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需要不斷創新與改進,以更好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媒體融合創新發展,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和選擇,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重要影響,既能幫助大學生全面獲取心理健康知識,提升身心健康水平,提高心理素質,又存在信息繁雜,容易誘導、迷惑和誤導大學生等消極影響。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在挑戰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既注意共性問題,也注重個性差異;二是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和掌握互聯網技術;三是融媒體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廣泛且深入的應用和深度融合不夠。在機遇方面,一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資料更豐富;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化;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更加個性化;四是高校學生主體化參與意識更強。通過各方面的分析,文章提出四點優化提升路徑:一是樹立融媒體思維,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二是線上線下聯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是健全網絡管理機制,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正面引導;四是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關鍵詞:網絡普及;融媒體;媒介素養;數字化;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13-0070-04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培訓研修中心(華南師范大學)開放課題“融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CNUKFZC044;2023年度廣東白云學院思想政治工作重點精品項目“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三微一體網絡育人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BYXG20230302;2021年度廣東白云學院科研項目“‘融媒體視閾下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BYKY08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更新、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智能化、數字化已經融入人們生活各方面。新型媒體作為信息交流和互動的重要手段,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各種媒體的融合創新和發展,將成為時代的必然趨勢和選擇。所謂融媒體,是指通過各類新興載體,將傳統信息傳播平臺在內容、模塊、資源等方面進行優勢整合,有效實現資源共享、內容共通、宣傳共融、利益共生的新型融媒平臺。融媒體進一步凸顯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外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日益艱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方式需要不斷創新與改進,以更好地服務于大學生心理健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融媒體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充分發揮融媒體的優勢,并提升應對挑戰的能力,是目前推進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1]。
(一)積極影響
第一,當前融媒體時代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全面、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隨著信息化的不斷推進,網絡信息服務平臺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為廣大學生獲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信息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和便利。通過網絡平臺,學生可以更輕松地了解到世界各地最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動態和成果,從而開闊視野,獲取更多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同時,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提高對內在情感的洞察力,進而增強心理調適能力。除此之外,通過網絡平臺參與學習和探討,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和分享,提升彼此的思維力、想象力和創造力[2]。總之,在融媒體時代,利用各種網絡數據和信息服務平臺,是幫助大學生全面獲取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手段[3]。
第二,在融媒體時代,學生在運用各種網絡平臺的過程中,不再受到時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平等地選擇所需的信息資源,從而更加有效地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特別是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融媒體平臺視為一個釋放壓力的場所,通過網絡平臺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緩解內心壓力,獲取必要的心理健康資訊,強化自我認知和情感調適能力[4]。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尤其對于出現患病傾向的學生,以及心理問題較嚴重的學生,應給予重點關注和支持。總之,通過融媒體平臺和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構建積極健康的校園氛圍[5]。
(二)消極影響
第一,在當前社會網絡普及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融媒體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這些媒體平臺所涵蓋的信息非常繁雜,其中甚至包含一些不良內容,對處于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階段的大學生來說,極易受到消極誘導、迷惑和誤導,失去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導向[6]。這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很大挑戰。由于大學生的心理相對不夠成熟,缺乏足夠的生活閱歷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無法有效辨別網絡上的真偽和排除有害信息,容易被不良內容所左右,從而產生思想迷茫、焦慮和負面情緒。因此,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網絡信息、培養其辨別信息真偽的能力,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和人生信念,提高其心理抵御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從而更好地應對網絡信息帶來的挑戰[7]。
第二,融媒體技術的普及和便利性改變了學生的社交方式,使他們更容易進行線上交流。然而,這種交流方式的頻繁使用具有不利影響。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學生會逐漸依賴線上交流,而忽視了現實中的面對面交流。他們更容易選擇與陌生人交流,通過網絡來獲得一定的心理慰藉,而忽視了與身邊親密的人建立真正的聯系。這種行為習慣不僅導致了學生性格上的孤僻和自卑,還反映在現實學習生活中的冷漠和人際交往障礙上[8]。此外,這種長期依賴線上交流的行為還會引發信任障礙,破壞人際關系,進而對學生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相關人員要主動應對新的形勢,通過多渠道、多層次發力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成效。具體來看,融媒體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三個方面的新挑戰[9]。
首先,當代大學生更加突顯個性化和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須既注意共性問題,也注重個性差異。當前,大多數高校學生為“00后”,家庭生活條件普遍較好,因此學生的個性特征較為明顯。而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強調學生的共性問題,在融媒體時代難以有效滿足學生個性化心理需求[10]。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從而避免低效化和產生逆效果的情況。
其次,隨著融媒體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多元化,而且更習慣通過互聯網獲取資訊,因此負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媒介素養和掌握互聯網技術,才能更好地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一些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相關負責人員對如何將融媒體技術與傳統教育深度結合,從而更好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識。針對這一問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應通過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兼顧豐富的教育經驗和新穎的融媒體手段,以更高效和便捷的方式為大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學生的心理需求[11]。
最后,部分高校教師因年齡、個人素養、教學經驗、認知風格等諸多因素,對教育教學過程中融媒體應用認同度較低,特別在持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媒體化融合方面,這將導致融媒體難以有效應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進而影響融媒體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此外,個人信息素養不高,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負責人雖然掌握一定的融媒體技術應用能力,但在推進融媒體技術創造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內容及教育模式方面,或通過融媒體手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詢質量等方面明顯存在不足,這些因素都給融媒體時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挑戰[12]。
隨著融媒體的迅速發展,其信息資源共享性、信息傳播實時性、信息內容多樣性等特征,使融媒體在高校學生群體中得到廣泛應用,并逐漸在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等方面對高校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生態環境。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資料更豐富
融媒體帶來的信息共享和內容多元化,為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渠道和更加豐富的資料。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授課教師習慣僅圍繞教材來組織課堂和展開授課。然而,這種方式存在明顯的局限性,修訂知識內容耗時較長,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學生以智能終端設備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渠道,這種信息獲取渠道能有效破除時空的局限性,具有資訊豐富、傳播廣泛等特點,可以為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更豐富的資料[13]。學生可以依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搜尋相關內容,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有效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時空壁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樣化
融媒體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和互動性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通常以開設課程、舉辦講座為主,但這種單向的教育形式無法滿足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然而,在融媒體環境中,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之間的主客體身份逐漸弱化,這種雙向、平等的交流方式符合當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師生、學生之間的交流模式。因此,大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的主動者。除了傳統的教學形式外,還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來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在易班、學習通等大學生活躍度較高的各類媒體平臺上線心理健康知識問答,開展線上微課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感興趣的心理健康教育平臺,靈活高效地開展學習活動。此外,互聯網平臺也可以作為心理測評和分析的重要渠道,學生通過網絡平臺在相對隱蔽的環境下完成心理測評,進而選擇心理咨詢服務,這種形式提高了心理測評的時效性,同時消除了傳統面對面心理輔導帶來的不適,從而增強教育的親和效應,提升教育成效[14]。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更加個性化
融媒體具有開放性、互動性和特色性等特點,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和形式,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媒體的單向點對面傳播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而在融媒體環境下,教育者可以通過精準的推送信息,有針對性地傳播特定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群體的差異化需求。同時,受教育者也可以充分利用融媒體,在豐富的信息資訊中“各取所需”,找到自己需要或感興趣的學習內容,以此獲取更加豐富、深入的心理健康知識。
(四)高校學生主體化參與意識更強
在融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方式與傳統信息交流模式有較大區別,能夠讓參與者圍繞共同的交流目的,破除時空的限制開展互動活動。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可以利用有效信息和途徑,引導、教育和幫助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和好奇心,讓學生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開展自我探究。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心理需求選擇相應參與方式。教師和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形成互動交流的雙向過程,呈現出教育主體“去主體化”、教育客體“主體化”的特征,這樣的互動過程推動了受教育者個性化、多元化的成長,也優化了教育內容和方式,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隨著融媒體技術不斷更新和發展,信息傳播廣度和速度都得到了極大提升。這不僅對傳統信息行業造成巨大沖擊,還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影響。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因此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理念和方法,以更好的方式開展工作,實現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
(一)樹立融媒體思維,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雖然在形式上能夠滿足大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需要,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融媒體的普及,傳統方式在很多方面已經顯得單一、不夠靈活和實用。因此,要積極樹立融媒體思維,利用融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為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重要舉措。一方面,融媒體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廣泛、更實用的資源。教師需要掌握運用融媒體的技巧和方法,將心理健康知識傳遞給更廣泛的受眾,使大學生能夠更自由地獲取心理健康知識。另一方面,利用融媒體平臺進行互動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利用各類在線聊天平臺,建立心理咨詢群,在群內開展線上問答和主題討論,為大學生提供實時、便捷的咨詢與交流服務。同時,可以通過融媒體平臺開展比賽、活動等形式,號召學生自由表達,拓展交流的范圍和深度。合理運用融媒體平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15]。
(二)線上線下聯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隨著融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應運而生,通過利用融媒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和學生之間可以實現更強的互動性和便捷性。例如,利用互聯網平臺可以開辟在線課程、視頻直播、學習交流群、微信公眾號等多種形式,通過這些互聯網平臺的工具與軟件,教師能夠全天候在線,不受時空的限制,擴大了教學的覆蓋面。同時,融媒體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靈活、多樣化,通過制作心理健康知識相關視頻、動畫、PPT等,可以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由于學生與教師之間沒有面對面的壓力,學生主動性會更強、交流和傾訴頻次會更多,從而加強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
(三)健全網絡管理機制,促進心理健康教育正面引導
隨著融媒體的高速發展,大學生面臨著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和信息浪潮,為更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需要采取多種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的心理保健意識。特別是針對一些特定的群體,如新生、留守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可以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比如制定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組織心理輔導小組、心理咨詢師團隊進行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其次,學校要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監管機制。這一機制應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團隊、教材審核機構、網站內容管理者等一系列管理人員,以確保學生獲得正向的心理健康知識,同時學校要加強與網絡平臺的合作,共同抵制不良信息的傳播。最后,時刻關注和分析學生的社會心理發展方向,根據學生的年級、專業、性別等特點進行人群細分和預測,并嘗試建立相應的預警機制和危機干預工作預案。預警機制的建立需要及時匯總各類預警信息、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建好信息預警數據庫,以便及時發現和識別危機事件。同時,要制定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案,做好心理危機事件跟蹤,不斷提高危機干預專業化水平,營造積極的線上線下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提高學生自我保健能力和科學素養。
(四)提升隊伍專業化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
輔導員隊伍是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力量之一,為了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加強輔導員的專業化培訓和輔導,使他們掌握最新的心理學理論和心理輔導技巧,這些培訓和輔導要密切結合實際工作,以提高實踐能力;另一方面,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應加強對輔導員隊伍的融媒體素養培養,包括了解各種社交媒體、網絡平臺和在線教育資源,學習如何在這些平臺上有效開展心理健康宣傳和教育,以及如何進行在線心理咨詢等,以提供更加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積極適應新形勢下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創建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
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既面臨新的挑戰,又面臨新的機遇,高校和相關人員要主動認清形勢,應對挑戰,積極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全面培訓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的融媒體素養和能力。同時,高校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勞育、美育、體育、學生管理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協同推進融媒體環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提升、路徑優化和創新,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矩陣,提升教育成效。
參考文獻:
[1] 王艷,劉超.基于新媒體平臺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機制[J].綏化學院學報,2023,43(3):119-121.
[2] 張麗.新媒體時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探究[J].中國報業,2022(24):84-86.
[3] 代申.新媒體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2,38(12):26-29.
[4] 孫春艷.新媒體時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和對策[J].心理月刊,2022,17(18):221-223.
[5] 趙鵬.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2,13(14):146-148.
[6] 蔡文文.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3(23):87-89.
[7] 楊春梅.新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研究[J].教育信息化論壇,2023(1):93-95.
[8] 劉庚.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23):171-172.
[9] 楊麗.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發展[J].人才資源開發,2020(23):29-30.
[10] 田夢瑤.新媒體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發展的路徑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1(17):147-148.
[11] 張薇.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9):75-76.
[12] 楊梅.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探微[J].老字號品牌營銷,2021(8):165-166.
[13] 張鵬.“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新媒體的應用[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21(21):52-54.
[14] 劉德寶.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徑研究[J].理論觀察,2021(6):171-173.
[15] 陳玉娥.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路徑[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1(6):59-61.
作者簡介 段立,副教授,廣東白云學院校長助理,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