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學恒 施 媛 楊鐳鐳 程惠芳 彭 堅
(湖北省武漢市第三醫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急性膽囊炎起病急,病情發展迅速,手術是主要治療方法。研究發現約33%~50%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仍有不同程度疼痛,惡心嘔吐(PONV)的發生率達70%[1-2]。由于二氧化碳氣腹、腹內壓增高、胃腸缺氧引起酸中毒、手術牽拉、疼痛等原因,導致術后胃腸功能紊亂,不及時治療出現腸梗阻,影響患者康復[3-4]。由于手術應激、麻醉、創傷等刺激機體釋過量炎癥因子,導致全身病理改變,術后易出現腸麻痹。針刺對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具有一定作用[5]。本研究應用針灸治療急性膽囊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探討針刺對腹腔鏡術患者PONV和胃腸功能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1 病例選擇 西醫診斷標準:體溫≥37.4 ℃,C 反應蛋白、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增加;右上腹疼痛,伴背部放射痛,影像學顯示膽囊增大、雙邊影、膽囊壁增厚,膽囊周圍伴積液。中醫診斷:肝膽濕熱證。主癥:脅痛。次癥:惡心嘔吐,身熱口干,黃疸,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納入標準:病程≤24 h,術前B 超確診急性膽囊炎;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知曉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診斷:伴膽管癌者;腹膜炎者;伴腹腔嚴重粘連者;膽腸漏者;既往膽系手術者。
1.2 臨床資料 將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64例急性膽囊炎接受腹腔鏡切除術后患者按1∶1 比例分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組男性12 例,女性20 例;年齡31~78 歲,平均(49.35±4.70)歲;病程1~24 h,平均(7.91±0.82)h;手術時間35~50 min,平均(42.07±2.46)min;術中出血量56~79 mL,平均(61.28±3.49)mL。對照組男性10 例,女性22 例;年齡30~80歲,平均(48.79±3.85)歲;病程1~20 h,平均(8.05±0.76)h;手術時間39~59 min,平均(42.78±2.31)min;術中出血量50~82 mL,平均(62.09±3.58)mL。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靜脈全身麻醉。麻醉誘導:咪達唑侖(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國藥準字H20067041)0.03~0.05 mg/kg,舒芬太尼(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國藥準字H20054171)0.3~0.5 μg/kg,丙泊酚(九邦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0300)2~3 mg/kg,順式阿曲庫銨(恒瑞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83042)0.4 mg/kg 靜脈誘導。麻醉維持: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輸注,根據麻醉深度監測值調控濃度。建立氣腹,使氣腹壓力在手術過程中維持1.60~1.87 kPa,臍部下方作弧形切口,放入10 mm Trocar 置入腹腔鏡,探查腹腔情況,劍突下4 cm 作10 mm 切口,置入10 mm Trocar 作為主操作孔,分別于右鎖骨中線肋緣下2 cm、右肋緣下2 cm 置入5 mm Trocar 建立輔助操作孔,在腹腔鏡指引下,暴露膽囊經主操作孔取出膽囊,沖洗手術區域縫合操作孔。術后常規治療,禁食水,持續胃腸減壓,補充液體,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頭孢哌酮他巴唑坦(樂普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113309)每日2 次,用藥7 d;鹽酸氨溴索(Hanmi pharm.Co.Ltd,批準文號為國藥準字H20190041)每日3 次霧化吸入,用藥7 d。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針刺治療,術后第1 日取中脘、雙側足三里、陽陵泉、三陰交、內關穴,平補平瀉法行針,得氣后施溫熱灸,每次20 min,每日1次。治療7 d。
1.4 觀察指標 1)比較兩組術后5 d PONV 發生率、PONV 程度。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97 年制定評分標準:0 級為無;1 級為輕微惡心無嘔吐;2 級為明顯嘔吐但無胃液吐出;3 級為嚴重嘔吐有胃液吐出;4級難以控制的頑固嘔吐[6]。2)比較兩組胃腸功能。包括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3)術后1、5 d 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視覺疼痛模擬量表(VAS)總分1~10 分,分高,疼痛重。4)術前、術后5 d胃腸激素水平。在術前、術后24 h 對兩組患者采集靜脈血3 mL,離心后置于冰箱保存,免疫酶聯法對血清胃動素(MTL)、胃泌素(GS)進行檢測。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表示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術后5 d PONV 發生率比較 見表1。術后5 d治療組PONV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術后5 d PONV發生率比較[n(%)]
2.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 見表2。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h,±s)

表2 兩組胃腸功能比較(h,±s)
組 別治療組對照組n 32 32腸鳴音恢復時間21.00±2.07△13.56±3.98肛門排氣時間14.75±3.82△16.94±3.60肛門排便時間25.83±4.72△26.76±5.91
2.3 兩組術后1、5 d 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比較 見表3。兩組術后1 d 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5 d 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均下降,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術后1、5 d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比較(分,±s)

表3 兩組術后1、5 d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比較(分,±s)
注:與本組術后1 d 比較,*P <0.05;與對照組術后5 d 比較,△P <0.05。下同。
組 別治療組(n=32)對照組(n=32)時間術后1 d術后5 d術后1 d術后5 d切口痛2.40±0.22 1.17±0.18*2.63±0.21 1.19±0.20*內臟痛2.15±0.18 1.54±0.30*2.86±0.19 1.52±0.17*肩部痛1.92±0.23 0.55±0.16*2.74±0.30 0.56±0.19*
2.4 兩組術前、術后5 d MTL、GS 水平比較 見表4。術前兩組MTL、GS 水平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術后5 d治療組MTL、GS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兩組術前、術后5 d MTL、GS水平比較(pg/mL,±s)

表4 兩組術前、術后5 d MTL、GS水平比較(pg/mL,±s)
組 別治療組(n=32)對照組(n=32)時間術前術后5 d術前術后5 d MTL 259.21±27.20 197.35±27.91*△260.37±28.15 184.90±28.45*GS 157.58±20.63 125.73±26.04*△156.80±21.59 113.90±21.18*
急性膽囊炎是常見急腹癥,隨著飲食結構調整,急性膽囊炎發病率逐漸增加,表現為右上腹陣痛、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出現壞死、穿孔、腹膜炎等,威脅生命健康。切除膽囊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方案,目前腹腔鏡技術作為新的技術手段成為未來外科手術發展方向,許多傳統手術逐漸被腹腔鏡手術取代,在腹腔鏡下操作,視野清晰,在明確病灶前提下操作安全系數高,成功率達90%。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人工二氧化碳氣腹、手術對胃腸機械性壓迫、迷走神經末梢刺激、術中牽拉、麻醉和鎮痛藥物的使用,使得患者易出現PONV、腹痛腹脹、胃腸功能障礙,不僅影響早期進食和活動,而且延長康復進程[7]。胃腸排空和胃腸蠕動受到胃腸激素調節,胃腸激素水平反映胃腸動力。MTL 促進胃腸運動,調節控制消化間期肌電活動,促進胃蠕動,加快胃排空[8]。GS 由GS 分泌細胞產生,調節胃酸分泌,增加壁細胞的數目,作用于胃體胃竇環形肌,促進胃竇縱行肌收縮[9]。MTL 和GS水平下降,胃蠕動下降,胃排空緩慢。
中醫學認為膽是中清之腑,與肝相表里,情志憂郁、飲食不節等引起氣血運行不暢,郁積于肝膽脾胃,進而運化異常,濕熱瘀結于中焦,肝疏泄、膽中清通降受限,引起急性膽囊炎。急性膽囊炎腹腔鏡切除術后濁氣壅滯于中焦,不能下降逆于上,脾胃為氣機升降樞紐,濁氣停于中焦,脾胃失常,氣逆作嘔,導致惡心嘔吐。患者術后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的發生機制是手術損傷經絡,氣血不暢,不通則痛。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5 d 治療組PONV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ONV 程度輕于對照組;治療組腸鳴音恢復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兩組術后1 d 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差異不顯著,兩組術后5 d切口痛、內臟痛、肩部痛的程度均下降,但兩組差異不顯著。術前兩組MTL、GS 水平無統計差異,術后5 d治療組MTL、GS 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針刺治療急性膽囊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效果顯著。針刺調節臟腑氣血功能,止痛鎮靜,調節肌張力,常用于治療痛證、痹癥、胃腸功能障礙。中醫學認為中脘穴鄰近脾胃,疏肝和胃,導滯消食。足三里調理脾胃,通經活血,扶正祛邪。陽陵泉調理氣血氣機。三陰交健脾和胃,養肝益腎。內關穴通暢三焦氣機,胃氣下降。研究表明中脘在弱刺激作用下刺激胃腸蠕動,調整胃腸功能[10]。足三里增加血漿、胃竇平滑肌MDL 水平;增加外周和中樞5-羥色胺水平,發揮鎮痛作用[11]。陽陵泉穴明顯增強胃部肌電活動,提高MTL 水平;緩解內臟痙攣,改善血液循環,鎮痛效果明顯[12]。三陰交調節胃腸激素分泌,促進GS釋放,激活皮質和小腦疼痛相關腦區,緩解疼痛[13]。針刺內關增強胃腸蠕動,刺激孤束核神經元放電,降低胃電圖的間期主功率,減少嘔吐發作[14]。針刺解除病理性痙攣,調節胃電節律和胃腸激素分泌,促進MTL和GS分泌,促進胃腸運動[15]。
綜上所述,針刺治療急性膽囊炎腹腔鏡切除術患者,顯著降低PONV 的發生率,減輕PONV 的程度,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改善胃腸激素水平,但緩解疼痛效果不顯著,是可供選擇的治療方法,但本研究存在不足,樣本量較少,僅為單中心研究,需要開展多中心大樣本量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