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秋蘭
摘要:初中歷史主題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精準解讀課程標準的基礎上,依據課標的要求,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經過凝練,鍛造出鮮明的教學主題。在此基礎上,厘清思路,整合資源,引導學生圍繞主題,布置有難度、有深度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有高度、有深度地分析、解決問題。主題學習是深度學習的必然要求,在主題教學過程中能使深度學習自然發生,最終達到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成長。
關鍵詞:初中歷史;深度學習;主題教學;人民解放戰爭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中學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課程內容結構的基礎上,教師需要從有利于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角度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整合[1]。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基于單元主題學習整合教學內容,尤其要發掘單元主題學習內容中具有培育核心素養意義的要素,從而整體發揮單元學習的教育效果。基于新的要求,舊有的教學方式已不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必須有所轉變,比較合理的教學方式是:以大單元、大概念組織教學,確立主題,注重創設合理情境,設計基于邏輯思考的問題鏈,厘清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原因與結果,構建科學的知識結構,掌握歷史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引導學生形成對相關歷史的整體認知,建構正確的歷史認知,從而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提升深度學習的能力,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現以統編版八年級歷史教科書“人民解放戰爭”教學為例說明之。
教學主題是統攝全局的核心,是教師引領教學的方向,也是組織課堂教學過程的主線。立意是主題教學的靈魂,因此,凝練教學主題是實施主題教學的關鍵所在。恰當的主題來源于教師對于課標要求的認真研讀,把握正確的方向,對于課標能級進行認真細化的分析,抓住重點;來源于教師對教科書內容的深度研讀,深挖教材囿于篇幅的未達之意,體悟教材編撰者的言外之意;來源于“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平臺,搜集信息,開發利用相關課程資源。在此基礎上,把握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觀點,發掘具有超越課程內容的價值觀念,凝練主題,將教學內容轉化為更具價值的素養能力和學習能力,促進學生未來發展;確立具有深度學習導向的主題,發散學生的思維,涵養學生的素養。
“人民解放戰爭”一課中,教師可以“唯物史觀”為引領,基于對本單元歷史知識內在邏輯的梳理,結合對新課標的研讀,作出對本單元特征的合理判斷,以單元標題中的“人民”二字為核心,進行主題凝練,可將本課的主題定為“人民解放戰爭———從民心向背看國民黨政權的覆滅”,突出人民解放戰爭中民心對戰爭走向的影響??蓪⒔滩牡膬烧n內容和結構打破,重新構建課文結構,整合為“人民的愿望”“人民的力量”“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勝利”四個篇章,力圖展現在人民解放戰爭的三年時間里,與人民站在一起的中國共產黨,從傾聽人民對和平與民主的心聲,滿足人民對于和平與民主的愿望到從人民利益出發,進行土地改革,再到贏得勝利的艱苦斗爭歷程,在歷史的進程中展現人心的向背,以及國共兩黨實力在戰場上的風云變幻。中國共產黨,從民族大義出發,從最廣大人民的利益出發,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亦選擇了中國共產黨,最終取得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基于深度學習的中學歷史主題教學,強調學生要更多的在學習情境中,體驗學習、感悟歷史。細節往往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見大,于細微處見精神,使學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認識所學的史事[2]。在主題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一些生動又具體的歷史細節,對主題進行烘托,對歷史細節進行展示或描述,使學生主動融入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中,讓學生更直觀也更真切地感悟歷史,更深入地思考歷史問題。這樣的歷史課堂才是有溫度、有深度的,也才能震撼學生心靈。
在學習“淮海戰役”的過程中,教師首先展示一張圖片,一根刻滿了地名的竹竿,并提出問題:1948年11月,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打響,在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的規模最大,最終共產黨的60萬大軍戰勝了國民黨80萬大軍,共產黨為什么能取勝?我們在這一根刻滿地名的普通竹竿上找找答案。隨后播放紀錄片《人民的選擇》片段,展示歷史的細節,唐和恩和他的支前小隊,靠著雙腳走了4千多公里路程,遇到風雨,他們把自己的衣服脫下,蓋在糧食上,遇到冰河擋路,唐和恩主動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中,用身體開道,在5個月的時間里,在這根一米多長的竹竿上,刻滿了3個省88個城鎮村莊的地名,形成了一幅人民群眾踴躍支前的路線圖。教師繼而補充出具體數據:當時有543萬民工參加了淮海戰役,每個人民解放軍背后有9個民工在支援,這場戰役不僅僅是人民解放軍在打,也是人民群眾在打!此環節運用合理的細節,達到了烘托主題的目的。
歷史是一連串研究和重建過去的過程與結果,而不是無意義歷史事實的堆疊[3]。無論是在歷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研究過程中,都應該重視史料實證的作用。任何歷史結論的得出都是基于對史料的分析,強調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史料是專家學者進行歷史研究的基石,也是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堂學習的基礎素材?;谏疃葘W習的歷史主題教學的課堂中,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要任務就是圍繞教學主題搜集史料,只有充分合理地利用史料才能深入主題,探究歷史發展規律,為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認識歷史、理解歷史搭建認知的階梯。否則教師只是對著教科書“照本宣科”,學生從中缺乏素養的培養,得到的只是索然無味的結論。
在“人民解放戰爭”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通過搜集國共兩方面的相關史料,在此基礎上設計小組活動,對戰爭勝敗原因進行深度探究。將班級分為4個小組,各小組拿到的資料是不同的,根據本組所拿到的史料,引導學生從經濟、政治、軍事、思想等方面(見表1),找一個角度分析原因。學生分組討論,組長總結歸納,并展示討論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