄目提出的具體要求。
通過閱讀《第二輪復習資料》、練習、考試,找準重讀教材與課堂筆記的契機。既能突出重點,又能豐滿素材,還能拓展視野;既可以把書讀薄,也可以把書變厚,收放自如、伸縮有度。
學生還有主動做到“日清”“周結”“檢測提升”。
四、實現從自發刷題到自覺訓練的蛻變
“自發”到“自覺”,是指從沒有計劃、沒有目標、不能預見結果的盲目刷題,轉變成有明確計劃和目的并能預見結果的訓練。
如學生明白“限時訓練”,是要在一定的時間內又準又快又好地完成審題、排版、書寫、答案呈現的任務。
主動搞好課時練,積極參加周考、月考、聯考,是要在完成限時訓練要求的基礎上,明確某一個階段某科成績在班上、年級,在聯考所有考生中的位置,明確前段復習中的缺陷,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
按題號做近十二年高考全國卷試題,是要熟悉高考題命制的套路,明確設置陷阱的手段,找出應對策略。
迎考的師生,對復習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五、實現從多練到多思的蛻變
題海戰術不可取,是不爭的事實?,F在的高考試題盡量減少海量刷題帶來的效益。
既然如此,學生就要在勤于思考、善于總結方面多下功夫,由“解答試題”到“解決問題”。
針對什么去多思呢?我個人認為高考題是最好的思考對象,因為它是目前所有題目中,命制最規范最權威、答案最準確最簡潔、賦分最科學認可度最高的題目,它可以引導學生規范做題過程,規范答案呈現方式,形成科學的解題思路和解題技巧。而且題型與答案呈現方式豐富多彩:如歷史選擇題有八種類型;材料問答題有九種題型;小論文題目答案有十二種呈現方式。
審視錯題,標注考點,辨析錯解錯因(知識、能力、素養、技巧、態度、心情),確定應對策略。除此之外,還可以想想這些題目從哪些方面進行了考查,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去考。
也就是對試題分析要舉一反三,不僅是對同一知識點的考查要“反三”,還可以對試題的材料或者設問進行修改以“反三”。
適時總結各類解題規律,把自己聽課、讀書、做題的感悟,寫成簡單文字,以備隨時查閱。
六、實現從一題一用到一題多用的蛻變
所有高考題,特別是以時間為經線縱向編輯的高考題,更適宜于一題多用。
如我們按題號編制的《高考全國卷選擇題近12年綜合考量與突破策略》,可以有如下用途:明確復習重點;確定此題號一般考哪個時段哪個方面的內容、考查頻度最高的是什么;此題號一般用什么方式呈現;八類選擇題一般用什么設問詞,題型特點如何,解題策略是什么;八類選擇題各習慣在哪里設置陷阱,怎樣才能避免掉入陷阱;辨識重復考點和類似考題;形成科學解題思路、熟悉解題技能技巧;學生與高考題經常接觸,有利于消除對高考試題的神秘感和恐懼心理。
綜上,第二輪復習學生可走的路線是,聽話——主動——巧干——明的——多思——多用。
我們堅信,只要師生同心,配合默契,第二輪復習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