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慧鳳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 李文奎 國家開發銀行甘肅省分行
商業銀行作為金融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完善其財務管理至關重要。商業銀行發放貸款是其主要業務之一,然而,在貸款業務中,借款人存在著不同的違約風險,這些風險可能會導致貸款損失,對銀行正常經營造成不利影響。貸款損失準備金是商業銀行為抵御貸款的損失風險而提取的用于彌補銀行到期不能收回的貸款損失的一筆專門資金。貸款損失準備金作為資產類項目的備抵項目,計提貸款損失準備會影響資產總額和當期利潤,因此商業銀行的管理者會利用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去影響商業銀行的留存收益。資本充足率是銀行資產總額除以銀行的加權平均風險資產后得到的比值。因此資本充足率受銀行資產總額或者加權平均風險資產的影響。因此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資本充足率。本文選取了一家在區域內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商業銀行,通過分析該銀行財務管理過程中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方法,以此探析其不同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方法如何具體作用于其資本充足率,以期能夠幫助以L 銀行為代表的城市商業銀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貸款損失準備計算方法,從而提高貸款管理水平,降低貸款風險,保證商業銀行的健康運行。
L 銀行位居西北G 省,成立于1997 年,是G 省第一家地方法人股份制商業銀行。全行現有下轄總行營業部1 家、分行15 家、支行122 家、社區支行21 家、小微支行15 家,機構總數共計174 家,控股金融租賃公司1 家,發起設立村鎮銀行6家,營業網點實現省內全覆蓋,2022 年初正式登陸A 股主板市場。截至2022 年12 月31 日,L 銀行資產總額4359 億元,存款余額3230 億元,貸款余額2201 億元,存、貸款增量均穩居G 省銀行業金融機構第一,目前是G 省存、貸款規模最大商業銀行,也是西北地區存貸款規模最大的城商行。2022 年L 銀行全年實現凈利潤17.73 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7 億元,增長率為10.65%。
2022 年末,L 銀行資產規模達到4359 億元,其中存款余額為3231 億元,貸款余額為2201 億元,繼續保持G 省存貸款規模最大的商業銀行的優勢地位。全年實現營業收入74.50 億元,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達到17.34 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71%。該銀行資產質量整體波動較小,不良貸款率1.71%,較年初下降0.02 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94.99%,較年初上升3.11 個百分點。從財務狀況看,L 銀行保持了經營面的基本穩定。
通過分析L 銀行資產負債表能夠看出,作為金融企業,2022 年L 銀行的金融資產達到總資產91.47%,是L 銀行的主要資產。分析總資產結構可以發現,其中資產占比最高比例為51.53%,是發放貸款及墊款項目,是金融資產中最重要的部分。2018 年財政部發布了關于金融資產的新會計準則。本文也是主要圍繞L 銀行發放貸款及墊款項目的減值進行分析,L 銀行將發放貸款及墊款項目2019 年以前采用實際利率法,按照攤余成本進行后續計量,2019 年及以后將發放貸款及墊款項目分為兩類,其一是以攤余成本計量的金融資產,其二是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其他綜合收益的債權投資。
L 銀行在2019 年之前在每個資產負債表日,針對貸款進行減值準備的評估采取已發生損失模型。對于可逐筆認定的貸款減值,L 銀行逐一進行減值認定;對于可能出現的未來現金流減少的貸款組合,亦作出相應預研預判。根據L 銀行貸款管理制度,所謂貸款組合未來現金流減少的跡象,既包括借款人的還款能力的惡化,也包括因國家或區域經濟形勢的變動導致借款人違約暴露。若采取個別方式評估,貸款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與賬面價值的差額即為客戶貸款和墊款減值損失金額。若運用組合評估的方式,L 銀行會依據那些具有相似信貸風險特征客觀證據作為參考,以此來測算該貸款組合未來現金流。至于未來現金流的金額和時間進行估計所使用的方法和假設,L 銀行一般按季或按年進行審視,從而達到盡量縮小估計的貸款減值損失、實際貸款減值損失情況可能產生的差異。
L 銀行2019 年及以后按預期損失模型計提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減值準備。預期信用損失計量涉及的重大管理層判斷和假設主要包括:
一是選擇劃入同一個組合時,優先考慮具有類似信用風險特征的業務,并使用適配的計量模型,同時合理確定計量相關的關鍵參數;
二是確定三個判斷標準:即信用風險顯著增加、違約以及已發生信用減值;
三是合理采用前瞻性計量的經濟指標和經濟情景并賦予適當權重;
四是發放貸款和墊款的未來現金流預測。
從表1、表2 可以看出,在新金融準則下貸款計提的損失準備金額相較于舊金融準則提高了20.48%,這樣會導致L 銀行的盈余降低,但是同時也達到了降低發生壞賬風險的特殊效果。由此可知,在采用預期信用損失模型的情境下,相應增加了L 銀行貸款損失準備的計提范圍。此模型下,L 銀行依據貸款預期信用損失為基礎計提貸款損失準備,并非以減值事件的客觀發生作為計提貸款損失準備的必要條件。因此,對于那部分信用風險較低的貸款或貸款組合,仍需在未來違約概率的基礎上提前確認未來12 個月的預期信用損失,最終降低了貸款的信用風險。

表1 2019年首次執行新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的影響 單位:百萬元

表2 2019年新舊準則下貸款損失準備情況的對比 單位:百萬元
資本充足率是指銀行的核心資本與風險加權資產之比,是衡量銀行資本充足程度的指標。銀行資本充足率越高,銀行對未來經濟衰退和損失的抵御能力就越強。近年來,L 銀行按監管辦法持續強化資本管理,努力夯實資本充足率,綜合運用IPO 上市、發行資本債、留存收益等多種方式補充資本。L 銀行2018 年-2022 年資本充足率分別12.29%、11.76%、13.26%、11.56%、11.27%,總體呈下降趨勢,雖符合監管部門要求但也可以看出L 銀行對未來經濟衰退和損失的抵御能力不強。
近五年L 銀行在不良貸款率逐年下行的同時,撥備覆蓋率逐年上行,出現資產質量與夯實撥備的雙目標。理論上講,撥備覆蓋率的持續夯實會降低銀行的防控風險,但是銀行撥備款項計提過多亦會造成負面后果,如致使閑置資金增加,最終使銀行盈利水平受到不利影響。
不良貸款率是指銀行全部貸款中,無法按期償還的貸款比例。撥備覆蓋率則是指銀行撥備金與不良貸款余額的比例,用于應對可能出現的損失。這兩個指標都是評估銀行風險的重要指標。銀行是經營風險的金融機構,L 銀行撥備覆蓋率的持續上升符合風險防控的本質要求,但過于謹慎帶來的是不良貸款難以釋放。在高撥備覆蓋率下,勢必不良貸款確認的越多,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的金額就越多。這時銀行有存在隱性的不良貸款的可能性。為迎合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存在盲目提高撥備覆蓋率的可能,就會使得銀行在公開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的確認上更加畏首畏尾,導致更多的潛在不良貸款難以正常暴露,還會對銀行的估值產生消極作用。
銀行貸款遷徙率是風險遷徙衡量指標,是分析銀行貸款向下遷徙的比率,所以遷徙率越低越好,遷徙率越低銀行貸款發生壞賬風險越低。從近幾年財務報告可以看出,L 銀行的正常類、關注類貸款遷徙率近幾年呈下降趨勢;但是次級類貸款遷徙率呈上升趨勢,在2022 年略微下降;可疑類貸款遷徙率在2021 年達到高峰后2022 年又大幅下降,可以看出L 銀行2021 年將大量可疑類貸款全部轉為損失,因此2022 年可疑類貸款轉損失減少。整體來看,L 銀行的風險遷徙呈下降趨勢。
在財務管理中,貸款損失準備越大,則說明銀行面臨的風險越高,資本充足率則是衡量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本文選取L 銀行為例,依據其近幾年審計報告與相關經營數據,著重分析了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對財務管理過程中相關指標的影響,并提出對應優化建議。
L 銀行的財務管理中貸款損失準備金隨著計提方式發生變化,貸款損失準備金有所增加,但是資本充足率在逐年下降。當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增加時,資本充足率就會下降。這是因為,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是從其資本中計提的,這意味著銀行將會減少可供投資的資本,貸款損失的持續計提會不斷侵蝕資本,導致資本充足率下滑。反之,如果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不足,則必須加強貸款損失準備,以提高銀行面臨風險的承受能力。雖然計提貸款損失準備金目的在于降低經營風險,但是過多計提金額的做法會對其留存收益造成負面影響。
1.城商行應進一步完善貸款五級分類制度,夯實損失準備計提的基礎。現行的五級分類過于籠統,細化程度不夠。針對每一層級分類,規范認定標準和判別風險的依據,還可以增加案例庫,明確分類依據。結合數據分析工具,更精確地判別每一項貸款的風險,進行風險排序及分類。
2.大股東要有大局意識觀,要考慮城市商業銀行的長遠發展。城商行大股東往往會有短視行為,只考慮當前利潤最大化,可能會有利用損失計提來操控城商行留存收益,從而瓜分到更多的當下利潤。損失計提的方法確定,一方面要考慮城商行當期利潤,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城商行長遠發展及對風險的防御能力。
3.監管部門監管力度應松弛有度。監管部門一方面要對城商行管理當局加強監管,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不能以偏概全,不同地區城商行的管控指標不能完全統一,要根據當地政策適當放管服。
L 銀行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管理結合新的會計準則,考慮了前瞻性,因此L 銀行在綜合考慮經營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等不同方面的因素,合理制定財務管理的策略,確保銀行在面臨各種風險時能夠保持足夠的償付能力和盈利能力。但是L 銀行是一家城市商業銀行,很多考慮的風險都受地域因素限制,難以被所有的城市商業銀行借鑒,但是對部分地域類似的城商行還是具有借鑒意義。商業銀行的財務管理中,貸款損失準備既影響商業銀行資產計量、收益確認,又可作用于信用風險覆蓋的程度,進一步來講,商業銀行運營的穩健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亦會受制于貸款損失準備處理的合理性。因此,商業銀行在財務管理過程中需要建立一些應對潛在損失的機制,提前設立一定的貸款損失準備,以降低風險、防范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