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妍 朱穎 蔣博雅
摘要:不同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定位和要求,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以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較強實踐能力以及良好職業能力的提高級專業人才為目標的學位制度,強調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教學環節獲得一定的專業技能,注重實踐性與應用性。以建筑類專業學位為例,實踐教學環節的培養模式與職業銜接仍需進一步深化。基于“職業導向”的實踐教學理念,對專業學位實踐教學過程中如何由學科邏輯轉換到工作邏輯進行了分析,建構了專業知識、職業知識復合的實踐教學內容。解決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職業認知不清晰、實踐考核不規范三個突出問題,提出了“專業+職業”鑲嵌式教學模式,以及檢驗學生實踐學習效果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有利于院校生轉向職業人、提升專業能力及職業能力,為建筑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關鍵詞:專業學位;實踐教學;職業導向;建筑類
中圖分類號:G643.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005-2909(2023)04-0070-07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具有基礎理論堅實、專業知識寬廣、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強,以及職業素養良好的專門人才[1-2],是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主渠道。中國研究生教育改革強調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要建立以提升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3],明確與學術型研究生教育的差別,即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培養的人才應具有職業性、實踐性、應用性和技術性。作為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重要環節的實踐教學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強化職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4-6]。
職業性、實踐性是國外高校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較為重要的內容。“實踐性”是英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價值取向,強調教育與勞動市場需求之間的聯系,并關注教育的內容及其與行業需求之間的適宜性。德國實施“為職業實踐而進行科學教育”的“雙元制”教育模式,不僅強化校企合作,而且以市場為導向,為學生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7]。美國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定位為復合實用型人才培養,不同的高校對專業學位人才培養分別規定了培養的性質、方向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并在準入、培養、評估等環節實行嚴格管理[8]。
李趙秦[9]將工科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教學劃分為基本實驗教學、仿真教學、校內實踐基地教學和校外實踐基地實習四大模塊,在此基礎上,構建了跨時域、跨地域、跨專業領域的“三跨”模式。賀克斌[10]對工科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模式進行研究,構建了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課程體系,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導師團隊建設,倡導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的科研訓練方式,以促進培養目標的多元化。劉亞敏等[11]則認為應把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的獨特性和關鍵點,要強化專業實踐的參與度與水平。李偉等[12]強調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一脈相承且層次遞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應實現“職業性”與“學術性”兩種融合邏輯的協調發展。我國學者在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實踐教學等方面開展了諸多探索,取得了較為豐碩的成果,就目前而言,實踐教學環節研究中多注重專業知識的強化、專業技能的提升,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探討還相對薄弱。
建筑類專業是人居環境最為重要的基礎性專業,涉及建筑、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等多個學科,是典型的應用型學科。當前行業的發展迫切需要較強職業能力的高層次人才,這也為建筑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提出了實質性要求。基于職業導向的實踐教學理念,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構建專業化、職業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模式,為建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一、專業學位實踐教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一) 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通過實驗、實習、畢業設計等環節鞏固理論知識、加深理論認知,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術的實際應用,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創新性。實驗和畢業設計方面,多以固定的課題或研究內容按照既定的程序開展教學活動。專業實習則由于場地、指導教師、指導內容等不同,具有較高的靈活性和差異性,也是職業能力、職業素質以及創新意識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建筑類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方案中,實習環節所占比重也越來越大,以此為對象進行實踐教學探索。
與理論教學不同,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學生由在校生的角色轉向職業人定位,學生將經歷三個層面的轉變:從個性轉向共性、思想性轉向行動性、成長型轉向責任型。在此階段,不僅學生的心理、生理、知識技能以及人際關系需要重新適應,高校人才培養的各方面也要發生一定的轉變:教學主體由高校轉為企業、教學對象由院校生轉為職業人、教學內容由專業理論教學轉為標準化、職業化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成效的評價也隨之改變(表1)。
(二) 建筑類專業學位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建筑類專業學位實踐教學主要通過兩種模式來實現,一種是校企合作模式,另一種是導師工作室模式。兩種模式都是在理論課學分修完之后,集中一段時間在企業或導師工作室進行實習,由企業或工作室導師給予實習成績評定,再由高校教學小組對實習成果進行成績考核認定,在此期間參考企業或工作室導師所評定的成績。由于缺乏良好的教學設計,兩種模式均呈現松散的教學狀態,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實踐教學目標不明確。在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企業或導師工作室以經營或項目完成為主導,導致學生受訓的重點與預期目標存在一定差異性。(2)實踐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性不強,由于沒有明確的教學內容設置,企業導師或工作室導師的指導呈現出發散性、隨機性特點,更多地關注工作技能,忽略職業素質的培養。(3)缺乏完善的實踐成績考核指標,學生實踐成績評定無據可依。實踐環節結束后,企業或工作室的指導教師多以個人主觀感知對學生實踐成績進行評定,“優秀”成為常態,實踐教學成績的評定流于形式。
二、職業導向的實踐教學理念
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同、教學理念不同。針對專業學位人才培養,Blackwell等[13]認為“基于課程”的培養計劃對能力的培養缺乏明確目標和內容,而實質性的能力培養則是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的目標。建筑類專業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由于其特殊性及專業性,在某種程度上要求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工程能力與素質[14],反映到實踐教學上則強調職業化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由此可確定,實踐教學不是以傳授學科知識為目的,而是以建構職業知識[14]、彌補非學校知識教育為主,也即把專業知識與職業知識相融合,強調專業化、職業化,使學生對職業環境、自我狀況有清晰的認知,培養學生從專業能力向職業能力轉變。因此,建筑類專業學位的實踐教學需要貫徹“以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這種教學理念符合專業學位人才培養目標,滿足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
三、專業學位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一) 實踐教學目標定位
提升職業能力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主要目標,職業化教育既是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也是實踐教學的主要方向。建筑類專業學位實踐教學的目標,不僅僅包括對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及綜合運用,也包含對價值觀和職業觀的培養,如誠信、責任、規范、合作、創新等,從而實現學生對職業的深度認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二) 實踐教學內容構成
實踐教學課程設置體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特性,以職業導向的實踐教學內容不再按照建筑類各學科及學科自身的邏輯體系來構建,而是根據院校生到職業人發展的階段,把教學內容歸為兩個范疇,即專業知識—職業知識(圖1),其中,專業知識是基礎,職業知識、職業能力提升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與工作情境相關,具有實踐指向性和行動導向性,實踐教學框架(表2)具有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導向性等特點,也遵循從知識到工作、再到知識、再到工作的邏輯路線。
隨著實踐教學主體和教學情境的轉換,教學內容具體包括三大部分:以鞏固加深學生基礎理論知識、豐富職業知識為主的知識模塊;以基本技能為基礎、強化職業技能為主的技能模塊;以強調職業意識、職業情感為主的職業素質模塊。三個模塊均體現從理論認知到職業能力轉化的過程。課程模塊設置與崗位職業標準對接,并具有較強的動態性,能夠隨行業發展、社會需求的不斷變化進行調整。
(三) 實踐教學方法
區別于理論教學“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模式,實踐教學基于工作實景,結合建筑類職業的特點,按照“職業崗位—崗位需求能力—確立教學項目”主線,以項目為載體,運用項目驅動教學法以及案例教學法,在職業實體情境中融入職業要素和企業要素,指導學生圍繞項目綜合各種知識、技能,并進行創新,使用企業項目驗收的手段實施項目考核,并按照行業操作規范進行驗收,促使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加凸顯,加強實踐教學與社會需求的直接聯系。
實踐教學的目標是提升專業學位人才培養質量,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實踐教學重要組成,運用前沿的理論、方法及技術,研究并解決實際中的工程問題也是專業學位研究生應具備的能力。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用探究性教學方法有助于提升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即在實踐教學中,基于實踐項目,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覺主動地探索,分析項目存在的難點、重點問題,引導學生調查、分析、思考,并進行獨立探究,自行發現并掌握相應的理論基礎知識和解決策略。指導思想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研究客觀事物的屬性,發現事物發展的起因和事物內部的聯系,從中找出規律,形成新的認知。可見,在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四) 實踐教學評價
1.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基于實踐教學目標及教學內容,從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兩個層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其中,職業能力又包括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兩個層面。同時,依據企業通用管理及考核指標,結合實踐教學性質,篩選理論知識、工作效率以及職業道德等15個因子,并依據實踐教學的側重點,對每一個指標權重進行賦值,確定每一個指標制定具體可衡量的評價標準(表3)。
2.評價主體及評價方法
學生專業實習成績以綜合評定為主,由各評價主體對相應的指標進行打分,結合權重,最終獲得綜合考評成績。由于評價體系指標多為定性指標,為降低評價的主觀性和偏差得到較為客觀的實踐教學評價結果,需要從實際工作出發,由企業指導教師、高校指導教師、項目組負責人及項目組成員共同對學生的專業能力、工作能力、職業素質等作出全面評價。
采用圖尺度評價法[15]對專業技能、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工作能力、職業素質等相關指標進行評價。圖尺度評價法因原理簡單、易于操作,比較適合企業導師對學生實踐的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等定性指標進行快速評判,即依據評價指標及評分等級,由相關評價人員根據學生實踐狀況,按照相應的等級確定各個指標所得的分數。對學生專業實踐中的工作量、完成度、工作效率等定量指標還可以采用目標評價法將學生的工作成效與企業希望員工平均成效進行對比,從而評價學生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本質是利用目標與結果的差異評價學生的工作質量;另外,在重大項目中可采用關鍵事件法評價學生在項目中的工作能力及職業素養。
高校教師與企業導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共同參與實踐評價,其中,企業導師承擔了主要評價工作,高校教師則通過參與項目的立項、階段性成果匯報與交流、最終成果的交流與匯報等環節對學生進行實踐評價。
實踐教學評價貫穿實踐教學的全過程,以動態的過程性評價為主,根據實踐教學的進程評價側重點不同,分階段進行評價。實踐教學初期,側重專業知識的綜合運用以及工作規范、程序、紀律等內容,中期關注學生的工作質量、效率以及溝通和團隊協作,后期強調自我提升、職業標準以及創新能力等。通過多樣化的評價方法,綜合不同評價者的意見,可以得出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價結果。表4既作為綜合考核依據,同時也可以自評價。
3.實踐成績考核等級
實踐教學成績依據綜合評價結果,分為4個等級(表5)。通過評價,學生能夠清晰地認知自身的優勢和不足,對專業和職業有深度認識,有助于學生調整學習目標和發展方向、快速成長。對于高校而言,用人單位的真實反饋是為人才培養提供評價結果,也為高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提供參考。企業通過參與、實施實踐教學,不僅建立了與高校合作的堅實平臺,也能夠為企業的發展提前儲備人才。
四、結語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緊跟職業領域發展前沿,實踐教學是提升專業學位研究生職業能力的重要環節。聚焦建筑類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習環節,基于“職業能力”人才培養目標,提出實踐教學目標、專業知識與職業知識相結合的教學內容,構建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塊,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并建立以考核學生能力、素質為主的實踐教學評價指標體系,實施多元主體參與的過程性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建筑類專業學位實踐教學的不足,為相關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教學提供借鑒。
雖然校企結合是實現實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然而企業與高校在體系、運營機制存在差異。在實踐教學中,校企協同合作的形式、機制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策略等方面還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22-10-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209/t20220930_666341.html.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關于印發《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的通知[EB/OL].[2021-09-3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30_492590.html.
[3] 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見[EB/OL].[2013-04-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4] 李安萍,潘劍波,陳若愚.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實踐教學理念—基于職業教育的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31(9):17-19.
[5] 華春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價值、隱憂與前瞻[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2(6):28-35.
[6] 安強身,馮素玲.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提升:價值、困境與突破[J].現代教育科學,2022(5):46-52,57.
[7] 魏曉鋒,張敏珠,顧月琴.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的特點及啟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0(1):92-95.
[8] 王瑩,朱方長.美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及其啟示[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0(2):76-79.
[9] 李趙秦.工科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的實踐教學探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
[10] 賀克斌,鄭娟.我國工科博士生培養模式改革及其效果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6,31.
[11] 劉亞敏,曾田.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獨特性和關鍵點——基于校內學術導師主動轉型的追問[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5):574-580.
[12] 李偉,閆廣芬.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論定位與實踐路徑——基于對其本質屬性的考察[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76-81,97.
[13] PegyJBlackwell,Dietz,Mary.Toward a New Vision of Master's Education for Teachers[M].National of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Washington D C,1998:1375.
[14] 吳曉,江泓,全雨霏.“3+7+2”: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企業實踐模式初探——以建筑類院校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5):45-54.
[15] 王炬.圖尺度評價法的改良和應用——以YZJ公司為例[J].讀寫算(教研版),2013,(7):6-7.
Abstract: The objective of professional degre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academic degree. It aims to cultivate senior professional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knowledge,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 and good professionalism. It emphasizes that students acquire certain professional skills through practical teaching sessions on the basis of mastering profession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emphasis on practicality and application.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the training mode of linking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professionalism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areer-oriented practice teaching, it is analyzed how to shift from disciplinary logic to work logic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degrees. Then, a practical teaching content that combines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vocational knowledge is constructed. Further, the three outstanding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s, such as unclear prac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unclear career cognition and irregular practice assessment, are solved. A mosaic teaching model of professional and vocational an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practical learning are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re conducive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students into professionals and the 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to vocational competence,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ractical teaching; career-oriented; architecture
(責任編輯? 鄧云)
基金項目:中國建設教育協會教育教學科研項目“風景園林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研究與實踐——基于‘專創融合理念”(2021157);江蘇省高校大學素質教育與數字化課程建設專項課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創業創新課程建設與共享機制研究”(2020JDKT024);江蘇省高等教育學會評估委員會課題“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的江蘇高校建筑學科新案例和探索研究”(2021-C62)
作者簡介:陳妍(1978—),女,南京工業大學建筑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風景園林規劃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研究,(E-mail)chenyan@njtech.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