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在“綜合與實踐”這一領域有較大變化,“常見的量”等相關內容將以“主題活動”的形式安排在“綜合與實踐”中。因此,用新理念指導舊教材的使用,體現教學新思路值得教師去探究。以“歡樂購物行”為主題,以“人民幣學習”為內容,開展主題實踐活動,進行大單元整體規劃設計,值得一線教師去探索。從實踐角度來看,將活動、作業作為課程中的主要環節,實現作業與教學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課程整體目標的實現,是有意義的實踐探索。
關鍵詞:數學綜合實踐;主題活動;歡樂購物;整體設計;作業實施
2022版數學課程標準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給我們帶來新理念的同時,也吹響了開展新實踐的號角。數學新課程內容從整體視角上沒有變化,仍然以“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概率、綜合與實踐”四個領域貫穿各學段。相比較而言,我們發現“綜合與實踐”較之上一版變化最大。它不僅增加了每學期的課時數,更是將之前“常見的量”等相關內容,如“認識貨幣單位、認識時間單位、認識方向”等知識的學習以“主題活動”的形式設計在“綜合與實踐”中,體現了教學的新思路。
在新版課標中將主題活動分成兩類,一類是“融入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題活動,另一類是“運用數學知識及其他學科知識”的主題活動。根據“認識人民幣”這一教學內容特點來看,此內容是安排在一年級下學期第五單元的新授課中,顯然屬于第一類內容,這也是學生首次以綜合實踐的形式開展學習人民幣知識的嘗試。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開展大單元整體設計是結構化教學的體現,而主題活動也可以看成是大單元教學的具體體現。如何用舊教材來體現新理念,上出“綜合實踐”味呢?我和我的團隊開展了探索。
1.原教材設置。
“認識人民幣”這部分內容在現有教材中安排在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目的是在學生學習第四單元100&以內數的讀、寫、大小比較之后,結合生活,進一步體現數概念在生活中的應用。同時,通過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兌換、簡單計算,進一步加深對100以內數“十進”關系的理解。
2.現實問題及調整措施。
我們開展基于現實的購物活動,就需要給物品定價。如果僅僅局限于20&以內的加減法或整十數加減法計算,都不符合生活實際情況,學生活動受限。人民幣計算常常涉及“100以內數的加減法,”而“100&以內的加減法(包括進位、退位)”這部分知識位于本冊教材的第六單元,鑒于此,我們建議調整教學順序,延后人民幣的計算教學,也就是調換五、六單元的教學順序。這樣的設想也可以在北師大版教材中得到驗證。該版教材的“認識人民幣”要實現的知識目標與人教版教材基本一致,但呈現的時間不同,是在學生學習了“100以內數的認識”“100以內的加減法(包括進位、退位)”這兩個單元之后進行的。對比中,我們也發現,如果學生具備這部分知識,就會消除計算難度的牽絆,更有助于開展綜合實踐活動。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與普及,電子支付方式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態?,F在的學生在生活中已經很少會看到人們使用紙質人民幣,這為這一單元的教學帶來一定難度。甚至,在備課初期,有的教師對于這一部分的教學為什么要安排在這一冊,以及這一內容學習的現實意義產生了質疑。
深入分析這一單元的教學內容會發現:人民幣的知識點并非孤立存在,人民幣的單位與十進制計數單位具有一致性,人民幣計算法則與數的運算法則相通。雖然人民幣在生活中的應用少了,但設計貨幣時所運用的“十進制”原理,以及幣值背后所承載的數學思想等仍有其獨特的教育價值。學習“認識人民幣”已經不能僅僅停留在“認識”這一層面,教師應從“智慧”的高度重新思考“人民幣”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這無疑為我們開展大單元的主題活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
在保留現有教材知識點的基礎上,我們以結構化思維將教學內容進行重組,結合新課程標準對這部分內容的“學業標準”建議,我們設計了“歡樂購物行”的單元主題及整體課時規劃(見表1)。

任務一:為基礎課程,也可稱為“種子課”,因為它是學生開展自主、自由購物重要的知識儲備。本課時重在引導學生據“需”而“學”,即產生辨認人民幣面值的需求,學會關注人民幣上的數學信息,從數學的角度給人民幣進行分類,認識人民幣單位。同時,借助計數器,溝通“元、角、分”與“百、十、個”的內在聯系,感受“數”與“量”十進關系的一致性,體會“1元=10角”“1角=10分”。結合元、角、分之間的兌換關系,初步滲透“等量的等量相等”這一代數思想。
本課時,主要分成三個板塊:
(一)引出活動主題,開啟知識儲備
談話交流:同學們,你們一定有跟隨爸爸媽媽購物的經歷吧!如果讓我們親自來做收銀員和當小顧客,在售賣或者購買商品的過程中增長數學知識,提高我們的理財能力,你是不是很期待呢?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即將打造“歡樂購物街”,我們的“歡樂購物行”主題活動也即將開啟。你覺得要購物,我們最重要的是做好什么準備呢?
生:要準備錢。
師:對,付出與貨品價值相等的錢,才能買到我們需要的貨品,因此,“錢”也叫“貨幣”。每個國家的貨幣名稱都不同,你知道我們國家的貨幣,叫什么嗎?對,就叫人民幣。
【設計意圖】提煉出人民幣是貨物交換的必要媒介,滲透等價交換的道理,引發學生探究熱情。
(二)分類聚焦面額,彰顯數學本質
1.交流分類中,聚焦按面額分類,掌握辨別方法。
展示學生課前預學作業,討論:你知道這些同學的分類標準是什么嗎?對比觀察,誰的分類標準最有“數學味”?
結合按幣值分類的情況,認識人民幣的3&個單位并交流怎樣區分不同面額的方法。
2.梳理完善,了解不同貨幣單位包含的面額。
分幣:有幾種面額?1分2分5分
角幣:有幾種面額?1角5角
猜想:元幣有幾種面額?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
3.觀察發現圖片中這些不同面額的人民幣的共同之處。
【設計意圖】在不同分類選擇中,引導學生發現決定人民幣價值的是人民幣的單位和數值。初步體會辨認人民幣面值的方法,不僅要看人民幣上的數值,還要看它的單位。這樣不斷精煉生活經驗的過程,就是對學科知識的建構過程。交流中適時進行愛護人民幣的教育。
(三)溝通幣值關系,感受方法統一
1.理解元、角、分之間的關系。
回憶舊知:同學們想一想,借助計數器,我們是怎么數數的呢?
生:個位上一個一個數,10個珠子,可以用十位的1顆珠子表示。10個一=1個十。
生:十位上一十一十數,10個珠子,可以用百位的1顆珠子表示。10個十=1個百。
師:10個一可以換成1個十,10個十,又可以換成1個百,那1個百可以換成幾個一呢?1個百=100個一。
師點撥:其實,我們可以把這個計數器變成人民幣計幣器,從右側起,每一位的珠子分別表示1個一、1個十、1個百。相應的,從右側起,每一位的珠子也可以分別表示1分、1角、1元。(在計數器上貼上“分、角、元”三個單位。)
教師與學生一同1分1分數,感受10個1分是1角。10分=1角;再一同1角1角數,感受10個1角是1元。10角=1元。
點撥:&同學們,通過剛才一個一個數數,和一分一分數錢的過程中,你有什么發現嗎?
生:它們都是滿十進一10分=1角,10角=1元。
師:那1元可以換成多少分呢?10個10就是100,1元=100分。
【設計意圖】利用計數器來突破難點,發現人民幣的單位與十進制計數單位具有一致性。運用數的組成來轉化人民幣單位,實現結構化遷移。
任務二:為發展課程。有了“基礎性課程”做鋪墊,在“發展性課程”中,學生可以更好的“施展身手”。“購物小熱身”一課中,學生在教師的“氣球店”中購物,由于是自主選擇,根據教師提供的數據,自然會遇到例如5角+8角的問題。在探究怎么付錢的過程中,學生體會了單名數與復名數的換算帶來的方便,借助計數器進一步溝通了人民幣量的計算與百以內數的運算之間的關系。

“翻轉大變身”一課時中,學生準備好自己想售賣的商品,貼好標簽,在4人小組內購物,分別感受收銀和顧客不同身份,進行人民幣計算方法的強化,突出對“找零”問題的處理。
“購物大智慧”一課時中,將在班級打造“歡樂購物街”,學生將進行流動購物,上下半場互換角色,進一步體會“買”和“賣”不同的思維過程,并且在小組中核驗自己購物總金額(2~3樣物品)與初始金額50元或100元(學具人民幣)是否吻合。在反思購物體驗過程中,增長實踐智慧,形成初步的金融素養。
新課程注重教學評一體化,課上課下應實現聯動。所以,作業設計也是單元主題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罢n程視域”下的作業強調“大課程”,教學活動、作業都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課程整體目標的實現。在本次主題活動中,這一點得到很好的凸顯。我們制定了單元作業總目標:在分類整理中認識人民幣單位,增強對常見商品價格的直觀感受;理解人民幣與物品之間的等價交換原則,結合元角分之間的兌換,初步感受“等量的等量相等”這一代數思想;在購物中能進行人民幣復名數和單名數之間簡單的換算,進一步體會人民幣“量”的計算與“百”以內“數”的計算的聯系,能進行人民幣簡單的計算,積累使用貨幣的經驗。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初步了解中國貨幣發展的歷史及部分現代國家的貨幣及貨幣單位,促進對中華文化的理解及科技發展意識,增強國際視野。具體課時規劃見表2:
任務三:為拓展課程。這樣課程的設計,更離不開單元作業的整體配合。因為主題活動中很多方面僅通過課堂教學這一手段實現會略顯單薄,更需要課堂教學和課外作業聯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
在貨幣博物館課程中,學生可以借助網絡自主或和家人一同了解貨幣發展的歷史,學生知道了很多“貨幣之最”。同時,學生在了解貨幣發展的過程中也感受了時代的進步,這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在此過程中也進一步形成了初步的金融素養。
在單元“長作業”項目中,我們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學生的實踐作業可寫、可查、可講、可演(見圖1)。


在本主題活動之后,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對本單元的學習過程進行回顧,交流自己的收獲,以及今后還想探究的相關內容,實現“課已止”,而“學未止”。
總之,以“單元”進行作業安排,不僅可以增強同一單元不同課時作業之間的結構性和遞進性,還可以有效提高主題活動學習效果,從而成為綜合與實踐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融入數學知識學習的主題活動,是“綜合與實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活動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知識,在實踐中形成和應用數學能力,實現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等多元價值。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