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凡
摘要:“雙減”政策的落實,對中小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挑戰。數學作業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鞏固課堂學習成果的有效方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要從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小學生的個性特征出發,減少作業量的同時,優化設計高質量的數學作業,既提升教學實效,又注重小學生數學關鍵能力和素質的全面提升,最終實現減量提質的教學目標。本文先是闡述了小學數學作業現狀,然后分析了小學數學作業減量提質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了小學數學作業減量提質策略,供廣大教育者參考共勉。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數學 作業 減量 ? 提質
一、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現狀
(一)有些教師未及時更新觀念,作業布置不夠靈活
“雙減”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但是,有些教師未及時更新觀念,布置作業的形式不夠靈活,也沒有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能力進行作業分層,導致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吃不飽”,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吃不了”,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創造力的提升。
(二)作業形式單一,影響思維發展
在設計作業時,應該與學生實際接軌,做到理論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達到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單一的作業類型會讓很多小學生對數學作業不感興趣。小學生還處于發展階段,自我管理意識與自主學習能力還處于較弱的狀態,他們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作業完成的成效和質量。作業形式單一也不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與時俱進,大膽創新,結合教學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增強作業形式的豐富度。[1]
(三)作業內容缺乏趣味,影響做作業的積極性
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以感性和具象思維為主。如果作業內容乏味枯燥,就會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影響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入學生感興趣的元素,提高作業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主動完成作業任務,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二、小學數學作業減量提質的重要性
(一)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
數學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是教師檢驗學生學習成效的有效方法。小學生處于啟蒙發展階段,尚未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作業設計,讓小學生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作業設計要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的,通過設計貼近生活、層次豐富的作業,幫助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生活、走向實踐,在真實而豐富的體驗中快樂成長。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能為學生后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
要體現作業的效用,就有必要深入探究如何對小學生數學作業進行優化設計,讓數學作業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價值,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質量和積極性。教師合理根據學生情況進行作業設計,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提升學生能力,使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時理解和掌握數學基本概念,培養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
(三)有利于師生溝通交流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圍繞課堂上講授的內容進行,同時考慮學生的差異和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學習的知識,還能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掌握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作業減量提質、優化設計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為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搭建了橋梁。
三、小學數學作業減量提質策略
(一)作業分層設計
分層作業設計是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設計當前階段學生能獨立完成的作業,突出針對性的作業設計理念。陶行知先生認為:“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水平參差不齊,而設計分層作業,根據學生當前階段的數學學習水平布置對應難度的作業,既可以夯實學生的學習基礎,又能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內實現進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避免設計“一刀切”式的作業,落實分層作業設計,嚴格按照不同教學目標和數學學習內容設計符合學生能力水平的作業,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3]
(二)增強作業的創意性
一方面需要關注作業的趣味性和靈活性,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完成作業。在作業形式選擇上,可以設計數學探究性作業、實踐類作業、綜合性作業等。通過多樣化的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對于培養學生的推理意識、創新意識、實際問題解決能力等具有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考慮學生的性格、認知基礎、數學思維等方面的差異,使得作業成為具有個性化、創新性和富有彈性的學習任務,促進學生個性、多元、異質發展。[4]如,實踐類作業設計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精選與學生生活、學生學力相匹配的實踐活動,根據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和生活認知,提升實踐類作業的適配性。與此同時,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學段的具體教學要求,設計豐富多樣的實踐作業,給予學生多重體驗,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融入生活元素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為了保證將數學作業的作用最大化地發揮出來,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引入生活元素,拉近數學知識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建立起數學思想。學生在有效的訓練下能把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比如,學習完“長方形周長”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后測量一下家里餐桌的長寬,結合所學的內容計算出餐桌的面積。又比如,學習了“時、分、秒”后,教師為了增強學生的時間觀念,布置記錄時間表的作業,讓學生把一天的生活記錄到時間表上,在記錄的過程中學生能透徹理解時、分、秒的意義,同時還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5]
四、結束語
總之,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是一種具有自主性、探究性的智力和技能活動,對于增進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習效能具有積極作用。高質量的作業設計是有效發揮作業育人實效的關鍵,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為了實現減量提質的目標,需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豐富、創新作業形式,加入學生喜聞樂見的元素和融入生活化內容,激活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在實踐探究中獲得鍛煉的機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清.小學數學作業設計的實踐與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2(18):108-110.
[2]王永德.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小學數學校本作業設計研究[J].時代教育(中旬),2021(4):2.
[3]馬曉燕.“雙減”背景下如何優化小學數學作業設計[C].“行知縱橫”教育與教學研究論壇(第七期)論文集(二),2022:249-256.
[4]劉莉.“雙減”政策下的小學數學作業設計[J].小學教學(數學版),2022(2).
[5]張麗琴.基于前置作業讓深度學習自然發生——“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研究[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