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彤 趙佳昕
會展是指在一定的地點、日期和期限內,通過展示進行產品推介、服務、信息交流的一種活動形式。會展新聞,就是對會展進行報道,其目的是幫助廣大受眾了解會展信息,引起受眾對會展主題相關領域的興趣。
拓展會展的傳播范圍與影響力,需要以媒體為中介得到實現。主流媒體肩負著宣傳教育、引導思想的職責,如果能做好會展的宣傳報道,一定能使大量受眾接觸并關注會展信息,推動相關知識、思想深入人心。
本文以光明日報客戶端對“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報道策劃為研究對象。“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是為迎接黨的二十大而設立的專項展會,規模宏大、內涵豐富、主題突出、時代特征鮮明。但這類主旋律展會相關報道也容易出現程式化、同質化、不深入、不具體的問題。與其他科技類、藝術類展品相比,其風格更加嚴肅沉穩,更需要在傳播時創新表達方式以引起受眾興趣。而光明日報客戶端使用多媒體手段,對本次主題成就展進行了具體化、專題化的呈現,整體報道非常亮眼,具有研究價值。
因此,本文研究問題是:主流媒體應如何在會展新聞的報道上做到守正與創新,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
會展新聞報道一直受到學界的關注,相關研究方向包含傳播效果研究、跨文化研究和創新研究等多個方面。學者陳建平等使用內容分析法,發現當前會展新聞報道存在著內容刻板、主題熱度不夠、報道手法單一等不足,建議選取多元化的報道主題,采取多樣化的報道手法。學者林夢辰對會展新聞報道中的多媒體技術進行研究,認為會展新聞的多媒體呈現可以豐富報道內容、增強受眾體驗、提高報道效果。
主流媒體對會展新聞的報道策略研究也是相關研究的重點,既有內容分析,也有效果研究。學者張小梅等發現主流媒體對會展新聞的報道載體主要有消息報道、特別報道、專題報道等,也采用了圖文并茂、音視頻同步、互動交流等多種表現形式。學者陳思敏等則發現主流媒體的報道能夠提升行業的品牌價值和社會貢獻度,同時也存在著內容單一、話題跟進不夠、報道手法陳舊等問題。
新媒體時代下,主流媒體對于會展新聞的報道雖然發展出了更加多元的報道形式,但是內容的豐富和感染力的提升依然是當下應努力的方向。本文旨在探討會展新聞報道在新媒介環境下的創新發展之路。
①堅持報道政治性
“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是迎接黨的二十大宣傳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光明日報客戶端以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敏銳地發現了會展背后蘊含的脫貧攻堅、科技創新、生態治理等重大主題,自會展開展以來,就對其進行了持續性的報道,把握了有效的宣傳時機,且報道內容有選擇、有分寸,凸顯了大局意識。
新聞和宣傳工作關鍵是要提高質量和水平,把握好時度效,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讓群眾愛聽愛看,產生共鳴。光明日報客戶端牢牢把握住了這一點,順勢而為,凸顯了該展覽的政治意義,提升了會展報道的傳播效果。
②凸顯主流媒體的嚴謹性
作為主流媒體,光明日報客戶端在本次專題報道中凸顯出穩重嚴謹的大報風格。
一方面,記者在進行每單元展品的報道時采訪了與之相關的科學家或研究員,基于客觀事實,對展品背后的故事作了權威解讀。比如,在《在這里,讀懂大運河的前世今生》一文中,記者采訪了參與選址、評審、開工奠基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在《小芯片引領“腦語”時代》中,記者則采訪了國家首席科學家亦是研發團隊成員的劉秀云。
另一方面,在內容的闡述中,專題文章多引用數據,涉及展品發展史的,還會為受眾梳理出清晰的脈絡流程,扎實的資料引用足以證明文章的權威性與可信度,在創新的同時,光明日報客戶端保持了黨媒的一貫風格,在對展品的報道上力求科學、準確、深入。
①多媒體的呈現形式。光明日報客戶端對于主題成就展的呈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含了文字(具體包括消息、通訊、評論等多種報道形式)、圖片新聞、視頻(“有聲手賬”系列)等多種形式,盡可能地滿足了不同主體的多樣化的觀展需求。
總體來看,本次會展的報道手段仍以傳統的文字通訊為主,兼有結合不同展覽主題而做的《為科技人才營造更好創新環境》《從歷史細節感受脫貧攻堅的分量》等若干篇評論,幫助受眾深入理解展品意義,提升宣傳效果。
相比之下,圖片報道短小精悍,聚焦中央綜合展區和地方各展區,是對文字報道的有益補充。視頻新聞則通過動感鏡頭對會展現場做了更生動的視覺呈現,是新媒體時代下對于會展新聞的新表達。
②點面結合的報道結構。在為期兩個月的長維度報道中,《光明日報》的策劃具有系統性和邏輯性,對“主題成就展”的報道整體上采取點面結合的方式。其先是以《“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在京開幕》一篇開題,總領對整個“主題成就展”的報道;后續聚焦經濟、科技、外交等諸多領域,以專業為大類進行圖片報道;接著詳細報道兼顧中央綜合展區和地方各展區的展品內容,每一個展品為一個“點”,通過專題報道《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后的故事》將一個個“點”串聯起來,連線成面,點面結合,使得整體關于“主題成就展”的報道策劃更加綜合、全面。
光明日報客戶端推出的專題報道“展品背后的故事”,累計更新47 篇。其內容涵蓋了經濟、科技、教育、文化等多方面,是本次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創新之處。對其亮點具體分析如下:
①提供報道新切口。《奮進新時代展品背后的故事》專題聚焦每一個展品,選擇以“講故事”的方式帶領受眾聆聽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這為會展新聞的報道提供了新切口、新思路。比如在文章《見“證”大興安嶺綠色變遷》中,記者采訪了展品持有者耿洪廣,“餓了,就吃懷里保溫的饅頭、咸菜;渴了,就直接捧起白雪”,寥寥兩句就將當初守林的艱苦環境展現在讀者面前。專題通過講故事的方式,賦予了報道感染力強、生活化的特征,不僅挖掘到會展背后更豐富的內容用作報道素材,還降低了“姿態”,使得此類報道更加貼近受眾。讓展品不再是單薄的名詞或圖片,而是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起到很好的宣傳效果。
②緊貼目標受眾。《光明日報》自身定位是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的思想文化大報,所以其在本次報道對象選擇中側重于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諸如“大國重器”、中國“智造”、工匠技藝等板塊占了很大比重。在內容的呈現上,光明日報客戶端盡可能多地解讀展品背后的知識,詳細梳理展品的創作或制造過程,為受眾進行科普。例如,在《讓“中國飯碗”裝上更多“龍江糧”》一文中,記者較為詳細地闡述了黑龍江地區的氣候條件,讓讀者對“龍江糧”的生產有更多的了解。這些報道都緊貼自身的目標受眾——知識分子群體,體現了鮮明的“讀者意識”。
③強化文字勾勒的現場感。在每篇專題文章中,記者都著力用文字勾勒現場,努力強化報道給予受眾的現場體驗感。在文章開頭,記者會以一個“觀察者”的角色,首先向受眾描述該展品所在的位置及其周圍的環境布局,準確描述展品的顏色、大小、形狀等真實細節并配以與之相符的展品圖片。
除了記者的自我觀察,其還通過記錄現場參觀者的所見所感加強受眾的現場體驗。由于角色的平等性,參展人員的反饋更容易帶動受眾的閱讀情緒,增強受眾的現場體驗感,使其對于會展現場的期待與會展報道的認同度更高。
雖然光明日報客戶端在本次報道中凸顯了其作為主流媒體的嚴謹性和權威性,但是其文章在結構形式、語言風格上存在固定化、模式化的問題。諸如《“金頭盔”承載空軍飛行員的夢想》《“華龍一號”騰飛記》等專題文章,均以“步入展廳,看到……”展開,以呼吁式語句結尾,如“感謝這個偉大的新時代!”“探索永無止境!”等。報道模式過于單一,多次重復可能會使受眾產生抗拒心理,影響最終傳播效果。
總體來看,光明日報客戶端在本次主題成就展報道中所采用的圖片和視頻都較為簡單,技術含量不高,整體視覺傳達能力偏低,對受眾吸引力不足。
其一,“展品背后的故事”專題報道所配圖片,大多數拍攝角度不夠考究,存在沒有注意構圖、打光、色彩等方面問題,且對圖片的二次處理較少。
其二,視頻“有聲手賬”形式較為簡單,內容為文字稿件的再閱讀,并采用機器配音,未能帶給受眾沉浸體驗感。
上述不足弱化了本次報道在視覺傳達上的效果。
光明日報客戶端對主題成就展的報道,主要分為文字專題報道和展品視頻報道,除此之外,并未運用到其他新媒體技術。而同期舉行的互聯網大會等展覽,許多媒體在報道時采用了AI、虛擬人物播報、動畫等先進媒體技術,非常吸睛。光明日報客戶端在此次展覽報道中更多還是延續了傳統媒體的做法,在內容上有所創新,但對表現形式的創新仍有不足,尤其是缺乏多樣的視頻表達,新媒體文章吸引力不如通訊報道強。
積極策劃與受眾的互動活動,可以大大提高受眾對會展活動的關注度和參與感。在杭州世界休閑博覽會中,《杭州日報》推出了“看看休博會,月月免費游”的活動;《人民日報》新媒體也圍繞本次成就展發起“我身邊的展品”活動,讓大眾講述自己的“時光故事”……這些都是媒體增強與受眾互動的成功實踐。
會展新聞報道可以突破傳統的新聞報道框架,積極拓展宣傳渠道,設置與受眾溝通的機制,增進人們對展品的了解,增強受眾對會展新聞的關注。
在如今的數字媒體時代,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起來,打造“全媒體”會展報道模式,可以使會展新聞報道更加豐富多樣。VLOG短視頻、H5動畫、AI主播等新媒體技術可以大大豐富會展新聞報道形式。第九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期間,人民網發布的短視頻《烏鎮穿越記》就為“有聲手賬”的創作提供了參考。手繪動畫、數據可視化、VLOG 視頻等形式,拓寬會展新聞的呈現渠道,使其更加“活靈活現”“有聲有色”。
許多會展中的展品是以模型、靜物或標本的形式存在,如果能讓報道“走出去”,使其呈現的現實不僅僅局限在一室之內,而是與五湖四海各行各業的奮斗場景形成“聯動”,可以呈現更豐富的報道層次。專題“展品背后的故事”相對于傳統報道來講有了深化,但如果進一步挑選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展品,比如正在種植的“龍江稻”、正在工作的“破冰船”等,制作成卡點視頻,在會展場景、歷史資料與現實場景的切換中突出新時代的新成就,讓報道脫離千篇一律的面貌,更能增強報道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光明日報客戶端對“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的報道,是“小切口”報道會展的一次不錯的試驗。在堅持主流媒體政治性、嚴謹性要求的基礎上,不再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而是真正深刻展示會展的內容內涵,通過一件件展品展示大國崛起的歷史和奮進開拓的精神。報道采用了點面結合的報道方式、多媒體的呈現方式、豐富多元的報道內容,尤其是以故事表達、細節描寫傳達出展品背后的人的故事,打破與受眾之間的隔閡,讓受眾與展品產生情感鏈接,提升會展報道的深度和感染力。這為之后的文化類型展覽報道提供了樣本。
因此,主流媒體對于文化型展會的報道策劃要守正創新,注重“內外兼備”:既要保證內容的嚴謹科學,禁得住推敲,又要通過技術賦能,探尋多樣化的會展呈現方式。相信通過形式的完善和細節的打磨,此類報道會有更精彩的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