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郭贊權 黃東方 劉臻
摘? 要:建筑滅火技術與戰術作為消防指揮專業核心課程,課程注重將組織指揮理論與滅火戰術實踐緊密耦合,結合學情分析,立足教學和課程目標達成,從教學理念、策略資源、方法評價和課程思政等方面對教學進行創新設計,解決課程中實戰現場還原難、戰術成效驗證難、指戰能力生成評價難“三難問題”,力求避免學生的“紙上談兵”,提升學生在近似實戰環境下發現重難點問題并選擇運用戰術方法的能力,以期滿足學生崗位第一任職需要,助力指戰融合新型人才長遠發展。
關鍵詞:消防指揮;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融合式教育理念;崗位第一任職需要
中圖分類號:C96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3)25-0155-05
Abstract: Construction Fire Fighting Technology and Tactics is a core course of the fire command major. It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and theory and fire fighting tactical practi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learning situation, it bases on the achievement of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it innovates the teaching desig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cept, strategy resources, methods evaluation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o solve the "Three difficulties" in the course-- the difficulty in field restoration, the difficulty in verification of tactic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difficulty in gener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command and combat capability, the course is aimed at avoiding students' "armchair strategist" , enhances their ability to find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chooses to use tactical methods in a near-real-world environment so as to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first positions and help to develop a long-term novel talents who integrate command and tactics.
Keywords: fire command; talent cultivation; teaching reform; integrated educational concept; meet the needs of students' first positions
中國消防救援學院作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最高學府,承擔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本科、研究生教育和高等學歷繼續教育等任務[1]。建筑滅火技術與戰術課程于2019年開設,是面向消防指揮專業本科生開設的一門綜合課程,以培養學生掌握撲救常見建筑火災的技術與戰術運用能力,滿足遂行滅火救援任務需求。配套建設的慕課課程在服務教學的同時,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指戰員和社會消防力量提供遠程教育,發揮課程服務隊伍、服務社會的作用。
一? 教學設計分析
(一)? 課程地位
建筑滅火技術與戰術課程是一門重點研究建筑火災撲救中戰術運用規律的專業課,是消防指揮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學院各專業學生的必修課,于本科三年級第六學期開設。
(二)? 學情分析
學院招生模式與軍事類高等院校招生模式相同,專業學生主體來自于消防救援隊伍和森林消防隊伍的消防員。
1? 知識基礎
學生在本門課程之前已經修完消防戰訓業務基礎、建筑防火、火場供水等專業基礎課程,掌握了建筑防火基礎、建筑滅火設施、火場供水計算等相關理論知識。
2? 技能基礎
學生具有較強的森林消防業務技能,掌握了消防救援水帶鋪設、滅火劑噴射等相關技術,缺乏登高、破拆、排煙、救助和逃生等技能。
3? 心智特點
學生善于團隊合作,服從意識強,參與實踐教學積極性較高;部分學生抱有功利心,不善于創新思考,運用信息化手段學習意愿不高。
4? 教學痛點
課程教學面臨實戰場景還原難、戰術成效驗證難、指戰能力生成評價難“三難問題”。
(三)? 教學目標
針對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梳理培養目標與隊伍任職之間的關系,從知識、能力、素養和價值“四個維度”,明確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了解典型建筑火災特點、滅火技戰術發展歷程和前沿知識。
2)熟悉滅火設施和常規消防裝備的技術性能和使用方法。
3)掌握滅火救援行動戰斗的組織與指揮程序、滅火救援戰術行動適用范圍,以及常見建筑火災的撲救和處置方法。
2?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知識遷移、分析問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借助信息化資源、手段、方法,開展探究式學習和組織指揮能力。
3)通過實踐實訓和模擬推演,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有效應對典型建筑火災初期處置的能力。
3? 素養目標
1)通過各項實驗實操實訓,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提高消防業務理論知識的學習興趣。
2)通過模擬推演戰例分析,培育學生的崗位認知,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的意識。
3)通過各項戰術實操訓練,培養學生團隊合作意識,提升應對建筑火災復雜情況處置的自信心。
4? 價值目標
1)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職業道德,爭做黨和人民的“守夜人”,培養認同、理解和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為消防救援隊伍授旗致訓詞精神。
2)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增強使命意識,做到“對黨忠誠、紀律嚴明、赴湯蹈火、竭誠為民”,自覺獻身新時代消防救援事業建設。
3)通過系統學習和刻苦訓練,堅定理想信念,筑牢求真務實的專業精神。
二? 創新教學設計
課程“定性”在應用,“定位”在隊伍,“定向”在行業,“定格”在實戰,緊緊圍繞教學理念、設計思路、考核評價創新,結合學情分析,聚焦教學目標,構建教學整體設計。
(一)? 創新教學理念
課程秉持“學指戰、謀打贏,增本領、促發展”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能力生成為導向,以持續改進為保證,具體體現為“雙融合三疊加(指揮與戰術+理論與實戰+傳承與創新)”,如圖1所示。“指揮與戰術”融合是指不僅夯實學生的組織指揮、滅火戰術基礎、跨學科的消防工程和專業技術知識,同時注重專業知識向指揮戰術轉化,實現戰術運用與指揮決策深度融合[2];“理論與實戰”融合是指通過理論滲透和實戰強化,搭建學生專業知識體系,使其在處置建筑火災時,能夠科學判斷災情、靈活運用戰術,實現謀戰打贏[3];“傳承與創新”融合是指繼承發揚竭誠為民的優良傳統,既培養指戰融合新型人才,又注重學生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提升,瞄準第一任職崗位需求,實現學生成才成長。課程教學理念從教學活動著手,貫穿課程的設計、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改革和課程考核機制轉變等方面。
(二)? 創新教學策略
課程以“先線上、后線下,先理論、后實踐,先模擬、后實裝”為教學策略,基于教學任務和學生特征,運用消防指揮專業人才“裝備→技術→戰術→指揮”能力生成路徑,遵循劃分階段、循序漸進、精準導向和適應學情的原則,從多維度將“建筑防火”“消防技術裝備”“滅火救援行動”“滅火戰術”“建筑火災撲救”等階段教學重點、教學活動和學生自主學習充分融合,明確各階段教學內容、資源運用和教學模式,從體系的角度對課程教學策略進行改革創新,如圖2所示。
(三)? 創新資源運用
在用好自編教材的同時,利用5個方面的現有教學資源,深化課程建設,綜合解決實戰現場還原難、戰術成效驗證難、指戰能力生成評價難“三難問題”。
一中心。利用防滅火研究中心相關實驗室,讓學生開展火災調查和小尺度模擬實驗,增強學生對建筑火災發展規律的認識。
兩課程。利用MOOC和SPOC課程,提供課前自適應學習資源,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為混合式教學開展奠定基礎。
三平臺。利用消防模擬仿真訓練、消防技能綜合訓練、固定消防設施演示等平臺,再現各類建筑場所火災場景,實現人機交互模擬教學、滅火技能實操教學,引導學生掌握建筑火災處置規程[4]。
四基地。利用院內消防技戰術綜合訓練場、北京市陽坊消防救援站、北京昌平地區大型商業綜合體和全國41個消防救援總隊培訓基地,開展實火訓練、實踐教學、代職實習, 實現院校教學與實戰并軌。
五智庫。利用行業專家庫、隊伍指揮員庫、戰術教官庫、火災案例庫和科研課題庫為開展戰例教學、想定作業、綜合演練、實驗驗證和考核評價等提供支撐[5]。
(四)? 創新教學模式
圍繞“教、學、訓、戰、思、拓”教學模式,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理論講授,使學生掌握建筑火災撲救的理論知識;通過沙盤推演的手段開展戰例研究,使學生消化所學理論,提高指技能力;通過網上作業的手段實施想定作業,提升學生建筑火災撲救組織指揮決策思維模式生成;通過現地對抗組織綜合演練,檢驗并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能力;通過利用全國各消防救援總隊訓練基地的軟硬件資源進行基地實習,著力培養學生建筑火災撲救技能與職業素質,如圖3所示。
(五)? 創新教學方法
融合BOPPPS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運用信息化技術,通過下發學習目標清單,引導學生進入角色,主動思考;課前,利用“慕課”“微課”等資源,積極組織線上學習,通過前測,明確授課重點,開展針對性備課;課中,理論講授、模擬仿真與實操實訓相結合,綜合運用翻轉課堂、戰例探討、綜合演練等方法強化學習效果;課后,利用微信、學堂在線、智慧課堂增加輔導、答疑時長;此外,建立智庫專家“面對面”環節,由行業專家、隊伍指揮員、戰術教官分享滅火救援經驗,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消化吸收,如圖4所示。
(六)? 創新課程思政
堅持“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價值引領”三位一體思政全融入,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秉持立德樹人,專業教育與課程思政緊密融合,構建全過程育人體系,如圖5所示。課程以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根據課程特點,精心挖掘思政元素,應用“課程思政”案例庫及教材。在實施過程中,邀請全國119先進個人、總隊優秀基層指揮員講述成長經歷和滅火救援事跡,向學生傳遞個人(專業精神——著眼于內化和深化)、消防行業(職業素養——著眼于培養和提升)和國家(訓詞精神——著眼于傳承和弘揚)三個層面、六種精神。
(七)? 創新教學評價
開展“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考核”評價,利用在線學習平臺考核系統定量分析學生在線學習情況,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生成;通過實操實訓和戰例教學過程中的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評價,定性分析學生的合作精神、組織協同和知識深化情況,促進學生指戰能力的生成;結合考試評價,引導學生以指揮員身份參與圖上推演,客觀、標準、精確分析學生在實戰背景下指揮決策的現實表現,從多維度形成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全程注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過程的嚴謹性、結果的準確性。課程考核評價方案見表1。
三? 教學實施成效
建筑滅火技術與戰術課程開設以來,我們針對課程進行了教學改革探索,秉持“學指戰、謀打贏,增本領、促發展”教學理念,融合BOPPPS和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采用“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考核”評價,課程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 學生素質方面
通過課程學習,一是強化了學生專業知識,促使其對建筑火災撲救有了完整的認知和實踐,特別是對消防技術裝備使用、滅火技戰術運用和初戰指揮決策有了融會貫通的理解和應用。二是提高了學生學習能力,鍛煉了創新思維,有效改變了“運用信息化手段學習的意愿不高,思考能力弱”的困狀,2020—2021年,學生考核合格率為100%,優良秀率為81%;學生代職實習綜合評價優秀率為92%;70%以上教學對象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其中17%學生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0名學生畢業論文設計獲評北京市優秀本科畢業論文。
(二)? 教師能力方面
通過創新探索,一是教學團隊的執教能力顯著提高,掌握了案例式、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課堂氛圍明顯活躍,學生發言率、提問率等都有很大提升,75%的教師教學評價等次為“優秀”,50%的教師在院級以上教學評比競賽中獲獎,教學團隊并榮獲2022年第二屆北京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三等獎。二是與俄羅斯、法國、白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和香港地區消防院校開展了滅火學術交流,使國內教學與國際接軌,保證了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和前瞻性,開拓了教師視野。三是以課程內容為牽引,75%教師取得了消防注冊一級工程師和國際工業繩索救援協會(IRATA)1~2級、美國CMC山岳繩索救援1~3等級資格認證。
(三)? 課程建設方面
課程建設起到了服務教學、服務隊伍、服務社會的作用。一是服務教學成效明顯。2020年,消防指揮專業獲批北京市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課程被學院評為優質課程培育對象,連續兩年學生評教等級為“優”,學生賦分平均成績為98.1分,居全院前列,96%的學生反饋認可課程授課模式;2021年,被評為虛擬仿真實驗室教學創新聯盟首批實驗教學優質創新課程和學院首批混合式教學改革試點課程;依托課程開展的《新形勢下基于“教戰融合”的消防指揮人才實戰能力培養體系研究》獲批2021年北京市教改項目立項,《基于CTTM與SPOC的消防指揮專業課程案例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獲批2022年院級教學改革重點項目立項。二是服務隊伍認可度高。課程團隊教師為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開展專項培訓12次,利用建筑火災撲救技術與戰術慕課,為全國31個省市消防救援隊伍約2萬人提供遠程教育和信息咨詢,受到隊伍一線指戰員普遍歡迎。三是服務社會支持行業發展。課程團隊教師先后為應急管理部、北京市應急管理局、北京市地震局和原國家林業局及各省(市)培訓森林防滅火指揮員40余次、1.5萬余人,受訓人員對課程給予了高度評價;為行業積極發聲,在《應急管理報》等報刊及央視7套、10套等主流媒體科普消防救援知識7次,達到了服務社會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齊方忠.構建新時代消防救援教育事業新發展格局[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1,40(10):1544-1546.
[2] 周文,包衛東.融合式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軍事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基于“一體化聯合作戰導論”的課程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21,44(3):96-103.
[3] 閆勝利.消防指揮人才培養中的實戰化訓練探討[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6,35(8):1136-1138.
[4] 王佩,齊方忠,郭贊權.森林滅火實訓基地建設路徑的探索與思考[J].消防科學與技術,2022,41(1):128-132.
[5] 魯寧.我國海警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啟示——基于日本海上保安大學校的比較研究[J].公安海警學院學報,2018,17(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