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彩清
一、案例背景
在平時備課時,我不僅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更要預設學生的回答。盡管如此,備課與實際發生沖突的現象卻時有發生,總會出現“老師沒講但有的學生已經會了”的情況,我在執教“比的應用”這一課時就遇到了這種情況。
二、案例描述
我是這樣設計的——創設情境,導入新知。
(一)出示教學情境圖,提問:把這些橘子分給大班和小班,你們說說看都有哪些分法?
學生回答。
1.平均分。
師板書,并追問:平均分是怎么分?
2.按人數比來分。
師板書,并追問:按人數比來分,你能說出大班和小班的人數比是多少嗎?
學生回答:3:2。
師板書,并追問:怎么分才是按3:2來分?
答案預設1:也就是大班每次拿3個,小班每次拿2個,這樣一直分,直到分完為止。
答案預設2:我來補充,可以把總的橘子個數平均分成5份,大班拿3份,小班拿2份。
(二)追問:還有其他分法嗎?那么,在這么多種分法當中,你覺得哪種分法更合理呢?
答案預設1:我覺得按比分比較合理,因為考慮到兩個班人數不一樣。
答案預設2:我也贊成按比分,因為如果平均分的話,大班比小班人數多,就不公平了。
教師總結:剛才那兩位同學分析得都對,因為兩個班人數不一樣,所以平均分看似公平其實不公平。而按兩班人數比3:2,把橘子也按3:2來分,肯定比較公平合理。
【設計意圖:提供真實生活情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而在實際教學中,當我一提出“都有哪些分法”時出現了出乎意料的情況。1.沒有一人回答“平均分”。2.一位同學說:“老師,把橘子平均分成5份,大班占2/3,小班占1/3。”第一種答案沒人回答,這說明學生都知道“平均分”是不合理的。可第二種答案應該是“探究新知”時在老師的引導下探究的結果,這該怎么辦呢?沒等我回過神來,又有一學生站起來說道:“老師,因為大班人數占總人數的2/3,所以它分到的橘子個數應該也要占橘子總數的2/3。用橘子的總個數×2/3就等于大班所分得的橘子數。”我沒想到“半路上殺出幾個程咬金”,一下子打亂了我的教學思路。怎么辦?我靈機一動,當機立斷,接著這幾個學生的發言說道:“剛才這幾位同學到底說得對不對呢?我們還是通過實際來驗證一下。”這樣一來,把發現探究的過程變成了驗證猜想的過程,達到了異曲同工的效果。
三、教學反思
如果“老師要講的,個別學生已經知道了”,怎么辦?
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重新考慮教學的起點,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教學機智,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