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堯 高 偉 彭邦臣 劉克泓 繆奇祥△
(1.四川省邛崍市中醫醫院,四川 邛崍 611530;2.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中醫醫院,四川 成都 611730)
急性腰扭傷(ALS)是指以機體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遭受到突發外力所致的急性撕裂傷,以“突然劇烈腰部、脊柱活動受限、痛處固定不移”為主要臨床癥狀[1-2]。作為臨床常見病和多發病,ALS 多見于青壯年,以重體力勞動者為多發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據統計學調查顯示[3],60%~80%的青年人和重體力勞動者均遭受過ALS 的困擾,ALS 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另外,ALS 由于未治療痊愈而進一步發展成腰肌勞損或者其他慢性疾病,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壓力或者災難。因此,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方式是ALS 疾病防治的關鍵,也是減少ALS 疾病復發率和轉變為慢性的關鍵。本研究中通過分析黃帝內針法治療ALS 的理論基礎,為ALS的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ALS 俗稱“閃腰”“腰岔氣”等,也是腰部常見的疾病之一,多為跌撲閃挫以及外邪入侵,進而導致機體局部氣血瘀阻、脈絡不通而發為疼痛,多見于腰骶部區域被突然的暴力襲擊[4]。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ALS 的發病原因多是由于外力突然作用于腰部而引起腰部的肌肉、韌帶、筋膜等軟組織過度拉傷引起的急性撕裂傷,腰椎穩定性降低或不足,進而出現腰部組織的急慢性損傷[5]。余星星[6]就ALS 的針刺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了Meta 分析,結果表示,針刺治療ALS 的療效確切,不良反應較少,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且能夠及時緩解患者的痛苦。林玉蕙[7]也就ALS 的針灸治療提出了一些臨床見解,中醫治療ALS常選腰痛點、后溪、委中、阿是穴等腧穴,主要在腰背部以及四肢,常屬于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特定穴主要為背俞穴、五輸穴、八脈交會穴等。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腰痛的病因可被分為內因和外因兩大類。《金匱翼》中有言“凡瘀血腰痛者,大抵為閃挫及強力舉重而至血脈凝澀,經絡壅滯,令人卒痛不能轉側”。《醫宗金鑒》中也談到“腰扭傷系腰痛或墜墮打仆所致機體內瘀血滯留于太陽經,不通則痛”。另外,《三因極》中也針對提出了“腰痛三因”,并提出了重要見解“在外則臟腑經絡受邪,在內則憂思恐怒,房勞墮墜”。ALS的內因多為“房事勞傷、情志損傷、營衛不和以及臟腑不調”等,ALS的外因多為“跌撲閃挫,受陰雨、寒冷等外邪影響所致氣血運行不暢”等[8]。ALS 亦屬于中醫學“瘀血腰痛”的范疇,其病位通常在腰脊,以“經脈閉阻,氣血不暢”為主要病機[9]。
ALS 是一種急性病證,需要盡快診斷并進行有效治療,避免發展為腰肌勞損或者其他腰部疾病。黃帝內針法屬于ALS的針灸治療方案之一。
黃帝內針法是一種針灸治療原則,在針灸選穴、行針、治療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黃帝內針法的治療總則是以“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氣相求;陰陽倒換求”為主。黃帝內針法在指導ALS 疾病的治療時,將取穴范圍嚴格控制在患者的肘膝以下,較其他針灸的選穴范圍更小,但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也具有更好的患者依從性[3]。黃帝內針法可緩解ALS 患者的疼痛,也能起到活血散瘀的效用。而黃帝內針法中以陰陽為核心,意在“萬病不離陰陽,五術皆原一理”,與張仲景所提出的“六經辨證”理論中以“陰陽”為總綱有極大的相符性。因此,基于ALS 的基本病機,采用黃帝內針法,從疾病的部位和陰陽經絡進行治療。
“三陰三陽經絡同氣相求”是指經絡聯合治療疾病,從陰陽理論的角度上來看,左右、上下、內外皆可分陰陽,內針的同氣相求至少分為兩個層次,同名經同氣屬于大同氣[10]。黃帝內針法多取肘膝關節以下的位置,提高患者針刺安全性的同時,也為患者提供了便利[11]。經絡同氣相求一般分6 類: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同氣相求、手太陽小腸經和足太陽膀胱經同氣相求、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同氣相求、手太陰肺經和足太陰脾經同氣相求、手少陰心經和足少陰腎經同氣相求、手厥陰心包經和足厥陰肝經同氣相求,分別取穴手部腕、肘、肩的穴位以及足部踝、膝、胯的穴位,以求氣通經絡、調和陰陽之效,見表1。

表1 黃帝內針法的“三陰三陽”經絡同氣相求選穴
部分患者腰痛亦甚,則需要取腰部特定穴位以緩解急性疼痛,按照黃帝內針法手足經絡同氣相求,手太陽經選小海穴,足太陽經選委中穴,手少陽經選天井穴,足少陽穴選陽陵泉。見表2。

表2 黃帝內針法經絡同氣相求在腰部的特定選穴
“上-中-下”三焦同氣相求則是指結合上焦、中焦、下焦各個區域的疼痛反應點,進行取穴。例如,正如《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所言“氣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陰陽倒換求”法通過“下病上取”的原則,根據上、中、下三焦的不同部位來劃分,在對應的身體疾病部位選取手部和腳部相應的穴位。見表3。

表3 黃帝內針法“上-中-下”三焦同氣相求選穴
黃帝內針法是基于“陰陽”為核心的中醫針灸治療方法,對臨床針灸選穴以及辨證論治均有重要意義[12]。針灸以針刺的方式,通過疏通經絡,引導氣血運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從而改善ALS引起的腰痛劇烈疼痛。近年來,針灸治療ALS 的臨床研究逐漸增多。黃帝內針法講究同氣相求,分別為“經脈和絡脈之間”同氣相求和“上-中-下三焦同氣相求”,同氣相求不離“陰陽”經絡也離不開“上-中-下”三焦。
應用黃帝內針法對ALS 進行治療,選擇相應腧穴,效果顯著。主要選穴方法如下。1)經絡辨證:根據患處及疼痛部位所屬的經絡,確定經絡歸屬,如腰部主要在膀胱經和督脈。2)三焦辨證:根據上中下三焦,明確疼痛位置屬于三焦中哪一處,腰痛主要屬下焦。3)陰陽倒換:根據“左病右治、上病下治”的原則,主要取穴于四肢遠端,如左側腰痛,則在患者右側腳踝或者手腕處取穴治療。4)同氣:根據經絡及三焦辨證、陰陽倒換等原則選取出穴位,該穴位周圍區域即為同氣。5)阿是穴:根據經絡、三才辨證、陰陽倒換等原則求出同氣,然后在同氣上求阿是穴,發現疼痛明顯處則進針[13]。
《靈樞·九針十二原》中認為“粗守形,上守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因此針刺時“守神”尤為重要,且影響著臨床療效。“守神”主要在于以下兩個方面。1)醫者“守神”:醫者應當掌握針刺的機理,治療時辨證辨經取穴。針刺前全面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態、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等,還應當與患者充分溝通,讓患者保持放松的心情接受治療。針刺時取穴精準,進針時做到聚精會神,且要時刻注意患者反應。2)患者“守神”:當患者心情不佳、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情況時,不宜針刺治療,針刺時患者應當時刻感受患處的變化,聚精會神,不做其他無關的事情。
目前認為針刺的療程應該與肌肉組織愈合時間相吻合,大約為3~4 周,對于韌帶肌腱損傷則需要多1~2周。有研究[14]將ALS根據病情分為3級,即輕、中、重,但是并不是完全統一的分級,也沒有對應的輔助檢查。在大部分的研究中均沒有對ALS 進行分級,故各研究中的治療療程均有一定差異性。目前普遍的研究認為,輕度3~5 d,中度1~2周,重度3~4周[15]。
患某,女性,42 歲,就診日期2022 年3 月5 日,ALS扭傷3 d,臥床休息無緩解,且日益嚴重。現癥見:L2~L5觸痛陽性,右側腰肌觸痛陽性,難以轉側、俯仰,活動時更加明顯,未見下肢放射痛,雙腿抬高試驗及加強試驗均為陰性,納眠可,二便調,舌暗苔白,脈澀。診斷:腰痛病,辨證:氣滯血瘀證。根據黃帝內針法,在左側后溪尋找壓痛點進行針刺,采用捻轉手法,同時讓患者活動腰部,疼痛較前減輕,腰部轉側時明顯疼痛。在左側足臨泣穴尋找壓痛點,采取提插手法,同時讓患者活動腰部,腰部轉側時疼痛較前減輕。然后留針30 min,且囑患者不定時活動腰部。針刺結束后,患者腰部已能轉側、俯仰,且疼痛顯著減輕,連續治療3 次,已完全恢復正常。
分析:黃帝內針法即在《黃帝內經》基礎上,制定的“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總則。即病位在下焦,損傷的經絡定位在右側足太陽膀胱經及督脈,在左側上焦的足臨泣穴、后溪穴處找尋壓痛點針刺。且根據“同氣相求”原則,后溪穴屬于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與手太陽小腸經屬于同名經,因此疾病發生發展與治療均有一定聯系,且后溪穴屬于八脈交會穴,通于督脈,因此針刺后溪穴能夠循經治療急性腰扭傷。足臨泣穴屬于足少陽膽經,通于帶脈,而帶脈環繞于腰部,因此針刺足臨泣穴能夠調暢腰部的氣血。另外,足臨泣穴與后溪穴均屬于本經輸穴,根據“輸主體重結痛”,能夠治療肌肉、關節等病變,且陽經輸穴屬木,具條達之性,故針刺兩穴能夠治療氣血痹阻、氣機阻滯所引起的疼痛。
ALS多見于青壯年,以重體力勞動者為多發人群,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ALS不當治療還可能發展成為腰肌勞損和其他慢性疾病,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工作,給患者帶來更大的壓力。ALS 的治療方法有很多,中西醫治療方法皆有一定的功效。黃帝內針是一種針灸治療原則,在針灸選穴、行針、治療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并且,黃帝內針法治療總則是以“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同氣相求;陰陽倒換求”為主。相對于其他針灸療法取穴范圍而言,黃帝內針法安全性更高,患者依從性更好,療效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