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宣鳳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各階段的教育教學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關鍵的教學目標,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實際開展教學過程中將核心素養培養滲透到語文教學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加強對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各方面的指導[1]。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還能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但是現階段,在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中,教師對核心素養的培養重視度不夠,而且未能基于學生的學情培養學生的自讀興趣以及自讀能力。
通過自讀課文,學生能夠對課文的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從文本中學習新的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語文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學生如果不具備良好的自讀課文能力,無法有效地開展課文的自主閱讀,不僅會影響對課內文章的閱讀學習與理解,也會影響在課下的自主閱讀與積累。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加強對自讀課文教學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有利于幫助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初中生對語文的學習如果僅僅依靠課堂上教師的知識灌輸,而不能進行課下的自主學習與積累,是很難實現語文綜合水平的穩步提升的。目前大多數初中生也意識到了語文的自主學習與積累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足,無法順利完成文本的自主閱讀與理解,這嚴重打擊了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有效開展語文自讀課文教學,教師可以給學生傳授科學的自讀方法,使學生在有效方法的指導下,順利完成文本的自主閱讀,準確理解與掌握文本大意或中心思想,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閱讀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閱讀質量得到提升。
第二,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初中語文教學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里,語文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語言知識,還要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及素養。如果學生在這樣繁重的教學任務下不能與教師積極配合,而是一味地被動等待教師灌輸,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是很難得到提高的。加強自讀課文教學,可以使學生的主動思考能力、主動學習意識得到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自讀課文增強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既可以減輕傳統授課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壓力,又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
第三,有利于實現教學主體的轉換。當前的教育教學改革強調教學主體的轉變。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明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在短時間內完成課堂主體的轉換,明確學生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重要性。但是受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改革的過程中仍然無法快速完成課堂主體的轉換。在自讀課文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學情,以及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同時,自讀課文本身就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教師只能指導學生自讀方法,卻不能代替學生自讀。因此,在自讀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思想會逐漸發生變化,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感知到自己在課堂上占據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以往的初中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并不注重自讀課文的教學,雖然在課堂上也會組織學生進行課文的自讀,但是僅限于讓學生自主小聲通篇閱讀,也就是瀏覽文本,在此過程中并沒有指導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自讀,也沒有傳授學生科學的自讀課文的方法。而教師對自讀課文教學的不重視,以及對學生自讀課文中核心素養培養的不重視,主要是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價值及重要性沒有正確的認知,在語文教學中仍然只關注對基礎語言知識的講解,忽視學生素質及能力的發展。這不僅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影響我國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相較于小學語文來說,初中語文的學習難度也加大了很多。特別是在自讀課文學習中,由于語言基礎有限、學習能力不足等問題,學生往往會遇到很多的困難,從而影響自讀課文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導致在自讀課文方面的主觀能動性較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教師忽視了學生的學情,未能根據學生的學情合理地設計自讀課文教學方案,未從提升學生能力入手解決學生自讀課文中的困難,導致學生在自讀課文中常常受到打擊,逐漸失去了自讀課文的興趣。對此,教師需要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科學地運用教學方法、設計教學過程,在降低學生自讀課文難度的同時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基于核心素養這一大背景下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時,教師通過自讀課文教學能夠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不僅能夠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更多基礎語言知識,還能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思考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文化素養等都得到發展。而傳統的初中語文自讀教學方法嚴重限制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傳統的自讀教學方法主要就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雖然教師讓學生進行了課文的自讀,但是在學生自讀后,仍然由教師將課文中的重要知識點、大意以及中心思想等灌輸給學生,導致自讀課文成為一種形式,根本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對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師要注重對自讀課文教學方法的創新與豐富,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不斷提升綜合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語文教師要轉變自己傳統的教育教學觀念,充分認識到不斷拓寬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性,不能讓學生僅注重語言知識,還應該深入了解素質教育發展對初中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真正認識到開展自讀課文教學的價值以及核心素養對提高閱讀質量的重要性。在自讀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并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合理設計教學方案,設計教學目標,從而完成教學任務[2]。教師要深入了解自讀課文所涉及的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例如,在《三峽》這篇課文的自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自讀教學環節的設計,根據本篇課文的教學需求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合理設計自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通過在教學設計上的改進和優化,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比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并且能夠用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對文本中所講述的三峽的四季景色進行描述;(2)情感及價值觀培養目標: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深入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通過自讀課文教學目標設置,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就可以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有效培養。
學生對自讀課文的興趣不高,缺乏主觀能動性,是影響初中語文自讀課文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學生主觀能動性不強也會影響自讀課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對學生自讀課文主觀能動性不強的原因分析了解到,多數學生因為自學能力不足、理解能力有限,在自讀課文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這打擊了學生自讀課文的自信心,最終導致學生在自讀課文上缺乏主觀能動性。語文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通過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幫助學生解決自讀過程中的難點和問題,降低學生自讀課文的難度,逐漸提升學生自讀課文的自信心。以自讀課文《與朱元思書》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寫景類文言短文,在文本形式上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文言與現代語言存在較大的差別,學生理解文言的難度較大。為了解決學生在本篇課文自讀中的難處,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情進行深入了解,結合學生的學情,合理設計教學環節,帶領學生一步一步深入閱讀。比如,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了解到學生在文言體裁的文本自讀中最主要的困難就是對文意的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將第一個文本自讀教學環節及教學目標設置為理解文本大意,并將一些重點的字詞的含義給學生標注出來,讓學生借助這些標注,降低自讀的難度,掃清學生自讀過程中的障礙,這對提高學生自讀效率以及增強學生自讀課文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3]。為了激發學生的自讀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自讀的形式,如可以獨自閱讀,也可以與同學合作閱讀。教師在學生學情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自讀,不僅能夠降低學生的自讀難度,增強學生的自讀自信,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涉及很多方面的內容,比如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問題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分析能力等,如果只是采用單一的方法,很難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綜合培養。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根據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需求,以及具體的自讀課文教學要求,合理設計教學方法,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培養。例如,在《安塞腰鼓》自讀課文的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其他幾篇課文,如《社戲》《回延安》以及《燈籠》,組織學生開展群文閱讀。群文閱讀是一種常見的語文教學方法,在自讀課文教學中同樣適用。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讀課文教學的要求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提煉群文閱讀的主題。比如在這幾篇課文的群文閱讀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將“體悟不同表達方式的作用”以及“不同文體表達方式的特點”等作為閱讀主題,讓學生有方向、有目標地自讀課文,這對提高學生的自讀效率和質量有很大幫助。在自讀課文教學方法中,除了群文自讀教學法,還有很多教學方法,如任務驅動教學法。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教師結合課文的內容以及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需求,為學生設計相關的自讀課文的任務,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或者與同學合作自讀,完成教師設計的自讀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對提高學生的自讀課文質量有所幫助,而且也能培養學生一邊閱讀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提升學生的思考能力。
綜上所述,自讀課文主要是指學生能夠采取有效的方法完成對課文的自主閱讀,從文本中學習到新的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語文是一門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學生應具備良好的自讀課文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加大對自讀課文教學的重視,同時重視在自讀課文教學中對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