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春玲
《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 小時體育活動時間,讓學生體驗多樣的體育活動,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提升身體素質和能力,實現身心健康發展。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是實現體質健康管理的重要途徑[1]。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是以學生為本的活動。教師首先要營造良好環境,調動學生興趣;接著,以體育課堂活動、課外活動以及校外活動為抓手,讓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然后,借助體育競賽制度檢驗學生的運動情況,及時調整校、內外體育活動。鑒于此,在體質健康管理背景下,教師可以如此落實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
關注體質健康是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保障[2]。環境是影響學生關注度的關鍵因素。《通知》要求,教師要加強宣傳,加大教育引導力度,讓學生認識體質健康的重要性,增強體質健康管理意識和能力。對此,教師和家長可以利用多樣的宣傳方式,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讓學生產生體育運動興趣。
例如,教師應始終堅持“健康第一”這一理念,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國家、省區市關于中小學生每日一小時體育活動的規定,讓廣大師生重視一小時體育活動。教師還可以利用校園網、黑板報、宣傳欄等介紹體質健康的重要性,讓體質健康深入人心。教師要關注每個班級學生的體育運動情況,選出表現良好的班級和個人,樹立榜樣。又如,家長可以利用家庭生活時間,做自己喜歡的運動,身先垂范,營造良好的運動環境。
教師和家長的這些做法,能夠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引發學生對體質健康的關注。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體育運動意識,自覺投身體育活動,推動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的開展。
體育課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重要場所[3]。《通知》要求開足開齊體育與健康課程,確保小學一至二年級每周4 課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周3 課時。在充足課時保障下,教師要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式,組織多樣的體育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體驗,有所收獲,夯實自主鍛煉基礎。
1.練中學
“練中學”是指在體育演練過程中學習體驗知識與技能。體育知識與技能是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支撐,有利于學生通過不斷實踐,提高體質健康水平。在實施體育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依據體育教學內容,組織演練活動,讓學生自主學習知識、技能。
例如,在教學“足球:腳背外側踢球”這節課之前,教師以“腳背外側踢球動作要點”為重點,錄制微課。在課堂上,教師向學生播放微課,并提出練中學任務:“請和小組成員合作觀看微課,試著分析腳背外側踢球動作要點,輪流進行模仿。其他人認真觀看,對比微課內容和組員動作,認真分析,總結腳背外側踢球動作要點。”在了解任務內容后,學生展開合作學習,認真觀看微課,分解動作,初步把握動作要點。接著,學生與小組成員輪流演示動作,互相幫助,彌補動作不足。在此過程中,教師走進每個小組,了解其演練情況和評價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通過不斷的演示、評價,大部分學生查漏補缺,掌握了腳背外側踢球動作要點。
接著,教師隨機從幾個小組中選擇幾名代表,鼓勵他們演示動作。此時,教師和其他學生認真觀看,發現、提出問題,并演示正確動作。經過不斷的演示、糾錯,大部分學生準確掌握了腳背外側踢球動作要點。同時,部分學生將認知轉化為技能。
教師把握時機,組織各種練習活動,如腳背內側踢球徒手練習活動。在進行練習時,學生要兩人一組。其中一人正面踩球,另外一人一步助跑腳外側擊球。在擊球時,學生遷移課堂認知,盡量使用正確動作進行腳背外側踢球。組員細心觀察,發現并指出動作問題。在此過程中,組員演示正確動作,幫助他人改正錯誤,掌握正確動作。
實踐表明,學生經過不斷演練,掌握了體育項目動作要點,鍛煉了體育技能,便于自主進行體育鍛煉。同時,不少學生因此感受到體育學習的樂趣,自覺進行體育鍛煉,有利于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2.賽中練
賽中練是體驗競賽活動,加強實戰演練。通過體驗賽中練活動,學生可以強化體育技能,積累實戰經驗,增強體育學習效果。同時,學生可以增強體育鍛煉興趣,積極體驗體育鍛煉活動,塑造健康身心。在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組織賽中練活動。
例如,在學生掌握“單、雙腳跳”方法后,教師結合“單一的身體練習”與項目特征,組織趣味比賽——默契合作接力賽。此比賽包括三個項目:雙人前后(左右)合作行進間單腳跳、合作跑、四人合作跳。在比賽之前,教師依據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課堂學習情況,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并組建四人異質小組。接著,教師呈現不同的比賽項目和具體規則。如在雙人前后(左右)合作行進間單腳跳比賽中,各組派出兩名成員。在比賽過程中,小組成員通力合作,運用正確方法,進行行進間單腳跳,最先到達終點的一組為獲勝方。在比賽過程中,倘若出現跳躍失敗問題,則需回到起點,重新開始。
比賽活動具有競爭性,小學生的競爭欲望較強,所以,大部分學生踴躍體驗比賽活動。在比賽活動中,他們遷移課堂認知,聯想、實踐正確動作,切實鍛煉了技能。同時,學生為了取得勝利,與他人通力合作,確定競賽對策,積累了競賽經驗,鍛煉了合作能力。
1.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
《通知》要求全面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學校每天統一安排30 分鐘的大課間體育活動,每節課間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大課間體育活動是學生“在陽光下成長”的助力。在落實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時,教師要發揮自身智慧,讓學生積極體驗,塑造健康身心。
例如,教師依據各個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創不同的大課間活動,做到對癥下藥,助推學生獲得良好發展:(1)趣味跑操。在大課間時,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邁著虎虎生威的步伐,喊著鏗鏘有力的口號,沿著指定的路線奔跑。在奔跑時,學生擺動雙臂,調整步調,舉手投足間彰顯柔韌性、協調性。(2)“繩”彩飛揚。伴隨著動感十足的音樂,學生開始表演精彩的繩操。在表演時,學生腳尖點地,上腳騰空,輕盈的身體在跳繩中間來回飛舞,人繩合一。隨著音樂的變換,學生靈活地進行“單腳跳”“雙腳跳”“竄花跳”,彰顯陽光與自信。
隨著各個年級學生的不斷發展,教師要調整大課間體育活動,確保大課間體育活動契合學生實際情況。如此,學生會增強體育鍛煉興趣,踴躍參與大課間體育活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2.開展體育課后服務活動
體驗課后服務是體育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途徑。豐富多彩的體育課后服務活動,可以使學生的課余生活愈加精彩。同時,學生通過體驗體育課后服務活動,可以增強體育學習興趣,鍛煉體育技能,提高身體素質,增強身心健康水平。對此,在落實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時,教師要精心開展體育課后服務活動。
為了使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育課后服務活動,教師要在課后服務課程上下功夫,設置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等項目,同時引入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如五禽操、舞龍舞獅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依據自身興趣愛好,選擇喜歡的體育項目。教師依據學生的選擇情況,建立不同的體育社團,之后利用課后服務時間,帶領各個社團的學生進行體育運動。
如在羽毛球社團,教師結合羽毛球教學內容,組織多樣活動。以“基本步伐:并步、跨步”為例,此次活動內容是網前、中場的并步和跨步練習,重點是落地時腳后跟過渡到全腳,腳尖朝外,難點是學會身體的協調和動作的舒展。為了使學生扎實掌握重難點內容,教師采用示范講解法,邊演示動作邊講解,讓學生建立整體認知。之后,教師分解動作,再次演示、講解。學生認真觀看、模仿。學生經歷動作分解到完整練習這一過程,掌握動作要點。教師還可以組織無球練習、有球練習,讓學生遷移所學,落實動作,準確地做出每一個動作,同時增強動作的協調性。
通過體驗多種多樣的體育課后服務活動,學生不但獲得了塑造健康身心的機會,還發展了特長,有利于實現個性發展。
《通知》提倡推廣家庭體育鍛煉活動,讓學生形成終身鍛煉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學校是家庭體育鍛煉活動的“支持者”,要發揮自身作用,指導家庭體育鍛煉活動。家長要重視家庭體育鍛煉,每天引導學生進行一小時的身體鍛煉。
例如,教師依據學生體育鍛煉情況以及身體素質情況,精選家庭體育鍛煉項目,如原地蹲跳起、平板支撐、原地高抬腿、蛙跳等。圍繞不同項目,教師精心錄制微課。在微課中,教師一邊演練動作,一邊講述動作要點。之后,教師將不同的微課發送到不同的班級群中。在家庭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微課,了解某一體育項目的動作要點。學生和家長互相監督,一起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家長可以為學生錄像,并將錄像發送給教師,實現體育鍛煉打卡。教師認真觀看錄像,了解學生的動作掌握情況,發現問題,在線指導。此外,家長可以利用家庭生活時間,帶領學生一起體驗群眾體育項目,如馬拉松、野營、徒步旅行、打乒乓球、跳廣場舞等。
在家長的監督和合作下,大部分學生能夠端正態度,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隨著體驗的深入,學生能夠逐漸強化體育鍛煉意識,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競賽是進行體質健康管理評價的具體方式。在競賽活動中,學生會積極展現自我。教師和家長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如體育鍛煉興趣、身體素質、技能發展等,調整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確保活動與學生發展情況相契合,切實增強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的活力。基于此,在落實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時,教師和家長要通力合作,組織體育競賽活動。
如在學生參加校內外體育鍛煉后,教師和家長可以定期組織綜合性或專項性體育運動會。在每學期,教師可以和家長合作定期組織春、秋季運動會或陽光體育節活動。這些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每個班級結合學生實際情況,選定運動項目,派出代表參與,做到“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和家長認真觀察學生,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記錄,并將記錄結果置于學生成長檔案中。之后,教師和家長一起研讀學生成長檔案,了解具體情況,繼而調整校內外體育運動內容、方式等,增強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效果。
總而言之,在體質健康管理背景下,教師要以校內外各一小時體育活動為抓手,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引發學生對體質健康的關注。教師要把握體育課堂和課外活動時機,組織課堂教學活動、大課間體育活動、體育課后服務活動、家庭體育鍛煉活動,讓學生積極體驗,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形成良好意識,養成良好習慣,塑造健康身心。此外,教師還要開展各類競賽活動,讓學生展示自我,借此了解學生發展情況,調整、組織各類活動,促使學生逐步提升體質健康水平,實現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