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系主旋律影視劇,是指反映我國革命歷史的影視劇,時間上從辛亥革命開始,一直到當代。主要內容既有反帝反封建的恢宏場面,如表現我國建黨、建軍的曲折過程,紅軍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也有表現我國老一輩革命家生平的日常敘事,以及當代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中的先進個人和事跡。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反映了老一輩革命家和當代優秀共產黨人為國家、民族富強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這種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不僅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還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文章通過分析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的內容,認為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在思政教育功能方面,在形式上直觀具體,具有方便接受的優點;教育內容包括樹立崇高理想、熱愛祖國、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勇于為理想奮斗。文章對影視劇融入思政教學提出建議,認為可以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引入課堂,以補充教學內容,建議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結合思政教學內容進行探討,體會革命前輩的高風亮節,學習他們為國為民勇于奉獻的偉大精神。要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中主要人物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革命歷史題材影視??;《覺醒年代》;《跨過鴨綠江》;思政教學;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905;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067-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山西省社科聯研究闡述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國產影視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時代內涵與實現路徑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SKLZXKT20220
思政教育功能涵蓋多方面,不僅可以提高個人素質,還有利于社會穩定、社會和諧。思政教育不僅需要課堂教學,還需要通過生活中的藝術作品加以渲染,如電影電視、音樂、戲劇、小說、詩歌等,藝術作品是對生活的提煉,更有感染力,便于學生吸收,比課堂教學的效果更明顯[1]。
隨著我國影視創作的日漸成熟,近年來制作的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不僅真實反映了歷史面貌,還善于從生活角度刻畫人物[2],因此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擁有大量受眾。高校學生也是影視劇受眾,利用影視劇開展思政教育,相比課堂教學,事半功倍。影視劇是一門綜合藝術,融合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藝術成分。尤其是隨著當代科技的發展,影視制作越來越逼真,表現革命歷史時,無論是不同年代的社會背景,還是震撼的戰爭場面,都具有逼真的效果。將受眾帶入特殊年代、特殊背景下,使受眾對劇中人物和事件留下深刻的印象,利用影視劇開展思政教育,在形式上具有直觀具體的優點,在內容上,可以通過影視劇進行多角度教學,讓學生接受更多的思政內容[3]。
(一)直觀具體
傳統的思政教學采用直接向學生傳輸的方式,要求學生記住自己的使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由于內容抽象,因此學生難以理解。但影視劇可以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來展現道德品質,用藝術手法開展道德教育,具有直觀具體的特點[4]。例如,在《跨過鴨綠江》中,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主動要求去朝鮮,彭德懷不答應,毛澤東主動“求情”。毛岸英到了朝鮮戰場,沒有表明自己的真實身份,只是作為一個普通戰士追隨在彭德懷身邊,直到不幸犧牲,從彭德懷的焦急中,司令部的人才知道他是毛澤東的兒子。通過這些情節,能夠讓學生明白老一輩革命家的無私奉獻是多么偉大,他們的付出是真正意義上的為國為民。《跨過鴨綠江》還再現了小學課本上出現過的場面,如“一個蘋果”的感人事跡,邱少云、黃繼光的英勇壯舉,讓學生置身當時的歷史場景,感受這些英雄人物的偉大情懷,和課堂教育相比,感觸更深刻[5]。
電視劇《覺醒年代》用細膩的手法表現了老一輩革命家成立中國共產黨的經過,通過青年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幾個主要人物的視角,展現了當時中國落后的局面,來表現老一輩革命家的憂患意識,他們不是為了個人利益,而是對國家的熱愛、對普通民眾的關心,才堅定了建黨的決心。在這個過程中,有曲折,也有悲歡離合,但為了實現國富民強的目標,老一輩革命家有的犧牲了自己的家人,如陳獨秀的兩個兒子陳延年、陳喬年;有的犧牲了自己,如李大釗。老一輩革命家沒有因此退縮,而是一直在堅持。電視劇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通過老一輩革命家的家庭生活,從生活細節來刻畫他們的高風亮節[6],用人文手法來闡釋哲學思想。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影視劇具有直觀具體、通俗易懂的特征。
(二)思政內容兼顧多方面
思政教育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個人修養、人際關系、家庭關系、社會責任等,在教學中,需要從不同角度,安排不同內容來開展教學。影視劇可以將思政內容的多樣性表現出來。例如,《覺醒年代》既塑造了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胡適等新文化運動的主要人物形象,也對他們關于家庭、友情、社會責任感的處理做了生動描述。通過影視劇,學生可以學習他們如何對待家人和朋友,如何在個人與大局中正確取舍,接受思想的洗禮??梢粤私庵袊伯a黨誕生的歷史原因,也可以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的高尚品德,了解他們的道德情操、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如何為理想而奮斗等。影視劇在表現人物時,可以展現一個時代的風貌,如建黨時期,不僅有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還有段祺瑞、曹汝霖、章宗祥等人物,以及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的游行等歷史事件,具有立體性、全面性的特點,更容易讓學生在全面了解時代背景的同時,認識到愛國主義的重要性[7]。
(一)樹立愛國主義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在《覺醒年代》中,通過五四運動,表現了革命前輩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李大釗認為,自己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有文化的中國人,就要為國家和人民負責,帶領人民進行抗爭;陳獨秀認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自己這一代人的責任就是通過辦雜志,來探索中國的出路;蔡元培在努力培養北京大學的學生,讓他們成為中國強大的力量;汪大燮因為外交失敗,將政府密令告訴蔡元培,表現了一個愛國者的情懷。青年毛澤東、鄧中夏等人接觸過《共產黨宣言》之后,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并向中國廣大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最終成為獻身馬克思主義的戰士。這種為理想獻身的精神信念是當代中國青年所缺少的,通過電視劇,能夠讓青年明白樹立理想信念的重要意義[8]。
(二)追求理想的執著和奉獻精神
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跨過鴨綠江》展現了抗美援朝戰爭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場景,令人感慨。很多場面就是熱愛和平、奉獻自我的寫照,例如在著名的長津湖戰役中,戰士們在冰天雪地里沒有御寒的衣服、沒有足夠的食物,但沒有人退縮。支持戰士們堅守崗位的,就是信念的力量,他們熱愛和平,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用自己的生命作為屏障。他們從參加志愿軍之時就知道,志愿軍和美國軍隊相比,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物質補給,都遠遠落后,但他們沒有退縮,明知道這一去可能不會回來,也義無反顧[9]。
在思政教育方面,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通過全景展現的方式來還原歷史,具有代入感,容易讓受眾理解人物的所作所為,學習效果更好。例如關于邱少云同志的事跡,語文課本只是簡要介紹了當時的背景,很多人無法理解被火灼燒的痛苦以及不能滅火的原因,而通過電視劇畫面可以看到,明明旁邊有河流、周圍有戰友,邱少云只要打幾個滾就不會被燒死,但為了整個戰役,他默默承受了這種痛苦,這就是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為了理想,可以置自己生命于不顧[10]。通過影視劇來表現,才能讓人感受到這種精神的可貴,對堅持信念的人物產生敬意。
(一)組織學生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
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引入思政教學中,首先讓學生了解影視劇的主要內容,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產生教育意義。因此,學校要組織學生觀看這類影視劇,可以通過租賃影片的方式,組織學生觀看《長津湖》《八佰》《戰狼2》等優秀電影。近幾年制作的優秀電視劇,如《跨過鴨綠江》《覺醒年代》《山海情》《大山的女兒》等,蘊含著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激勵作用,高??梢越M織學生觀看這類電視劇[11]。
不僅要鼓勵學生觀看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還要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分析其中的人物性格,讓學生表達自己的觀后感。高校學生對于自己喜愛的影視劇,都有發表感想、積極推薦的欲望,組織學生對影視劇進行討論,符合學生的心理[12]。通過觀看和評論,學生能夠理解影視劇中蘊含的思政內容。
(二)在課堂教學中引用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
高校思政教學內容以理論為主,具有晦澀、枯燥之感,但將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作為輔助教材引入課堂教學中,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播放《覺醒年代》中陳獨秀、李大釗、毛澤東等人的片段,一方面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感受到老一輩革命家為國家強盛付出的心血,更能讓學生從老一輩革命家身上感受到樹立社會責任感、對理想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等優秀品質[13]。
在學習鄧小平理論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片段,了解鄧小平為改革開放、為國家富強作出的杰出貢獻。
利用影視劇作為教學材料,具有多重功能:第一,可以直觀了解歷史背景。課本中用文字描述的時代背景,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印象比較模糊,他們無法感受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也無法體會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的狀況。第二,通過影視劇,學生可以從各個方面來感受當時的社會面貌,理解老一輩革命家理想產生的原因,才能理解他們的作為[14]。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影視劇,可以讓學生通過畫面來直觀感受,比理論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利用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對比當代社會現象
當代社會新聞也是高校思政教學的內容之一,主要是培養學生關注民生的良好習慣。在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影視劇和當前社會現象作對比,增強學生的辨析能力。
在當代生活中,部分學生過分追求物質享受,缺乏艱苦樸素精神,追求名牌,甚至為了滿足虛榮心,通過網絡貸款,最終造成嚴重后果。針對這種現象,可以通過影視劇所展現的革命先輩艱苦樸素的生活場景,如紅軍長征途中吃野菜、草根、樹皮等的艱辛;如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志愿軍戰士好幾天才能吃一個土豆。通過這些片段來對比今天的幸福生活,讓學生反省自己的行為,比批評教育效果更好。
當代部分學生總想依賴父母走捷徑,針對這種現象,可以讓學生看看毛澤東是如何教育毛岸英的,可以將《毛岸英》《跨過鴨綠江》中的片段作為教材,讓學生了解一代偉人以身作則,對兒女要求嚴格的家風故事。同時讓學生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兒女不依靠父輩,自力更生的優秀品德,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15]。
利用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開展思政教學,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影視劇的內容,只有了解,才能產生敬畏之心。然后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引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在獲取歷史背景的同時,接受道德教育。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討論和思考,教師負責指導,這樣才能讓學生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袁紅宇.新主旋律影視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J].林區教學,2023(4):5-8.
[2] 谷夢陽.主旋律影視劇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與受眾認同研究[D].鄭州: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2.
[3] 禹小芳.主旋律電視劇構建青少年政治認同的策略[J].傳媒,2022(17):47-49.
[4] 沈燕.新時代主旋律影視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22.
[5] 褚振江.譜寫震撼人心的英雄史詩:觀電影《跨過鴨綠江》[J].中華魂,2022(3):60-61.
[6] 迎春.主旋律電視劇《覺醒年代》的人物形象塑造[J].藝術家,2022(10):148-151.
[7] 密曉琳.論主旋律影視作品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積極效應:以電視劇《覺醒年代》為例[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22(2):73-79.
[8] 段艷麗.主旋律影視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漢:湖北大學,2022.
[9] 高維明.鐵血意志與真切情感浸潤的歷史贊歌:評電視劇《跨過鴨綠江》[J].影劇新作,2021(3):138-143.
[10] 曹文成.傳承紅色經典 弘揚愛國精神:以電影《跨過鴨綠江》為例淺談愛國主義影視作品創作[J].百花,2022(8):43-46.
[11] 周波.用主旋律電視劇讓“大思政課”充滿活力[J].學園,2021,14(13):57-58.
[12] 李文博.主旋律影視劇作品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N].中國電影報,2022-12-21(010).
[13] 居福榮.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0(16):30-31.
[14] 朱祎.思政教育視角中的當下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創作[J].時代文學,2009(4):203-204.
[15] 王鏡宇,文擁軍,謝鴻鶴.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熱映熱播,助力黨史學習教育[J].中國廣播影視,2021(20):86-88.
作者簡介 薛嬌,助教,研究方向:文學、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