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 李婧
摘要:英語閱讀教學是初中英語教學中重要的部分,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培養學生的閱讀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堅持以閱讀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會他們正確的閱讀方法與技巧,提高閱讀效果。文章以榮獲黑龍江省“飛鶴杯”基礎教育教師能力素質提升計劃2022年度初中英語現場競賽特等獎的示范課為例,展開分析,為其他一線教師提供借鑒。
關鍵詞:初中英語;閱讀教學;閱讀策略;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明確提出,開展語篇研讀,教師要對語篇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作者觀點等進行分析。明確主題意義,提煉語篇中的結構化知識,建立文體特征、語言特點等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多層次、多角度分析語篇傳遞的意義,挖掘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把握教學主線。根據學生基于主題的已知與未知,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為設計教與學的活動提供依據。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基于大觀念“探索宇宙的奧秘”進行的整體教學設計。教師在研讀語篇時應重點回答三個基本問題: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是什么,即What的問題;語篇傳遞的意義是什么,即Why的問題;語篇具有什么樣的文體特征、內容結構和語言特點,如果語篇配有圖片或表格,其傳遞了何種意義或具有何種功能,即How的問題。
針對這三個基本問題,教師進行了如下分析:
What(語篇的主題和內容):本文屬于“人與社會”的主題語境下“宇宙探索”的子主題。閱讀材料介紹了英國史前文明巨石陣,向學生展現了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奧秘。
Why(作者的意圖、情感態度、價值取向):通過文本閱讀,學生可以初步了解巨石陣的相關背景知識,而探索奧秘的過程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讓學生明白要有好奇心,并且要有堅持尋求真相的精神。
How(文體特征、內容結構、語言特點):本文是一篇說明文,以四個段落三個部分進行呈現。第一部分(第一段)作者采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并運用連接詞等,介紹了巨石陣的背景信息。第二部分(第二、三段)使用了較多的復雜句子,用到多個連接詞,說明對巨石陣不同的推測觀點。第三部分采用做引用、舉例子等方法呈現巨石陣的奧秘之所在,引發學生深思。
英語閱讀教學中,創設有關聯、有意義的情境,能夠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創設的情境是否有意義,與文章主題是否有關聯,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英語教學成功的關鍵。
本節課的語篇涉及英國文化,還涉及一些含有連接詞的復雜句子。學生閱讀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課堂導入環節精心準備了巨石陣的空間圖和一段關于巨石陣奧秘的生動形象的短視頻,將本節課的主題直觀地呈現給學生,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對本節課的興趣,調動了學生跟著教師一起去探索巨石陣奧秘的主動性,并對探索未知奧秘產生濃厚的興趣,為語篇閱讀做好了鋪墊。
教師在導入時設置了學生觸手可及的簡單問題,如Who?When?Why?這些問題和即將進行的閱讀文章有著緊密的聯系。說明文的內容生澀,教師在文本解讀時,提供了大量的圖片和恰當的視頻素材,運用了承上啟下、環環相扣的連接性語言,幫助學生對主題進行深度理解。
閱讀教學中,創設有意義、有關聯情境導入,對于一堂課能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輔助性素材不易過多或過長,避免本末倒置、喧賓奪主。
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核心思想指的是:語言學習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語言學習活動的過程是學生發現、獲取、概括和探究意義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參與、獲取和學習新知的過程,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
本節課基于課標、忠于教材、立足于英語學習活動觀,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而進行的教學設計。本節課閱讀語篇的主題是“人與自然”,本篇課文內容涉及英國文化,需要教師通過任務鏈引導學生根據語境體會本文的知識背景和內涵。因此教師把閱讀分為了三部分:讀前(Pre-reading)、讀中(While-reading)和讀后(Post-reading),即“PWP”閱讀教學模式,通過閱讀技巧的指導與運用、閱讀問題的巧妙設置,滲透不同的閱讀策略,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合理地分配到了課程的每一個環節,從而提升閱讀素養。
讀前———簡單預測,激活已知,引發思考。閱讀前,教師要求學生通過分析文章標題,回答What9do9you9want9to9 know9?學生帶著問題和好奇心,進入到本節課的學習。
讀中———任務牽動,環環相扣,落實素養。采取任務型教學法,課堂教學任務的設計循序漸進、形式多樣,在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進行第一次全文閱讀的時候,任務是段意匹配,無形中降低了難度,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讀有所獲,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要忠于教材設計,忠于文章內容,反復多次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設置了符合學生的理解認知水平,有梯度、有層次的任務。例如,在閱讀文章第一段的時候,教師設置的任務是細讀課文完成相應的思維導圖,指導并培養學生尋讀文章獲取細節信息的閱讀技能。讀后又讓學生化身為導游介紹第一段的主要內容,學生在進行職業體驗的同時,既鞏固了新知,又鍛煉了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成功地進行了語言輸出。
教師把課文段落進行了適當的整合,把文章第二、三段的內容放在一起處理,可以看出教師對文章結構的整體把握是很有想法的,這樣的處理有利于幫助學生提煉語篇中的結構化知識。通過一個手掌圖案呈現出了人們對巨石陣的5種猜測,設計得很智慧、很巧妙。讓學生能夠充滿興趣和好奇地跟隨著教師一步一步去學習、去探索。讀后讓學生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強調連詞的運用,在語言運用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這也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閱讀策略的指導和對學生閱讀素養的培養方面所提出的要求。
文章第四段,教師很有心地運用了貫穿全文的“mystery”一詞的開頭字母,從巨石陣的材質、年代、設計者等方面對第四段的文本進行了深度的挖掘和詳細的解讀。可以看出,教師在備課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查找了關于巨石陣的大量素材,除了圖片和視頻之外,還補充和拓展了課文中沒有的相關知識,比如補充到“巨石陣的石頭來自于180英里外的威爾士,還有馬蹄形的石頭形狀,還有楣石”,等等。深入挖掘文章背后的知識,消除了學生的疑慮,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處理完第四段,教師又引領學生對文章進行整體閱讀,并完成閱讀清單,引導學生內化新知,學會根據語篇表層內容的探究深入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間的隱含意義,啟發深度思考,探究深層意義,使核心素養落地,同時也為讀后語言輸出、遷移創新做好鋪墊。
語篇閱讀后的語言輸出是閱讀教學的延伸和提升,語言輸出是檢測學生語言學習的最佳手段,教師要通過語篇讀后的不同任務搭建合理的語言輸出支架,進行語言訓練,引導學生關注語篇中重點的語言形式和文本信息,包括詞匯、句法、文章結構,等等,達到一定水平的語言輸出,從而保證學生語言輸出的質量。
教師在讀后語言輸出環節設計的任務,不是以往所常用的繪制思維導圖、復述課文等形式,而是寫讀后感。搭建的支架是5個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根據提示的問題,完成讀書心得,進行展示與評價,并激發學生探索更多未解之謎的興趣。在合作與交流中分享閱讀心得,形成結構化知識框架,引導學生繼續深入閱讀文學作品,將所傳授的知識轉化成運用與表達,從而推動遷移創新。
教師還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用其他世界未解之謎和阿姆斯特朗的名言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在細微處巧妙地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讀后搭建支架讓學生在語篇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所學語言知識,進行相關主題的口頭與書面輸出,進行主題升華,并設計分層探究性作業,將實踐運用進行到底。
初中英語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科素養落地;要始終踐行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在遷移中創新的英語學習觀;指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習慣,為學生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題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學會2021年教育科學研究規劃一般課題“基于大觀念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的實踐研究”(kt2021042923483058622)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