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春梅
單元語文要素:
人文主題:舐犢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愛和溫暖。
語文要素: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
表達要素:用恰當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學習本課的生字、詞語,通過聯系上下文、觀察字形等方法理解“茶房”“糶稻”“初小”“高小”的意思。
2.發現規律,梳理出“我”夢中出現的難忘的場景。
3.細讀主要場景,化身導演拍一拍父愛瞬間,體會父親深沉的愛。
4.理解課文題目的含義。
教學重點:通過對比閱讀,梳理出“我”夢中出現的難忘的場景。
教學難點:抓住課文描述的主要場景,聯系上下文,體會父親深沉的愛。
教學過程:
同學們,《慈母情深》一課我們通過化身導演,找到了文中可以拍攝的母愛的瞬間,并從作者描寫的場景和細節中感受到了濃濃的母愛。那么,我們生命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父親,他們又會怎樣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吳冠中寫的一篇回憶散文《父愛之舟》,并繼續去尋找我們可以拍攝的愛的瞬間。(板書:父愛之舟、散文。)
板塊一:學習詞語
課文所記錄的事,離現在已經幾十年了,因此有些詞語不是很好理解。比如,以下幾個詞語。
“茶房”是什么意思?(強調可以聯系生活,或聯系上下文語境來理解詞語的意思。)(出示句子。)
“糶稻”是什么意思?(提醒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字形推理意思。)(出示句子。)
“初小”“高小”是什么意思?(強調要理解詞語的意思,需要借助資料。)(出示資料。)
板塊二:梳理場景
1.本節課,我們延續《慈母情深》的學法,從場景、細節中發現父親的愛。大家已經充分預習過課文,一定發現了這篇課文較長。作者寫了自己的夢,夢中有許多場景,到底有哪些場景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完成梳理單。
2.師生交流發現———作者在文中一共描寫了夢中的七個場景,可以根據地點的切換來找到場景,并通過關鍵語句來概括場景。
(設計意圖: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中蘊含的感情”。根據學生閱讀心理,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瀏覽,梳理出作者夢境中出現的場景,從而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采用填寫“梳理單”的形式進行主要內容梳理,將課文結構“圖像化”,便于學生將課文結構納入心理結構。)
3.同學們,哪怕不具體看課文,只看梳理的這一個個場景,我們也能感受到濃濃的父愛。為什么呢?(引導學生發現:因為每一件事父親都是為“我”而做。通過“半夜”“熬夜”“大雨大雪天”“變賣東西”這些詞語可以感受到父親為“我”不辭辛苦。)
板塊三:關注細節體會情感
1.作者吳冠中通過這些場景寫出了父親對他的愛。如果深入了解每一個場景,里面的細節則更能讓我們感受到父愛。但是場景太多,課堂時間有限,我們就選擇其中幾個來了解。老師建議先選擇父親熬夜搖櫓送“我”考學這個場景,為什么?
2.請大家細讀這個場景,可以畫一畫關鍵詞句,動作快的適當作批注。
預設一:時值暑天,為避免炎熱,夜晚便開船,父親和姑爹輪換搖櫓,讓我在小艙里睡覺。
(1)你從這段話的哪個細節中感受到了父愛?
(2)如果聯系上文,你的感受會更強烈一點兒。前面哪個場景也寫到了睡覺?
(3)前后對比,你知道為什么父親讓“我”在船艙里睡覺了嗎?
①引導學生發現:父親讓“我”在小艙里睡覺,是因為父親一直記著“我”曾經在便宜旅館里睡覺半夜被臭蟲咬醒的經歷。
②引導學生關注:“父親夜晚搖櫓開船”和“讓我在小艙里睡覺”的對比,體會父親對兒子的用心呵護。(板書:用心呵護。)
預設二:船上備一只泥灶,自己煮飯吃,小船兼做旅店和飯店,節省了食宿費。
(1)你從這段話的哪個細節中感受到了父愛?
(2)關于吃飯,前面也寫到了。對比讀一讀,你會有新的感受。
①引導學生發現:為了省錢,父親真是想盡了辦法。一天搖櫓下來,父親應該很辛苦了,但是他依然想為“我”做飯。
②引導學生發現:即使再窮,父親也不想讓“我”受委屈,在不能住旅店,不能進飯店的情況下,父親也想盡量讓“我”住得好一點兒,吃得好一點兒。
預設三:只是我們的船不敢停到無錫師范附近,怕被別的考生及家長見了嘲笑。
(1)你從這段話的哪個細節中感受到了父愛?
(2)聯系前面一個細節,你的感受會更深。
引導學生發現:為了節省錢,父親自己吃剩下的,穿舊的,腰里竟然圍著女人的汗巾,又難看又滑稽,他自己無所謂,但是卻擔心丟了孩子的臉面。
3.你看,抓住關鍵詞句,聯系上下文,我們就能更好地從細節中感受到父愛。下面,請你們讀其他場景,讀其他細節,待會兒交流感受。(先小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吳冠中的文字如他的畫作一樣,處處匠心獨運。在場景描寫中,作者采用對比的寫法,凸顯出父愛的深沉。教學時更應注重語言表達形式的發現與學習,要揭開語言表達的奧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對比之處,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質疑,讀懂對比寫法背后作者的真實意圖,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父愛的內涵。)
板塊四:理解題目
1.最后,我們來討論一個問題,這篇課文是從吳冠中的文章中截取出來的,題目是編者起的,如果讓你來給這篇課文起個題目,你會起什么題目?
2.編者也應該動了不少腦筋,最后采用《父愛之舟》。我們來說說這個題目的優點吧,這個題目好在哪里?
在交流中引導學生發現:這篇課文第二個場景和舟有關,最后兩個也和舟有關,舟有象征意義,其實父親就是舟,作者通過父親這只舟去往人生的遠方。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活動,讓學生再次走進文本,尋找細節,最后發現“父愛之舟”最為恰當,這不僅是文章的線索,小漁船也濃縮了所有父愛故事的模樣,對小船的記憶就是對父愛的記憶,讓學生發現這深沉濃厚的父愛猶如一條小船,伴“我”行駛在人生航道上。)
3.吳冠中后來成了一名非常有名的畫家,他特別愛畫舟。這或許和他的父親、和他的經歷有關吧。我們來欣賞一下。(出示吳冠中的兩幅畫《水鄉小景》《春到江南》。)
板塊五:拓展閱讀實踐練筆
1.文中第9段出現了朱自清的《背影》,這篇文章也是描寫父愛的,我們來感受一下這篇文章是如何表達父愛的。
2.同學們,父親的愛是深沉的,是沒有太多言語的。父愛藏在父親最樸實的一舉一動中。你會發現,你的生命之中也有這樣一只父愛之舟。請大家嘗試著寫寫在生活中父親疼愛你的場景。
反思:
本課的文章篇幅比較長,對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對于部分閱讀能力弱的學生來說,對文章表達方法的感悟與運用會有一定的難度,用恰當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需要或看法對他們來說也會是一個難點。他們對作者的生活經歷缺乏共情,難以體會父愛的深沉與寬廣。
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場景和細節,以及對一些重點語句的品讀,再聯系身邊的故事和書籍來深入感知生活中父親對自己的愛,感悟父愛的深厚。
在認真研讀本單元課文之后,我以“定格愛的瞬間攝影展”為核心任務情境,整體規劃學習任務群,力求通過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全面發展,而本課承擔了其中的一個子任務———“化身小導演拍攝愛的瞬間。”依托此學習任務,我制定了如下學習目標:
1.發現規律,梳理出“我”夢中出現的難忘的場景。根據學生閱讀心理,首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概覽,梳理出作者夢境中出現的場景,從而對課文形成整體感知。采用填寫“梳理單”的形式進行主要內容梳理,將課文結構“圖像化”,便于學生將課文結構納入心理結構。
2.細讀主要場景,化身導演拍一拍,體會父親深沉的愛。在場景描寫中,作者采用對比的寫法,凸顯出父愛的深沉。教學時更應注重語言表達形式的發現與學習,要揭開語言表達的奧妙。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對比之處,還要引導學生深入質疑,讀懂對比寫法背后作者的真實意圖,從而更深刻地感受父愛的內涵。
編輯/趙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