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芳
小學數學教學應結合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展開,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數學知識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怎樣才能讓低年級的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參與學習呢?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使我深深體會到,只有“放”,才能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一、放手讓學生說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不完整的可以補充,不清楚的可以適時地提問,各抒己見,并討論。對學生發表的不同見解,我也不輕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見解:為什么這么做?你是怎樣想的?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我曾經出過這樣一道題:媽媽每天工作8小時,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時?
學生A的解法是:8×7=56(小時) 因為一星期有7天。
學生B的解法是:8×6=48(小時) 因為我媽媽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學生C的解法是:8×5=40(小時) 因為我們每星期休息兩天,我媽媽和我一樣,休息兩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應按5天計算。
以上幾位學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放手讓學生說,使他們在愉快氣氛中進行活動,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
二、放手讓學生做
“兒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學過程中,應放手讓學生去動手、動腦探索事物。也就是說,動手操作是小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低年級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他們愿意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針對這個特點,我經常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并充分利用學具,讓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動手操作的機會。
教師講得不多,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通過對折圓片、描下折痕,仔細觀察、思考、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逐步認識圓心,發現直徑的本質特征。整個過程,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發揮。
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的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滿足小學生動手、動腦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為數學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動的表象基礎。這樣就容易引起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總之,敢于 “放”,就是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操作、獨立思考及群體討論獲得數學知識。實踐使我體會到,只要教師放手,就會發現學生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