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麗
單元語文要素: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
教學目標:
1.認識“嗅、奈”等6個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知道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事,并能簡要概括課文內容。
4.在品詞析句中學習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出來的方法。
教學重點:梳理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知道可以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寫事。
教學難點:學習將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出來。
教學過程:
一、揭示主題,明確目標
師:同學們,在我們北方最常見、最普通的一種鳥是什么?
生:麻雀。
師:今天我們就來看看這種最普通的鳥身上會發生什么故事。咱們學習第16課《麻雀》。
師:《麻雀》的作者是誰?
生:屠格涅夫。
師:屠格涅夫是俄國作家,他為俄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重要地位的確立和鞏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被稱作俄羅斯語言的巨匠。今天,我們就通過《麻雀》這篇課文向這位語言巨匠學習怎樣把事情寫清楚。
二、反復誦讀,簡要復述
1.初讀,學習字詞
師:請同學自由讀文,注意讀通、讀順,文中注音的字可以多讀幾遍。
師:這些字詞你能讀準確嗎?誰來領讀?
生:嗅到、無可奈何、挓挲、嘶啞、拯救、龐大。
2.再讀,簡要復述
師: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邊讀邊看看這些詞,能不能用上這些詞簡要復述下課文,讓我們知道課文講的是什么故事?
生:課文講的是“我”帶著獵狗打獵回來,獵狗嗅到了獵物是一只小麻雀,小麻雀無可奈何。老麻雀從樹上飛下來,挓挲起羽毛、發出嘶啞的聲音,她在拯救小麻雀。雖然獵狗是個龐大的怪物,老麻雀也不在乎。最后獵狗后退,被“我”喚走了。
師:你不僅用上了這些詞,而且把課文的大概內容講出來了,看來你讀懂了。誰想再說說?
師:同學都能用上關鍵詞簡單復述課文內容,復述得也很清楚,看來你們把課文讀到了心里。
三、遷移舊知,捋清順序
師:在第四單元的神話學習中我們知道要弄清楚故事,就要了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麻雀》這篇課文是作者親眼看到的事情,這件事情作者也是按照起因、經過、結果這個順序寫的。請你默讀課文,說說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在分別記敘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同學們自己先默讀、思考、標注,然后4人一個小組再說說,看看你們的意見一致嗎?
(學生默讀課文、討論。)
師:同學們討論得認真而迅速,我們交流一下。
生:我們小組認為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經過,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結果。
師:你們同意嗎?
生:同意。
師: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用簡短的話概括起因、經過、結果。
生:起因是獵狗在打獵回來的路上發現了小麻雀。
師:還可以再簡潔些嗎?
生:獵狗要吃小麻雀。
師:經過呢?
生:老麻雀拯救小麻雀。
師:很好。結果呢?
生:獵狗走了。
師:用我們學過的方法,將起因、經過、結果連起來就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誰來說說?
生:課文主要講了獵狗要吃小麻雀,老麻雀救小麻雀,最后獵狗走了的事情。
師:概括簡潔,非常好。通過他的概括能知道這個故事有幾個角色嗎?
生:三個角色,是獵狗、老麻雀、小麻雀。
四、品悟詞句,學習寫法
1.自主學習
師:請同學們自由讀文,找出描寫小麻雀、獵狗、老麻雀的語句,做上標注。
2.互動交流
(1)品讀“小麻雀”
師:我們來交流一下吧。誰來說說你找到描寫小麻雀的語句?
生:同學們看第3自然段,“我順著林蔭路望去……從巢里掉下來的”。
師:誰能再讀這段話?
(生再讀一遍。)
師:從這段話中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樣的小麻雀呢?
生:可憐的小麻雀。
生:無奈的小麻雀。
生:呆呆的小麻雀。
師:是哪些詞語讓你感覺到小麻雀可憐、無奈呢?
生:呆呆地、無可奈何。
生: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說明它很小,很可憐。
師:誰能突出這些詞語,讀一讀這兩句話,讀出小麻雀的無奈和可憐?
(生讀。)
師:老師聽出來了,他重讀了“呆呆地”“無可奈何”,而且放慢了速度,我們能感覺小麻雀的無奈。誰能再讀讀?
(生讀。)
師:他把“嫩黃”“絨毛”讀得輕一點,讓我們看到剛出生不久的小麻雀的可憐。誰能再讀讀?
(生讀。)
師:你不僅讀出了小麻雀的無奈,還讀出了你對小麻雀的關心,真好。我們看“呆呆地站著”“無可奈何地拍打”這是對小麻雀什么的描寫?
生:動作的描寫。
師:“嘴角嫩黃”“頭上長著絨毛”這是對小麻雀……
生:樣子的描寫。
師:無論是動作,還是樣子,都是作者看到的,作者抓住了他看到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小麻雀的無奈和可憐。
(2)品讀“獵狗”
師:那獵狗呢?哪些句子描寫的是獵狗?
生:獵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露出鋒利的牙齒。
師:你讀得真好,“慢慢地”讀得輕又慢,“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讀得快又重。此時的獵狗要做什么?
生:要吃小麻雀。
師:是,它做出了攻擊的動作。還有哪句是描寫獵狗的?
生:請同學們看第7自然段,“獵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師:此時的獵狗已經不再攻擊了,而是在……
生:后退。
生:退縮。
師:作者前后用了三個“慢慢地”,你透過這個詞看到了什么畫面?
生:第四段的“慢慢地”,能看出獵狗很謹慎,馬上就要吃掉小麻雀了。第七段的“慢慢地”能看出它膽小得一點點往后退的樣了。
師:你說得真好,透過文字你想象出了畫面,那你能讀出這兩幅畫面嗎?
(生讀。)
師:讀得不錯,尤其是后面兩個“慢慢地”讀得又輕、又慢。我們看“慢慢地走”“慢慢地退”“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這是對獵狗動作的描寫,作者把他看到的獵狗的動作生動地描寫出來了。
(3)品讀“老麻雀”
師:我們再來看看老麻雀。誰找到了描寫老麻雀的語句?
生:突然,一只老麻雀從一棵樹上飛下來……絕望地尖叫著。
師:還有嗎?
生: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軀掩護著小麻雀……發出嘶啞的聲音。
師:通過這兩部分的描寫,你看到了一只什么樣的老麻雀呢?
生:勇敢無畏。
師:你從哪些詞語看到了老麻雀的無畏?
生:“挓挲起全身的羽毛”。
師:“挓挲”什么意思?
生:“挓挲”就是張開羽毛。
師:從這個詞你看到了什么?
生:老麻雀一下子飛下來,做戰斗的準備。
生:它故意做出很厲害的樣子,因為挓挲起翅膀可能是一只麻雀能做出的最厲害的動作了。
師:好,一個詞似乎就是一個畫面,我們看到一只奮力張開羽毛要保護小麻雀的老麻雀。那“像一塊石頭似的”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快速,就像石頭落下來。
生:毫不猶豫,很堅決。
師:你們說得真好,這一句“像石頭似的”竟也有了畫面感。你再往下讀讀,通過描寫老麻雀的語句,你只看到了一只無畏的老麻雀嗎?
生:不是,我還看到了老麻雀的緊張。
師: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它渾身發抖,發出嘶啞的聲音。
師:老麻雀怕不怕?
生:怕。
師:誰再來讀讀這句?
(生讀。)
師:通過你的讀我們也看到了一只緊張的老麻雀。是的,老麻雀可能也害怕,可是它仍然像石頭一樣落下來,仍然準備著搏斗。這是一只什么樣的老麻雀?
生:為了孩子視死如歸的老麻雀。
生:即使害怕也要一搏,因為要保護孩子,老麻雀很勇敢。
生:完全不顧自己生死的老麻雀。
師:是呀,它渾身發抖、聲音嘶啞,可是這份緊張,讓我們更看到了老麻雀的勇敢。因為有“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了下來”,你知道這“強大的力量”是什么嗎?
生:是母愛的力量。
師:是呀,母愛的力量是無窮的,“為母則剛”,人和動物都是一樣的。
師:我們再看描寫老麻雀的這兩部分,“落”“挓挲”“掩護”“發抖”這是作者……
生:看到的。
師:“尖叫”“嘶啞的聲音”這是作者……
生:聽到的。
師:我們再看這兩句話,誰來讀一讀?
生:在它看來……一種強大的力量使它飛下來。
師:這段不是在寫作者看到的,也不是作者聽到的,那這是作者……
生:想到的。
師:作者在描寫老麻雀時不僅寫出自己看到的,還寫出聽到的,更寫出他想到的,因此才生動刻畫出這只老麻雀偉大的母親形象。這正是屠格涅夫寫作的精彩之處。
五、聯系習作,延續學法
師:同學們,我們學文不僅是在欣賞,更是在學習———學習表達,學習寫作。我們看這一單元的習作,就是寫印象深的一件事,比如捉蚊趣事,比如爺爺戒煙了,比如家庭風波。無論我們寫哪件事,是不是都要寫清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呢?為了寫得生動,我們是不是還要加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呢?運用這些方法,注意細節描寫,相信你也能寫出精彩的文章。下課。
反思:
作為教者,我一直追求“簡約語文”,就是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學生學習的角度和語文學科性質的角度去思考環節、設計問題,既上出語文味又上出學生生長的課堂。
1.目標明確,環節清晰
備課時從單元要素入手,我在通讀整個單元所有課文后,也關注了“交流平臺”和“習作”,結合單元所有內容思考、設計本課。這樣就使單元教學目標能夠在本課很好地落實。在設計問題時,我關注課后兩道題,將課后題與課文的學習很好地融合。
本單元是一個習作單元,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圍繞“把一件事寫清楚”展開。《麻雀》作為第一篇精讀課文,主要任務是通過閱讀了解“作者是怎樣把事情寫清楚的”,側重引導學生了解如何寫一件看到的事。因此,本課教學環節清晰,根據教學目標就分為兩部分,一是按一定順序寫事,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寫清楚;二是把重要內容寫清楚,可以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寫下來,清楚展現當時的情形。
2.品味詞句,想象畫面
品詞析句可以讓學生感受課文語言的豐富、精湛,有了品詞析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品味描寫小麻雀、獵狗和老麻雀的重點詞,品詞的方法是反復誦讀、想象畫面,再讀再談出自己的感受,從而達到積累、鑒賞、學以致用的目的。正像于永正老師所說“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里?語文的味道在哪里?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讀里。”
3.意在言中,學中感悟
這篇課文的人文主題是母愛。學生對母愛的感受并不少,學生也并不接受單純的說理與說教。語文課中的文意也應該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感悟,即“得意而不忘言,學言中得意”。因此,本課的教學,在充分感受小麻雀的無奈、獵狗的兇狠后,通過“像石頭似的落”“挓挲”“發抖”“嘶啞”等詞語理解老麻雀義無反顧,從而理解“一種強大的力量”,學生自然感受到這份母愛。當學生可以走進文本、走進作者時,所有的“意”都會透過文字感受到了。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