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輝
唐太宗有一句至理名言:“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意思是接受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可以“明得失”,讓自己的行為得到修正。這句名言不僅可用于治國理政上,對個人和單位也同樣適用,無論是個人還是機構都應該勇于接受別人的監督。監督的形式有很多種,新聞輿論監督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新聞輿論監督可以對不良現象及行為進行曝光和揭露,可以抨擊時弊、抑惡揚善,以達到對其進行制約的目的。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為新聞輿論監督工作的發展營造了寬松的環境。報紙、電臺和電視臺等傳統媒體都積極開辦監督報道版面和節目,輿論監督報道層出不窮,形成了良好的輿論監督風氣,為引領輿論向正面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隨著自媒體的興起,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和極其嚴峻的挑戰。尤其是最近幾年,隨著微博、抖音和快手等新媒體的興起,人人都可以做“輿論監督人”,輿論監督逐漸“大眾化”。與新媒體的低門檻、低姿態相比,傳統媒體顯得有些“高高在上”了,很多人更熱衷于自媒體,導致傳統媒體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冷遇”。這種形勢下,傳統媒體如何發揮好輿論監督功能、掌握輿論監督的制高點和話語權,是傳統媒體人應該重點考慮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一度占據主流地位,走過了幾十個春秋。我們不難感受到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的影響力和生命力。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國媒體的輿論監督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1990年12月新聞出版署頒布的《報紙管理暫行規定》中強調報紙要“反映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發揮新聞輿論監督作用”,“輿論監督”被寫入相關規定。這為新聞輿論監督的發展提供了助力,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節目如雨后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以《焦點訪談》《新聞調查》等為代表的輿論監督節目都有非常高的收視率,對社會發展起到了良好的輿論監督作用。各省市媒體也紛紛效仿,逐漸掀起了新聞輿論監督的熱潮。
出現這種盛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傳統媒體堅持了輿論監督的原則,堅定立場,體現了力度。另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傳統媒體正處于鼎盛時期,輿論監督節目也就水漲船高。輿論監督報道可以說是一把“雙刃劍”,維護了正義的同時,也對不正義的行為進行鞭撻,如果立場不對,那新聞輿論監督也就沒有公平正義可言了。本溪廣播電視臺《百姓熱線》節目,對聽眾進行連線的同時,也連線職能部門,賦予當事雙方平等話語權,讓新聞回歸事實本身,既解決了百姓難題,也堅守了媒體公平公正的立場。
任何作品都是形式和內容的統一,新聞輿論監督報道也是如此。即使內容非常好,如果表達形式不新穎,也會影響報道效果。在這方面,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報道也要學學新媒體,嘗試新的表達、播出形式。
筆者采訪報道的《張家河何日泛清波》,采取了記者出現場引入、插敘倒敘相結合的敘述方式,對河流前后情況進行比對,突出了水源被破壞、應該進行治理的主題,報道形式的靈活多樣也讓新聞輿論監督報道更加鮮活。
全媒體聯合,取長補短,以擴大輿論監督范圍,增強輿論監督力度。新媒體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它具有傳統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大眾性強,互動便捷,約束少;渠道多樣,獲得信息渠道更廣、速度更快。但是,對這些新媒體的特點,傳統媒體也不能全盤接收,而要取其精華。傳統媒體之所以能長期處于“主流地位”,是因為傳統媒體也具有新媒體所不具備的優勢:準確、可靠、深刻、理性,這些是很多新媒體所欠缺的。作為傳統媒體,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吸取新媒體的長處,讓兩者有效融合。本溪廣播電視臺《百姓熱線》節目除了通過廣播直播之外,還通過《聽見廣播》進行同步視頻直播,實現了廣播輿論監督節目可視、可聽,有效吸引了受眾,提高了節目收聽率。
明訪、暗訪這兩種采訪方式,大家都不陌生,但是想讓自己的報道做到科學、有力,卻大有學問。明訪,顧名思義就是亮明自己的記者身份,大大方方地進行調查采訪。可以迂回采訪,也可以直面問題,讓問題在記者的調查過程中逐漸顯露出來。
暗訪要想做得好,首先,記者要有很強的心理素質,要做好“變色龍”,讓自己真正融入其中,這樣才能取得第一手資料。暗訪也要求記者有強大的思辨能力,要靈活應對現場變化。在采訪報道過程中,記者可能會遇到突發情況,也有可能面臨的問題和自己之前預想的完全不一樣,記者就要靈活把控,不能將思維固化,要有應變能力。
新聞報道就像做菜,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廚師做出來的菜也有不同的口味。面對采訪獲得的素材,有的人會按照常規思路進行組稿,有的人會在表現手法上動動心思,讓報道既不偏離事實,又別開生面,讓人耳目一新。傳統媒體因為有很多束縛,可能會放不開手腳。而有的新媒體因為顧慮少,卻讓報道做得新穎別致。對于這一點,傳統媒體人也應該有清醒的認識,要做到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無論是輿論監督節目還是輿論監督報道,都應該站在客觀角度,要有廣闊的視野,就某一件事,要向縱深挖掘。對于重大事件,可以采取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方式,拓展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雖然新媒體勢不可擋,但是作為傳統媒體仍然具有新媒體不可比擬的優勢,可靠性和權威性就是新媒體所不具備的。輿論監督報道仍然需要以傳統媒體為主要載體,對于這一點,傳統媒體要有信心。傳統媒體需要做的是:堅持原則、堅持創新、提高輿論監督報道質量。“打鐵還需自身硬”,新聞輿論監督也是如此,不從自身找原因,一味尋找外在客觀原因是不行的。
筆者曾采寫《情系小東溝》連續報道,為了解決聽眾吃水難、行路難、住房難的問題,筆者多次到現場調查采訪,進行深度挖掘,之后協調多個部門,探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政府部門對小東溝居民進行了易地搬遷安置。筆者這樣的奔走呼吁沒有私心,心懷的是作為媒體人的為民所想所呼的社會責任。
無論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爭取受眾支持,提高收視、收聽率都是至關重要的。新聞輿論監督不能孤芳自賞,要多關注受眾關心的問題,要反映民生、民意。老百姓最關注的就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在取材選材的時候,也不妨站在百姓的視角,設身處地地體會百姓的訴求,這樣才能真正反映百姓心聲,但是,這也不意味著要一味迎合受眾,而是要站在客觀、公平、公正的立場為百姓解決問題,同時化解社會矛盾,真正起到媒體輿論監督作用。
與新媒體相比,傳統媒體在報道速度上會略遜一籌,尤其是對一些突發事件的報道,因為謹慎可能影響了報道速度。新媒體時代下,要充分滿足受眾需求、做好輿論監督,傳統媒體應在充分了解客觀事實的基礎上,盡量先發制人、搶奪話語權制高點。對于一些后續有新進展的新聞事件,可以采取連續報道或者系列報道的方式,將新聞監督做得既有速度,又有深度。
筆者之前采制《情系小東溝》連續報道時,就是先接到本溪市小東溝聽眾反映,鐵路部門在建設高鐵開鑿隧道時,將附近居民房屋墻體震裂,居民住房有安全隱患。接到投訴之后,筆者迅速擬好思路,經過調查采訪之后,了解到小東溝居住環境確實令人擔憂:不只是住房難,也有行路難、吃水難的問題。筆者清醒地認識到解決百姓居住難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辦到的,涉及多家部門,過程也比較煩瑣,所以筆者就決定進行連續報道,分成三期。第一期報道了小東溝居民的居住環境,讓受眾了解小東溝居民希望解決住房難、行路難和吃水難的心聲。第二期集中報道了為了解決小東溝居民居住難題,筆者先后聯系多家單位,幫助居民反映他們的呼聲。第三期主要報道了媒體的關注終于引起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最后對小東溝居民進行了易地搬遷。這個結果讓小東溝居民非常滿意,充分彰顯了新聞輿論監督的魅力。
一檔節目要想吸引更多受眾,就要“一手抓監督,一手抓服務”,監督是讓輿論更清朗,服務是讓百姓得實惠,緩解社會矛盾,起到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要直擊問題癥結,凸顯監督力度,還要給聽眾盡可能多的訴求空間,追蹤問題解決結果。一次解決不了,就多次追蹤,直到問題得以解決,讓受眾滿意。本溪廣播電視臺的《百姓熱線》欄目就是一檔監督和服務類的綜合欄目,既直面聽眾反映的政府部門不作為的行為,又督促職能部門解決聽眾合理訴求。對于聽眾反映的問題,欄目直接連線職能部門,能線上解決的就線上解決,線上解決不了的,就線下繼續追蹤。以“死咬死磕”的方式起到監督作用,讓百姓受益。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新聞輿論監督要事事有回聲,對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要件件有回應。輿論監督性節目之所以受到受眾認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輿論監督節目讓受眾覺得媒體是在為他們說話,在為他們所想所呼。所以,傳統媒體輿論監督節目就更應該立足于群眾,公平、正義、為百姓代言。本溪廣播電視臺的《百姓熱線》節目在每天直播時間里,會接到近二十位聽眾的訴求電話。對于聽眾的合理訴求,節目都會竭盡所能地與職能部門溝通,讓聽眾訴求件件有回音。
筆者采寫的《圓夢侯屯村力解上學難》連續報道,就是筆者在接到聽眾反映本溪市侯屯村孩子上學沒有校車、乘車難的問題之后,展開的報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筆者多次到現場進行實地采訪,并且積極呼吁,最后終于得到了政府部門和本溪市客運集團的支持,為侯屯村孩子開通了線路,解決了孩子上學難的問題。這樣的報道讓老百姓覺得媒體就是他們的主心骨,是他們的依靠,提高了媒體的公信力。
新聞輿論監督說到底就是在百姓和政府之間架起一座連心橋,無論是抨擊時弊還是抑惡揚善,最終目的都是緩解矛盾,為百姓解決問題。本溪廣播電視臺的《百姓熱線》節目就是堅守了這個原則。節目自開播以來,就得到了本溪市政府和本溪市紀委的支持。對于百姓反映的問題,直播間直接連線職能部門以求答復解決,如果是疑難問題,欄目組就會反饋給本溪市紀委,紀委再督促職能部門加以落實解決。這檔新聞輿論監督節目因為有本溪市紀委做后盾,很多疑難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提高了辦結率。本溪廣播電視臺的問政欄目《百姓看擔當》之所以解決問題力度大,也不是媒體在“單打獨斗”,而是媒體沖鋒在前,政府部門在后方做后盾。
媒體要想有長遠發展,首先要管好人,要增強媒體人的責任感和職業素質。輿論監督節目的采編播人員更要如此。言正首先要身正、心正。從事媒體工作的人,如果自己都沒學會做人,又怎能去監督別人呢?要保證新聞真實,不能道聽途說,更不能虛構和編造,要堅守新聞真實性的基本原則,做到求真務實。
新聞報道不同于文學,不能為了追求藝術效果而夸大或者虛構。以事實為依據永遠是新聞輿論監督報道具有生命力的保障。2007 年轟動一時的“紙做的包子”事件,大家可能還沒有忘記,了解事實真相之后,大家一定會覺得該記者的行為很荒唐,竟然為了利益和名譽,虛構事實、自導自演了一場假新聞事件。其影響非常惡劣,嚴重背離了新聞輿論監督的初衷。“紙做的包子”事件不僅值得當事人銘記,也值得媒體從業者尤其是做新聞輿論監督報道的采編人員引以為戒。
傳統媒體人還要堅守一個底線,就是做新聞輿論監督節目,一定要遵紀守法,要在法律范圍之內進行報道,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
監督他人肯定會觸碰到一些人的利益,如果因為媒體沒有認真研究法律條文,被起訴到法院,那節目就會“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又怎能起到監督他人的作用呢?本溪廣播電視臺《百姓看擔當》欄目針對受眾反映的問題,在記者調查采訪之后,還會邀請律師到現場進行解答,不僅讓節目內容更加充實,也有效規避了觸犯法律的風險,讓職能部門更加信服。
隨著時代的發展,媒體的發展變化也是日新月異的,傳統媒體新聞輿論監督既不要冒進,也不要畏首畏尾。傳統媒體的新聞輿論監督要想永葆生命力,就要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要發揮長板、彌補短板,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不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