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 晶 余澤婷 梅 蕊
(湖北省武漢市第一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急性腦梗死(ACI)是由于缺血缺氧引起腦組織壞死軟化的一種神經功能缺損臨床綜合征,占全部腦卒中患者發生率的60%~70%,具有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尤其近年伴隨人們飲食、生活方式的變化以及人口老齡化的日趨,我國范圍內的ACI 發病率逐年上升[1]。ACI 治療的關鍵在于盡快暢通閉塞血管、恢復循環以及挽救缺血半暗帶,靜脈溶栓有便捷、快速、效果確切等優勢。目前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靜脈溶栓為指南推薦最有效的標準干預措施,其可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帶、保護神經細胞功能,達到改善臨床預后的目的[2]。但一些ACI 患者在溶栓術后神經功能恢復欠佳,甚或出現加重,即存在缺血再灌注損傷、出血、再梗死等并發癥,而越來越多的研究報道了中醫藥是溶栓術后的重要策略之一,能有效改善神經功能損傷[3-4]。ACI 在中醫屬“中風”范疇,總體為本虛標實之證,其病機有虛、火、風、痰、氣、血六端,此六端兼夾為患,風痰瘀阻為急性期患者的常見證型之一[5]。在治療上以息風化痰、祛瘀通絡為主。散偏定痛飲加減源于中醫世家新文清《五十年臨證得失錄》,其作用為祛風平肝、化痰通絡、活血止痛。本研究探討散偏定痛飲加減對ACI(風痰瘀阻證)患者溶栓后的神經功能改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診斷標準:參考《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6]與《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7]。納入標準:符合ACI 診斷和中醫辨證要求;年齡50~75 歲;首次發病者,且發病至入院<4.5 h;意識清醒者;臨床資料齊全;具備溶栓適應證;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存在顱內出血或既往顱內出血史者;大面積腦梗死或伴其他顱內病變者;入院前48 h 采取抗凝藥治療者;存在動靜脈畸形者;對本組用藥過敏者;溝通困難者;存在心、肝、腎等臟器嚴重功能不全者。
1.2 臨床資料 選取2021 年7 月至2022 年7 月間我院收治的ACI(風痰瘀阻證)患者88 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4 例。治療組男性28 例,女性16 例;年齡55~71歲,平均(65.30±6.04)歲;發病至入院1~4.5 h,平均(2.82±0.43)h;美國國立衛生院神經功能缺損量表(NIHSS)[7]評分為(14.44±2.81)分;合并癥為高血壓17 例,糖尿病7 例,高脂血癥5 例。對照組男性30 例,女性14 例;年齡56~70 歲,平均(64.98±6.01)歲;發病至入院1~4.5 h,平均(2.75±0.41)h;NIHSS 評分為(14.52±2.82)分;合并癥為高血壓15 例,糖尿病5 例,高脂血癥6 例。兩組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3 治療方法 基礎治療:參考指南[6]行常規內科綜合治療,入吸氧、心電監護、抗感染、調脂降糖穩血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改善腦代謝等。對照組:入院后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rtPA)(勃林格殷格翰制藥,注冊證號S20160054)靜脈溶栓,單次劑量0.9 mg/kg,最大劑量≤90 mg;首先在1 min 之內靜脈推注rtPA 總量的10%,再靜脈滴注剩余的90%,在60~90 min內滴完;rtPA溶栓后24 h行頭顱MRI、凝血4項,排除顱內出血;低分子肝素(深圳市天道醫藥,國藥準字H20056845),每次皮下注射5 000 U,每日2次;阿司匹林腸溶片(神威藥業,國藥準字H13023716),每次口服100 mg,每日1 次。治療組:溶栓治療同對照組,并采取散偏定痛飲加減內服,藥物包括生地黃30 g,當歸12 g,川芎、赤芍、白芍各20 g,桃仁、紅花、天麻、白芷、升麻各10 g,白蒺藜、白芥子、地骨皮各15 g,石決明22 g,細辛、全蝎、蜈蚣各6 g,甘草10 g;以上藥物除全蝎、蜈蚣之外加水常規煎煮2次,混合藥汁取350 mL左右,分2次口服;同時全蝎、蜈蚣研細末分2次沖服。兩組療程為治療1周。
1.4 觀察指標 神經功能損害程度:對患者行NIHSS評分[7]判定,參評指標包括意識水平、共濟失調、感覺、構音障礙、語言以及上下肢運動等11 項,總分42 分,評分少于7 分為輕度,評分>7 分,且≤15 分為中度,評分超15 分為重度,于治療前、治療7 d 后判定。生活活動能力:對患者行Barthel 指數(BI)評分[9]判定。參評指標包括進食、轉移、洗澡、行走、上下樓梯以及穿脫衣服等10 項,總分100 分,≤40 分(嚴重),41~60 分(中度),61~99分(輕度),100分(生活可自理),于治療前、治療7 d 后判定。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7]:參評指標包括頭暈目眩、痰多、舌質暗,按4 級計分法為正常(0分)、輕(2分)、中(4分)、重(6分),于治療前、治療7 d后判定。血流動力學:晨起空腹時采集患者肘脈血5 mL,運用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血流動力學指標包括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于治療前、治療7 d后測定。
1.5 療效標準[7]痊愈:NIHSS 減分率≥90%,風痰瘀阻證減分率≥95%。顯效:NIHSS 減分率≥45%,<90%,風痰瘀阻證減分率為≥70%,<95%。好轉:NIHSS 減分率≥18%,<45%,風痰瘀阻證減分率≥30%,<70%。未愈:NIHSS 減分率<18%,風痰瘀阻證減分率<30%。風痰瘀阻證減分率=(治療前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總評分-治療后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總評分)÷治療前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總評分。總有效為痊愈、顯效、好轉的病例數之和。
1.6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1.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 與BI 評分比較 見表1。治療后兩組ACI(風痰瘀阻證)患者的NIHSS 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BI 評分高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NIHSS與BI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下同。
BI 48.99±6.31 81.78±9.56*△49.13±6.34 69.71±8.46*組 別治療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NIHSS 14.44±2.81 7.22±0.86*△14.52±2.82 9.31±1.40*
2.2 兩組治療前后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比較 見表2。治療后兩組ACI(風痰瘀阻證)患者的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比較(分,±s)
組 別治療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頭暈目眩4.63±0.61 2.41±0.40*△4.69±0.62 3.09±0.46*痰多4.39±0.58 2.39±0.38*△4.30±0.55 3.01±0.44*舌質暗4.79±0.63 2.51±0.40*△4.73±0.62 3.04±0.45*
2.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 見表3。治療后兩組ACI(風痰瘀阻證)患者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組低于對照組(P<0.05)。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組別治療組(n=44)對照組(n=44)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全血黏度(mPa·s)5.41±0.69 4.16±0.56*△5.49±0.70 4.49±0.59*紅細胞壓積(%)0.62±0.08 0.44±0.05*△0.65±0.08 0.51±0.06*紅細胞聚集指數8.25±0.97 6.91±0.84*△8.40±0.98 7.31±0.88*纖維蛋白原(g/L)3.04±0.45 2.41±0.39*△3.09±0.46 2.72±0.43*
2.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4。治療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ACI 的發病機制復雜,主要由于血管、血液、血流動力學異常引起大腦動脈的狹窄和堵塞所致,血栓阻塞動脈為其主要病理變化。目前早期靜脈溶栓是其首要療法,可有效改善腦缺血,挽救患者生命[10]。而中醫協同ACI 靜脈溶栓治療取得廣泛認可,對提高溶栓率有良好促進效果[11]。中醫認為ACI 多因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腦脈痹阻為基本病機。對于ACI(風痰瘀阻證)者,由于年老體弱或勞倦內傷等,使臟腑功能失調,痰濁、瘀血內生,同時外風乘虛侵入,或陰血虧虛而內風動越,風邪攜痰濁、瘀血阻遏氣機,止擾清竅,突發中風[12-13]。因此,對于本病臨證以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為主要治則。
散偏定痛飲加減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合用,可養血補血,取治風先治血之意;白蒺藜、天麻、石決明平肝息風、蠲痹止痛;全蝎、蜈蚣祛風止痙,通絡止痛;細辛、白芷祛風而止痛;桃仁、紅花、當歸、赤芍活血化瘀、通絡止痛;升麻升舉陽氣;白芥子善治皮里膜外痰阻,使經絡通暢;甘草調和諸藥;以上藥物共用,起到熄風化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本觀察數據顯示,治療7 d 后,兩組NIHSS 評分明顯減少、BI評分顯著提升,且治療組改善更明顯,表明散偏定痛飲加減治療更有利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治療7 d 后,兩組風痰瘀阻證單項指標評分顯著減少,但治療組減少更明顯;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的72.50%。結果表明散偏定痛飲加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醫證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
靜脈溶栓在短時間內使血管再通,有效緩解血流阻滯狀態,然瘀血散而未除,造成血瘀的痰熱毒邪等因素尚存,血瘀病機仍未解除[14]。血流動力學異常可導致血流變緩,纖維蛋白原聚合為不可溶性纖維蛋白,增加了血液黏度,誘導血小板發生活化、聚集以及血栓形成[15]。血流動力學異常為ACI患者不良臨床預后的獨立因素之一[16]。本組治療數據顯示,治療7 d 后,兩組ACI(風痰瘀阻證)患者全血黏度、紅細胞壓積、紅細胞聚集指數、纖維蛋白原顯著降低,但治療組減少更明顯。結果表明散偏定痛飲加減能明顯改善ACI患者溶栓后的血流動力學,有助于患者臨床預后的提高,也提示散偏定痛飲加減對ACI患者溶栓后神經功能恢復的可能作用機制。
綜上所述,于常規干預措施基礎上予散偏定痛飲加減對ACI(風痰瘀阻證)患者溶栓后神經功能恢復的療效明顯,并能明顯改善中醫證候、血流動力學,可于臨床推廣使用。但鑒于本研究納入的病例較少,療程較短,其作用機制尚待擴大樣本量并延長觀察時間以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