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雪敏
制造業是江蘇經濟的命脈、富民強省的根基,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聚焦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我們要堅定不移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不斷增強制造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實現“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決定了我們的工業化區別于世界先行國家的工業化,是符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新型工業化,賦予工業化新的內在特征與發展要求。
新型工業化是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的工業化。質量和效益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把質量和效益貫穿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各環節全過程,著力改變資源消耗、投資拉動、規模擴張的增長模式,更好地統籌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推動經濟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由低成本、低價格競爭優勢,向以技術、標準、品牌為核心的綜合優勢轉變。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率,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動產業鏈向兩端延伸、價值鏈向高端攀升,形成產業鏈協同聯動、緊密配套、自主可控的高質量發展格局。
新型工業化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工業化。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指引。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創新增強發展動力,以協調優化發展結構,以綠色保證可持續發展,以開放拓展發展空間,以共享實現發展目的。因此,新型工業化是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技術進步、結構優化和全要素生產率不斷提高的工業化,是城鄉區域協調互動、優勢互補的工業化,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促進綠色低碳發展的工業化,是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工業化,是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工業化。
新型工業化是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工業化。隨著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和快速更新迭代,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工業經濟的融合越來越深入,深刻影響和改變傳統產業的發展模式、生產方式。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要素資源、重構產業結構、重塑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工業是數字技術創新應用的主戰場,是數字經濟發展的主陣地,是釋放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最強的領域。在推進工業化進程中,應緊緊抓住數字技術變革的戰略機遇期,深入推進產業數字化,全面發力數字產業化,持續鞏固提升江蘇電子信息產業的競爭優勢,高質量推進企業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
黨的十八大以來,江蘇新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制造強省建設取得積極成效。2022 年,江蘇制造業增加值占GDP 比重37.3%,穩居全國首位,超過全國近10 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40.8%、48.5%;10 個先進制造業集群入選“國家隊”,數量位居全國之首。但隨著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地緣政治沖突風險上升,全球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面臨深度調整,制造業競爭將日趨激烈,“高精尖”產業將成為各國爭奪的戰略制高點,新型工業化發展面臨挑戰。
要素紅利優勢不斷減弱,優勢轉換迫在眉睫。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發展條件和環境的變化,江蘇工業經濟發展依托的要素紅利優勢逐步下降,主要表現為人口紅利減弱,勞動年齡人口連續多年下降,2022 年,15—64 歲人口降至5788 萬人,較2015 年累計減少108.1 萬人;能源雙控壓力加大,2012—2021 年,單位GDP 能耗累計下降已達38%,節能降耗空間的縮小和能源指標約束逐步加強的矛盾共存;環境容量空間受限,江蘇以占全國1.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超過10%的經濟總量,主要污染物超載率偏高;土地資源制約突出,土地開發強度超過20%,居全國各省之首,單位國土面積工業負荷高;投資驅動難以維持,投資邊際效益下降態勢明顯,2016—2022 年,投資年均增速5%,低于GDP 增速1.1 個百分點。要保持中高速增長,擔負起制造大省“走在前、挑大梁、多做貢獻”的重大責任,必須轉換發展思路、轉變增長方式,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開辟更多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發展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當前,江蘇工業經濟發展表現出的不平衡不充分,集中表現在產品、企業、產業、區域四個方面。產品供給結構仍不能適應消費需求結構的變化,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過多,產品品種、質量難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企業綜合競爭力不強,尤其在先進制造領域缺乏一批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關鍵技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大型跨國企業、行業領軍企業和特色“單打冠軍”企業。產業整體層次偏低,“高精尖”產業鏈供應鏈還存在斷鏈、短鏈隱憂,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產業附加值水平較低。區域發展存在同質化現象,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總部經濟發展等方面,蘇南、蘇中、蘇北差異較為明顯。
企業主體作用發揮不夠,原創核心技術匱乏。江蘇多數企業的研發機構停留在“模仿和消化”階段,鮮有真正意義上的原始創新和技術研發,更是缺乏像海爾、比亞迪、華為這樣的“創新企業”。數據顯示,2022 年,最能衡量核心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部專利授權量的比重為15.9%,其中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占比12.1%;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4%左右,低于全國6.5%的基礎研究平均水平,也遠低于發達國家15%—20%的水平;規模以上工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不到2%,與發達經濟體3%—5%水平仍有不小差距。總體來看,江蘇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科技創新動力和能力仍然偏弱,缺乏重大突破性、顛覆性技術,對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問題的支撐力度不足。
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產業協同能力不強。加快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暢通和優化經濟循環、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途徑。近年來,服務業對江蘇GDP 增長的支撐拉動作用不斷增強,但內部結構性的矛盾較為突出,“轉型”卻未“升級”的現象猶存。2021 年,江蘇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占GDP 比重僅為8.1%,低于發達經濟體15%的平均水平;與制造業增加值占比的差距達25個百分點,遠高于發達經濟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發展的不同步,制約了制造業技術水平、市場競爭力、產品附加值、生產效率的提升,也影響了兩者實現協同創新協調發展。
中美戰略競爭日趨激烈,“卡脖子”問題亟待解決。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加劇,華為、寒武紀科技、科大訊飛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高技術企業相繼被美國列入貿易黑名單,針對我國先進制造業的打壓不斷升級,新型工業化發展面臨更加嚴峻復雜的外部環境。發達經濟體基于技術、人才、資本等方面的長期積累,具備先發優勢和實力優勢,能夠主導高端裝備、核心零部件、關鍵材料的生產供應,并采取技術封鎖手段進一步強化其優勢,這必將導致產業發展會面臨技術、裝備、材料的“卡脖子”問題,增加我們搶占產業制高點、提升競爭能力的難度。
立足產業協同提升整體效能。推動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積極拓展價值鏈上下游之間的合作,促使產業鏈條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物流、檢驗檢測等環節延伸。鼓勵支持產業鏈上關聯企業實施技術交流、知識共享和產品配套,在供需鏈上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升要素供給,建立合作共贏的長效協同發展機制。優化產業布局,加強規劃引領和政策指導,既要狠抓增量帶動,又要避免同質化無序競爭,在空間鏈上推動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產業優勢互補、市場競爭有序的發展格局。
立足核心技術推動自主可控。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和產業發展實際,不斷強化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系統梳理產業技術短板,比較分析產業發展優劣勢,圍繞解決核心技術問題、共性技術問題和質量技術問題,在高端裝備制造、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等環節,組織開展重大技術攻關,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成果,突破制約產業發展的瓶頸。推進技術創新平臺和創新產業聯盟建設,強化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破解科研與產業“兩張皮”難題,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創新成果與產業發展緊密對接。
立足名企名牌打造制造高地。深入實施“百企領航”“千企升級”行動,培育一批千億級地標企業和百億級龍頭企業,對標“隱形冠軍”形成一批具有產業鏈關鍵環節掌控力的“單項冠軍”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不斷增強關鍵環節控制力和細分領域主導力。鼓勵和支持企業推進品牌建設,在產品研制、市場營銷中打造品牌,在擴大對外開放、參與國際競爭中錘煉品牌,在歷久彌新、久久為功中塑造品牌,不斷增強“江蘇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擺脫供應鏈思維,推進本土優勢企業向終端產品進發,快速提升“江蘇制造”能級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工業發展的韌性和后勁。
立足兩化融合實現數字化改造。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深度融合為重點,加快推廣應用新技術,加速產業數字化轉型,引導企業加快工業網絡改造、裝備數字化升級,推進智能制造單元、智能產線、智能車間建設,提升企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勵支持國家級“雙跨”平臺建設發展,尤其是圍繞先進制造業產業鏈條打造區域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大力發展協同設計、協同制造、垂直電商等新模式,加快平臺間互聯互通,深化數據共享、成果共享。
立足人才驅動催生產業變革。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營造依法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營造促進企業家公平競爭、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營造尊重和激勵企業家干事創業的社會氛圍,充分激發和調動企業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大產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培養力度,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搭建鏈接全球要素資源的高端發展平臺,為領軍人才的干事創業創造良好的環境,助力產業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飛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