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斗 魏 嘉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北京 100010)
面肌痙攣[1](HFS)又稱面肌抽搐,是由局限性肌張力障礙引起的周圍神經類疾病,多與面神經受壓有關,臨床表現為一側面部陣發性、無規則的不自主抽搐。痙攣多從眼輪匝肌開始,逐步累及表情肌和口輪匝肌,且患者多為中老年女性,緊張、焦慮、疲勞等因素可誘發或加重。該病進展緩慢,病程較長,難以自愈,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和社交障礙[2]。中醫治療面肌痙攣歷史悠久,治法繁多,其中針刺療法最為常用,優勢明顯[3-4]。筆者采用浮針掃散再灌注聯合動氣針法治療面肌痙攣?,F報告如下。
1)診斷標準:依據《神經病學》[5]中面肌痙攣標準?;颊吲跃佣?,常中年以后發病;抽搐呈陣發性、不規律,常單側發??;發作一般從眼輪匝肌起,逐漸累及面部和口角,不可自行控制;發作可持續幾秒到幾分鐘不等,緊張、勞累后誘發或加重;神經肌電圖檢查可見異常,但無神經系統陽性體征;2)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治療前1 個月內未接受該病任何治療方法;無嚴重基礎病和精神、血液系統疾病患者;頭MRI、MRA檢查無異常,排除血管因素和腫瘤占位等導致的繼發性面肌痙攣;3)排除標準:近1 個月內進行本病相關治療者;孕、產期或意識、精神障礙者;異常影像學及腦電圖表現者,排除顱內占位、血管畸形、癲癇等;嚴重原發病或血液系統疾病者。4)剔除和脫落標準:治療期間接受該病其他治療者;治療期間出現其他疾病,導致嚴重身體不適者;不配合資料采集和療效評價,自行退出者。
選擇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就診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針灸科門診患者61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30 例和對照組31 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合并癥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3.1 對照組 采用常規針刺配合浮針掃散再灌注治療。1)常規針刺治療依照《針灸治療學》[6]中面肌痙攣的治療方案。取穴:患側陽白、攢竹、四白、太陽、下關、頰車、顴髎、地倉,雙側合谷、翳風、風池。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穴位皮膚消毒后,用0.3 mm×40 mm 一次性無菌毫針,常規手法針刺,捻轉法行針,平補平瀉,留針30 min,治療每日1次,6次為1個療程。2)浮針掃散再灌注:患者取端坐位,取患側面部額肌、顴肌、頰肌及頸闊肌上段,觀察后確定痙攣明顯部位,用手觸摸后找到局部緊張、攣急、硬結處作為筋膜觸發點(MTrP),在距離筋膜觸發點(MTrP)2~3 cm 處選取進針點。準備一次性M 號浮針、浮針進針器、棉球、醫用膠帶。皮膚常規消毒后,將浮針針芯放入軟套管內,稍露出針尖并固定,浮針嵌入進針器,將針尖置于進針點處,朝MTrP方向,與皮膚呈15~25°角迅速破皮,針體沿皮下疏松結締組織向前推進,推入時稍抬針尖,將軟管全部埋入皮下同時皮膚表面可看到線狀隆起,進針結束后,將針尖退回軟套并固定,以進針點為中心,刺手持針柄在MTrP 部位左右搖擺針體,進行小幅度扇形掃散運動,頻率約100 次/min,各個進針點掃散約1min。再灌注操作:(1)額?。横t者進行浮針掃散同時,囑患者做抬額、蹙眉、用力閉眼動作,每個動作保持約15 s 后放松,重復3 次。(2)顴?。横t者進行浮針掃散同時,囑患者做微笑、示齒動作,每個動作保持約15 s 后放松,重復3 次。(3)頰?。横t者進行浮針掃散同時,囑患者做咬牙、咀嚼動作,每個動作保持約15 s 后放松,重復3次。(4)頸闊?。横t者進行浮針掃散同時,囑患者做張口、活動下頜動作,每個動作保持約15 s 后放松,重復3 次。操作結束后退出針芯,將軟套管留置于皮下,醫用膠帶固定,留置3 h 后拔出,起管后敷無菌紗布,24 h 內勿沾水,留管期間可照常活動,囑患者回家后避風寒、調情志、保證睡眠,治療隔日1 次,3 次為1 個療程。所有治療每療程結束后休息1 d,連續治療4 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3.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董氏奇穴動氣針法治療。1)取穴:主穴為董氏奇穴[7]三泉穴(即下泉、中泉、上泉穴)、側三里、側下三里;配穴為合谷、翳風、風池,其中風池取雙側,余穴均單側取穴,左病取右,右病取左。2)董氏奇穴定位:下泉(膝關節外側面正中直上2.5 寸)、中泉(下泉穴直上2 寸)、上泉(下泉穴直上4 寸)、側三里(脛骨前緣,膝眼直下3 寸,向外橫開1.5 寸)、側下三里(腓骨前緣側三里直下2寸)。3)操作:患者仰臥位,取健側肢體,穴位皮膚常規消毒后,用0.3 mm×40 mm 一次性無菌針灸針,下泉、中泉穴直刺約1 寸,上泉穴直刺約1.5 寸,側三里與側下三里直刺約1 寸,合谷直刺約1.5 寸,翳風、風池均直刺約1 寸。各穴得氣后,快速捻轉法行針,平補平瀉,邊捻轉邊囑患者做大幅度抬額、蹙眉、閉眼、鼓腮、張口等動作,各穴行針30 s 后停止動作,留針30 min,不用電針,該治療在浮針療法后進行,隔日1次,3 次為1 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后休息1 d,連續治療4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面肌痙攣強度分級:根據Cohen 和Albert 分級[8-9]制定。0 級:無痙攣;1 級:外部刺激后瞬目增多。2 級:面部肌肉輕微跳動,但無功能障礙。3 級:面肌痙攣明顯,伴輕微功能障礙。4 級:面肌嚴重痙攣,功能障礙明顯,如閉目困難。2)面肌痙攣頻度分級:根據Penn[10]分級標準制定。0 級:無痙攣。1 級:刺激可誘發輕、中度痙攣。2 級:痙攣少于1 次/h。3 級:痙攣發作1~10 次/h。4 級:痙攣>10 次/h。3)面部殘疾指數量表(FDI)評分[11]:用于評估面神經疾病患者軀體和社會生活功能的變化,此量表共10 個項目。1~5 項反應軀體功能,每項分4 級,計分2~5 代表功能障礙由重到輕;6~10 項反應社會生活功能,每項分6 級,計分1~6代表功能障礙由輕到重,對患者殘疾程度和臨床干預療效進行評價。4)生活質量量表(QOL)評分[12]:包括健康相關生活質量(HRQOL)[13]、HFS-7問卷和睡眠障礙(HFS-8)項目的擴展版問卷,同時附加了執行工作職責困難和社會孤立感等共10 項,每項分5 級,對應0分(從不)到4分(總是),代表癥狀由輕到重,全面評估HFS患者的生活質量。
依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4]和痙攣強度、頻度分級擬定。痊愈:痙攣消失,患處無抽動和跳動,2個月內無復發,痙攣強度、頻度均降至0 級。顯效:痙攣明顯緩解,偶有眼瞼肌輕度跳動,痙攣強度、頻度分級均降低2 級以上。有效:癥狀稍緩解,強直性攣縮減輕,痙攣強度或頻度分級僅降低1 級。無效:痙攣強度及頻率較前無變化甚至加重。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痊顯率=(痊愈+顯效)÷總例數×100%。
應用SPSS22.0 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正態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非正態分布計量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2。觀察組總有效率、痊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觀察組效果優于對照組。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見表3。經過4個療程的治療后,兩組患者面肌痙攣強度均較治療前減輕,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痙攣強度減輕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針刺方法抑制痙攣強度作用更佳。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痙攣強度分級比較(n)
見表4。治療后,兩組患者面肌痙攣頻度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患者痙攣頻度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針刺法減輕痙攣頻度效果更好。

表4 兩組治療前后痙攣頻度分級比較(n)
見表5。治療后兩組患者FDI 量表軀體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FDI 量表社會生活功能評分、QOL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觀察組針刺方法可更好地改善患者FDI評分、QOL評分。
表5 兩組FDI評分、QOL評分比較(分,±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 別觀察組(n=30)對照組(n=31)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FDI評分軀體13.20±2.17 20.77±2.36*△13.03±2.09 16.03±2.20*社會生活18.93±1.96 7.20±1.37*△18.10±1.94 10.42±2.08*QOL評分18.83±5.40 4.93±2.82*△17.97±4.83 8.77±3.51*
兩組痊愈患者進行為期1 年的隨訪。觀察組隨訪21 例,復發1 例,復發率4.76%。對照組隨訪11 例,復發2 例,復發率18.18%。對照組復發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
面肌痙攣是一種神經科常見的難治病之一,其發病機制多為面神經根受壓導致異位興奮或偽突觸傳導,現代醫學多采用口服卡馬西平、肉毒素A局部注射和MVD 手術等治療,但有較多副作用和并發癥,遠期預后不佳,難以被患者接受[15]。中醫學中本病屬“筋惕肉瞤”“風痙”范疇。《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風盛則動”,本病多因人體正氣不足,風邪外襲;或脾虛乏源,筋失濡養;或肝血不足,血虛生風;或肝經火旺,上擾頭面。病機以氣血不足為本,風邪上擾為標,故治宜益氣養血、疏風通絡、息風止痙。
浮針掃散法與動氣針法均屬于運動類針法,皆由《黃帝內經》中恢刺法發展而來,強調針刺與運動有效結合,對肌肉痙攣類疾病具有較好療效[16]。其中動氣針法作用較強,針刺較深,操作時以交經巨刺配合董氏奇穴循經遠取為主,通過健側遠端取穴,配合患側運動或按摩,疏通經脈,調和氣血,促進兩側經氣相引、平衡陰陽,此法刺激量較大,以得氣為重。浮針掃散法則以病變局部為靶點,作用于淺筋膜層,不傷血肉,通過掃散法疏通局部經氣,加強循經感傳,此法刺激量小,以患者無痛為度。兩者結合,一遠一近、一深一淺,配合面部收縮、舒張運動,共奏疏風通絡、調暢氣血、約束宗筋之效。從作用機制上看,浮針掃散通過改變皮下結締組織的空間結構,產生壓電效應釋放生物電信號,同時又反饋性作用于病變組織,產生反壓電效應,改變細胞離子通道,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面肌缺血區再灌注,緩解面肌痙攣[17]。兩法行針過程中配合患者主動面部運動,提高面肌傳入神經興奮性,刺激中樞系統發放下行抑制沖動,緩解局部痙攣,加強通經達絡、舒筋緩急之功[18]。從臨床癥狀來看,面肌痙攣主要累及額肌、顴肌、頰肌、口輪匝肌、眼輪匝肌及頸闊肌等,這些肌肉均屬面神經支配,翳風穴為手少陽經要穴,深層為面神經干從莖乳孔穿出處,刺之可抑制面神經興奮性,恢復面神經功能,發揮疏風通絡止痙之功[19]。而合谷為大腸經原穴,循行于對側面部,主宗筋,故治療時取健側合谷,舒患側筋經,同時配合太沖“開四關”養血柔肝、息風止痙。
董氏奇穴為針灸學家董景昌先生所提出,在傳統經絡系統基礎上,結合五行、藏象學說和全息思想,對穴位的分布和應用進行補充[20]。董師認為,董氏奇穴與十二正經相通,屬于“正經奇穴”,其中三泉穴屬膽經,別通于心經,選用健側針刺,可激發經氣,促進氣血互注,消除患側面部經絡痹阻,又可助心行血,加強風池息風止痙之效,符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原則[21-22]。此外,側三里、側下三里為董氏奇穴中面部疾患的特效穴,采用繆刺法,對應面部全息,同時配合患側面部浮針掃散與運動,調經絡、和氣血、止痙攣、復平衡,促進疾病向愈[23]。
綜合上所述,浮針掃散再灌注法與董氏奇穴動氣針法協同作用,共奏益氣養血,疏風通絡,息風止痙之效,在治療面肌痙攣過程中可發揮良好的即刻效應與遠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