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該娥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占優勢,因此,低年級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出發。教學時,不僅老師要運用實物、模型、課件等直觀演示,還要讓學生親自參與探究知識形成的過程,通過動手、動腦、具體操作達到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做法及體會。
一、堅持手腦并用,以動啟思
動作和思維是同步進行、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手腦并用,既動手,又動腦,不僅能促進學生理解教學知識、形成操作技能,而且能收到以動啟思、培養思維能力的教學效果。
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正處于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邏輯開始萌發的階段,學生學習知識必須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學生天性好奇、好動,樂于模仿,遇到任何新鮮事物習慣于動手試一試、問一問。因此,我在教學時盡量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際操作,把抽象的數學概念、計算規律和數量關系轉化為可以摸得到、看得見的實物,學生樂于接受,又容易理解和掌握。
二、加強語言訓練,以說促思
觀察是思維的觸角,比較是思維的基礎,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小學低年級的思維活動具有很強的體驗性、直覺性和對語言的依賴性。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必須結合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教學內容,調動學生的手、眼、口、腦等多種感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加強教學直觀性的基礎上,及時啟發和指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區別異同,并用語言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起到以說促思、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作用。
因為剛入學的小學生語言區域狹窄,缺乏數學語言,而且有時語言表達不規范、不準確、不完整。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手操作、用眼觀察、用口表達、用腦思考,從教學生說一句完整的、準確的數學語言開始,逐步加強語言表達訓練,以語言的邏輯性培養其思維的邏輯性。
總之,只要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合理地安排教學環節,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恰當地運用激活學生思維的教學手段,注意啟發和引導,就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逐步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