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丹丹
對于傳媒中心記者來說,采制出一篇優秀的新聞報道三分靠寫作,七分靠采訪。由此便知,采訪這一環節在整個新聞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訪的本質其實就是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有效溝通。高超的采訪技能是每一位記者應練就的“看家本領”。傳媒中心記者要想在采訪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須提升自身的采訪技能,而采訪技能并非一朝一夕便能提升,需要的是持之以恒地學習與實踐。比如,在進行每一次采訪時,傳媒中心記者應對采訪之前、采訪過程中、采訪之后所涉及的一系列問題盡量考慮到,并做好相應的準備與應對。歷經反復多次的磨煉,相信定會提升自身的采訪技能。
互聯網技術的影響力無處不在,而基于強大互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現代傳媒具備了較為完善的信息生產與傳播功能,使新聞信息能夠直接到達受眾。一個字、一句話、一張圖、一條短視頻,只要將其放到網上,就可以直接被受眾獲得,根本不需要傳統媒體的加工處理。這就表明受眾在新聞信息獲取方面,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小,其獨立性卻越來越強。“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是編輯”的時代已經悄無聲息地來臨。在傳統媒體時代,一篇新聞報道的發布要經過較多環節,從記者采集信息開始,要經過新聞編輯的修正、優化完善和幾重關口的審核。但與傳統媒體環境不同,現代傳媒環境表現出一些完全不同的特點:
傳媒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批又一批新興媒體。在傳統媒體時代,媒體之間的競爭僅限于報社、電視、無線廣播等,而在現代媒體時代下,新媒體也成為它們的強有力競爭者。抖音、快手、微博、今日頭條以及各種新聞APP都已經成為民眾獲取新聞信息的平臺。對于傳媒中心記者而言,他們應該把新聞采訪當成一種藝術,并培養藝術思維,這樣才能使新聞報道表現出藝術氣息。衡量新聞信息價值大小主要從三個方面考慮:真實性、新鮮性與時效性。真實性,顧名思義就是新聞的真假,由于新聞生產門檻的降低,有些不正規的新聞媒體為了博眼球而虛構一些新聞素材,這種行為不僅會影響到其在民眾心目中的影響力與公信力,甚至還可能違反法律法規。新鮮性,就是新聞素材是否有創新性,如果僅僅是為了蹭熱度就很難保證新鮮性,因為最先發布的媒體是第一個吃到螃蟹肉的,后面只懂得模仿的媒體很難取得成功。傳媒中心記者的采訪思路要活躍,采訪手段要多元化,這樣才能不斷增強新聞價值。人才是媒體競爭的核心優勢,只有大力引進人才、不斷提升傳媒中心軟實力,才能使其立于不敗之地。
由于傳統媒體時代信息生產與傳播技術都比較落后,民眾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位置,其在媒界的身份比較單一,就是簡簡單單的信息受眾。但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聞生產與傳播實現了“零門檻”,人人都可以是新聞記者、人人都可以是新聞編輯、人人都可以是新聞傳播媒介的時代來臨,民眾在媒體界的身份越來越多元化。民眾身份的轉變降低了他們對傳統媒體的依賴性,雖然仍然有一些重大新聞信息的獲得需要依賴于主流媒體,但民眾已經不再像傳統媒體時代那么被動。媒體數量卻沒有因此減少,相反,媒體的數量大大增加,使傳媒中心面臨更大的發展挑戰。傳播市場的供需應該保持相對平衡,而各種媒體卻給民眾輸送了鋪天蓋地的新聞信息,不僅使民眾眼花繚亂,同時也很容易讓他們忽略真正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傳媒中心雖然有一定的競爭和發展優勢,但在其他媒體的沖擊下,其發展現狀也不盡如人意。
信息傳播需要媒介,而信息傳播的速度主要取決于媒介的特征。紙質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不盡如人意的移動性大大限制了新聞信息的傳播速度。信息傳播其實就是信息共享的過程,信息共享越方便快捷意味著信息傳播的速度會越來越快。過去,很多消息甚至要靠人與人之間口口相傳,所以這就限制了信息的傳播范圍。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讓“地球村”的設想得以實現,在虛擬世界里,人人都是網民,都屬于互聯網這個“村落”。媒體在發布新聞信息以后,也需要民眾轉載、評論,這樣可以在非常短的時間內讓信息擴散到全國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實際上,信息共享越來越對媒體掌控社會輿論導向有利有弊,因為民眾對網絡上新聞信息的辯識能力非常有限,而有些新聞媒體喜歡斷章取義,在沒有搞清楚事件前因后果之前就將片段信息發布出去,讓民眾產生誤解。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無疑會加大主流媒體掌控社會輿論導向的難度。因此,媒體要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記者更應堅守職業道德,讓民眾了解事實真相。
“媒體行業在發展,民眾觀念在轉變”,這些擺在傳媒中心記者面前的事實決定了他們必須從自身做起,通過完善自我來滿足民眾對他們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時期,工匠精神已經成為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具備的精神素養,傳媒中心記者是傳媒中心在宣揚先進文化、先進思想等工作中的中流砥柱。他們更應該嚴格按照工匠精神的標準要求自己,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端正自己的工作態度。成功沒有捷徑可言,但采訪工作卻有很多技巧,掌握這些采訪技巧不僅能顯著提升記者的采訪效率和質量,而且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一次的新聞采訪都需要傳媒中心記者嚴陣以待,因為每一次的新聞采訪對于他們而言都是一場考驗。新聞采訪獲得的信息是記者原創稿件的基礎,很多時候,即使是采訪同一個人物、同一個事件,不同的新聞記者報道出的新聞內容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當然,這里的差異并不是事實真相上的迥然不同,而是采訪與報道方式等的個性化,但最終產生的社會影響與效果卻迥然不同,這就顯露出提升記者采訪技能的必要性。
從受眾的角度來看,他們在選擇新聞信息時,更傾向于選擇那些有個性、有特點、有創新性的新聞信息。受眾是傳媒中心的服務對象,根據他們的興趣愛好采集新聞信息是提高新聞信息社會影響力的關鍵。試想,如果傳媒中心報道的新聞內容對于民眾而言就像天書,那么就不可能吸引民眾的興趣,民眾也就不會產生持續閱讀新聞信息的想法。媒體之間的競爭愈演愈烈,傳媒中心的每一分子都應該提升自己的競爭力。通常情況下,在拔河比賽中最有力量的人會被安排在第一個或最后一個位置,而記者作為傳媒中心的一線工作者,相當于是拔河隊伍的領頭羊,對比賽成敗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力。記者采集的新聞素材的質量對后續的新聞整理、編輯和報道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們得到的新聞素材“先天不足”,這就意味著與其他媒體記者相比,他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因此,提升傳媒中心記者采訪技能不僅有助于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拿到有價值的新聞信息,而且還為提升傳媒中心社會知名度奠定基礎。
在當前的傳媒環境下,很多新聞信息就如同龍卷風一樣“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新聞熱點轉瞬即逝、新聞熱度忽高忽低,這些復雜的情況無疑會讓傳媒中心記者采訪工作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采訪是記者的日常工作內容之一,采訪能力更是他們應該掌握的基本能力之一,但面對日益復雜的傳媒環境,他們如何才能緊跟時代的腳步,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推動傳媒中心健康發展?在新時代背景下,各行各業越發注重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有真才實學的人往往會成為各家爭相搶奪的人力資源。提升傳媒中心記者的采訪技能不但有利于提高記者個人的核心競爭力,而且也有助于增強傳媒中心人才隊伍的整體實力。
實際上,所謂的采訪技巧、采訪技能都是記者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嘗試、不斷創新而掌握的采訪規律,通過掌握這些規律技巧來保證采訪效率和質量。在考試中超常發揮是每個學子的愿望,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也就是說他們腦海中根本沒有積累相應的知識點,那么就不可能超常發揮。正如前面所闡述的那樣,每一次的采訪對于傳媒中心記者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循規蹈矩式的采訪也能讓他們采集到新聞信息,但選擇這樣的采訪方式往往意味著他們只能采集到質量一般的新聞信息,也意味著他們不能在記者群中脫穎而出。“麻袋繡花,底子太差”,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其必須有良好的業務素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因為只有把基礎打好,才能生產出更好的新聞產品。
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基礎業務能力呢?首先,記者要學會“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關注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密切聯系群眾,在群眾中挖掘有價值的新聞信息。其次,真實性是新聞信息的靈魂,記者要有辨是非、分真假、斷美丑的眼力,既要對受眾負責、對媒體負責,也要對自己負責,在鑒定新聞信息的真假以后再發布。再者,日益復雜的媒體環境還要求記者要有思考能力,能把問題理清楚、想透徹,要善于站在全局角度想問題。最后,記者還應鍛煉語言表達與文字表達能力,保證筆下的新聞信息不虛假、不空泛。只有打牢基礎,記者才能做到“一專多能”,從而全方位、多層面地提升采訪技能。
在新媒體時代,不僅受眾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記者挖掘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隨著媒體對民眾生活、學習和工作產生的影響日益加深,“全民皆網民”的趨勢越來越顯著,信息量井噴式增長,極大滿足了民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網絡上各種流行語、段子也層出不窮,似乎幾天沒有網上沖浪,就跟不上時代潮流。媒體是引領時代發展的特殊行業,其要把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傳播給民眾,如果傳媒中心不能走在時代的前列,就很難把真正的先進思想、先進文化傳輸給受眾。從傳媒中心記者的角度來看,其作為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的采集者,更應該提高工作效率,并拓展信息挖掘的渠道,要及時判斷所挖掘信息的真偽,在不斷實踐中積累經驗。現場采訪對記者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掌握有效的采訪技巧有利于拉近記者與采訪對象之間的距離,并給采訪對象留下平易近人的好印象。傳媒中心記者的采訪對象比較多樣化,這就要求記者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面對不同的人,要說不同的話。想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優秀記者,就要把功夫下到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通過學習知識和積累經驗來逐步提高自己的采訪技能。“飯要一口一口吃”,很多時候,掌握正確的采訪方法要比“跑斷腿”能更快速、廣泛地采集到優質新聞素材。
不打無準備之仗是每一名優秀記者都應該具備的思想觀念。采訪是一門行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不僅需要有靈感,更需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這樣才能在靈感來臨之際創作出獨一無二、鬼斧神工的藝術作品。“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人”,從采訪對象的角度來講,他們也不希望記者對自己一無所知,因為了解個人基本信息是對他們最起碼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如果記者用一種不帶感情色彩的語氣采訪別人,別人也會對他們愛理不理。所以,這就要求傳媒中心記者認真對待每一次采訪,不能因為各種因素而忽視采訪前的準備工作。“防患于未然”,只有事先把所有可能發生的意外都考慮到,記者才能做好充分的準備,采訪效果才會更令人滿意。比如,在采訪之前,記者可以事先模擬演練,鍛煉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保證采訪過程中思維和語言都不斷線、卡殼。即使經驗豐富的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也可能遇到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而遇到突發情況,一些人就會緊張,甚至語無倫次。把各種問題都考慮到,做好演練,有利于提前發現問題,比如自己的提問語氣是否得體、提問方式是否恰當、用詞是否準確、提問時間是否合適等。成熟的記者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才能擁有較高的業務水平,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機遇來臨之際把握時機并取得成功。
在新時期,工匠精神已經成為所有勞動者都應該具備的精神素養,傳媒中心記者是宣揚先進文化、先進思想的中流砥柱,他們更應該嚴格按照工匠精神的標準要求自己。提高采訪技巧,提前做好采訪準備,才能保證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