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丹華
PI教學法,是當今時代新課程改革的新興產物,是提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效果的有效途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關鍵路徑。筆者通過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在本文開頭分析了當前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現狀,接著從多個方面提出了PI教學法的應用價值和應用策略,希望可以為學生語文學習的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PI教學法,指的是讓學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完成知識的內化。該模式提倡的是以同伴為教學的前提,讓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形成學習同伴的關系,共同為了某一個學習任務進行努力,最終推動學生完成學習目標。與傳統的教學形式相比,這種模式更注重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可給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足夠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潛能的挖掘、能力的提升。通過觀察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情況,該教學法并未得到較好的應用,甚至會對學生的語文成長造成阻礙作用。因此,針對PI教學法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應用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1 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現狀
1.1 理念傳統
就目前的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而言,仍舊存在理念傳統的問題。在大部分教師的腦海中,始終奉行應試教育理念。基于該理念,教師通常會比較關注語文知識的講解和傳遞,所有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都是圍繞著語文知識設計和進行的,忽視了學生本身能力、思維等多個方面的鍛煉和培養。雖然說語文知識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內容,但是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若只是強硬地要求學生不停地接受語文知識,那么學生的語文理解很有可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并不能促進學生的綜合成長。
1.2 形式單一
實際上,大部分中職語文教師習慣于設計和采用統一形式的綜合實踐活動,并不會主動創新,這也是影響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最終開展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部分教師認為過于花哨的活動會分走學生的精力,不利于最終效果的提升。從整體上來看,缺乏新意,不夠新穎。對于學生來說,這樣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過于枯燥、無趣,無法集中注意力。長此以往,學生的參與興趣變得越來越低下,更別說從中有所收獲了,進而影響到學生下一步的語文成長。
1.3 評價匱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并不僅僅是為了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的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多方面能力得到較好的鍛煉和提升。但很少有教師意識到這一點,反而只會評價學生的語文成績和活動結果,很少能關注到活動過程,忽視了學生各方面的成長與進步。這樣的活動評價過于單一,不夠完善,難以針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評價。而學生基于該評價標準,也會將自己的目光放到自身的成績上。久而久之,學生的活動態度將會發生一定的扭曲,不利于學生的語文進步。
2 PI教學法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2.1 有利于增進有效語文互動
在以往的綜合實踐活動中,學生通常都是根據教師的要求參與,處于被動的狀態,也缺乏進行語文互動的機會。而PI教學法則要求以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并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語文基礎,設定合理的活動內容,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之間相互探究、相互交流,共同參與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不再是被動參與,而是轉變成主動互動,并不斷地發表自己的觀點,最終掌握相關的語文內容。因此說,該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有利于語文有效互動的增進。
2.2 有利于加深語文知識理解
學生能否對語文知識形成深刻的理解,是決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效性的關鍵依據。很多時候,學生仿佛只是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走個過場。倘若問他們真正學習到了什么語文知識,他們紛紛表示不知道。這樣的活動既無效,又浪費時間。而PI教學法則是圍繞學生開展,強調的是學生之間的探討與思考,這與以往的活動有著天壤之別。而學生經過合作交流之后,自然就會形成語文深度掌握能力。因此,該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學生語文知識理解的加深。
2.3 有利于減小學生學習差異
受到多種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不可避免地將會出現一定的語文學習差異。若忽視了這種差異,那么只會進一步加劇學生之間的語文差異。而通過運用PI教學法,則可以給學生提供相互幫助、相互交流的機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基礎不好的學生可借鑒基礎好的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并及時糾正。與此同時,學生之間的語文思維也將會得到相互碰撞。長此以往,學生的語文思維將會變得越來越活躍。因此,該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有利于減小學生學習差異。
2.4 有利于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提升,這是傳統活動欠缺的效果。通過運用PI教學法,可調動出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形成更為積極的語文態度;可引導學生解決更多的語文問題,對學生的語文思維進行培養,逐漸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可給學生提供表達自我的機會,鍛煉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給學生提供合作的機會,提升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等等。因此,該教學法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3 PI教學法在中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3.1 科學進行同伴分組
PI教學法的宗旨就是讓學生站在合作同伴的角度上,那么合理、科學的分組顯得尤為重要。一旦出現不合理的分組情況,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最終的活動開展效果。很多時候,教師分組過于隨意,只是讓前后桌的學生結為一個小組,并不合理。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注重同伴分組的科學性、合理性,這是保證整個活動順利進行的基礎。在分組之前,教師需充分把握全體學生的大致情況,包括學生的能力、基礎等多個方面,以此來最大化該教學法的真正價值,推動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有所收獲。
比如,中職語文教師第一步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研究,可分別從知識儲備情況、活動執行能力、語文基礎強弱等幾個方向進行了解,為小組的合理分組提供重要依據。第二步,開始分組,并秉持小組內異質的分組原則,即將具有不同優勢的學生分到一個小組中,使他們建立同伴關系。與此同時,教師還需遵循學生個人的意愿,這樣更能調動出學生的參與積極性。這里的分組并不簡單,也不隨意,使學生可形成互補型的學習同伴。此外,還可選擇出一名組長,提醒該組長進行分工合作,給每一個學生設定出不同的任務,實現“人人有任務,人人有收獲”,進一步提升同伴學習的有效性。若是忽視了這一步,很有可能會出現部分成員很忙,部分成員很閑,影響到最終的效果。通過這樣合理的分組,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學習同伴,擁有參與活動的機會,相信學生終將會有所成長。
3.2 合理設計活動目標
目標是整個活動的方向標,更是決定學生學習方向的重要基石。缺少了活動目標,那么整個活動將會變得十分凌亂,阻礙到學生的語文進步。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合理設計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在設計之前,教師需把握好每一組學習同伴的大致水平,設定出相關的活動目標。這里的目標并不是簡單地圍繞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考慮到學習同伴能力的提升等等,所以應當以提升學習同伴為基礎進行合理的設計。這不僅可指明活動的方向,又能推動學生語文目標的實現。
比如,在“低碳生活”主題學習實踐活動過程中,為了保證綜合活動的順利進行,教師可嘗試從兩個層面進行考慮和設計,并設定出以下的活動目標:第一層活動目標,應當圍繞活動主題,即要求學生掌握活動宗旨,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并樹立綠色環保的正確理念。第二層活動目標,則應當圍繞學生的合作態度,要求學生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合作,設計學生小組分工,獲取“低碳生活”的相關信息和宣傳形式,促使學生較強合作意識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還需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切不可發生脫離的情況。通過這樣設計活動目標,既考慮到原本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目標,又能達到PI教學法的要求,最終促進學生語文成績和合作能力得到雙重提升,可謂是一石二鳥。
3.3 創造同伴合作機會
PI教學法最大的特征就是讓同伴相互交流和學習,實現整體發展。而在實際的活動中,每一個同伴都負責不同的任務,導致他們有時候不存在合作的機會,進一步阻礙了該教學法的順利應用。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創造出同伴合作的機會。這也就要求教師站在活動的整體角度上,適當思索,穿插一些需要同伴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動任務。這不僅可增加同伴之間的語文交流,而且還能幫助同伴積累到更多的語文學習經驗,保證學生最終的語文進步。
比如,在“社會熱點問題調查”的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在確立調查對象的基礎上可安排同伴小組一起做一個社會調查活動。比如關于中國紅、中國藍的靚麗色彩調查,鼓勵學生在課下展開多種調查方法和渠道。接下來,再讓同伴小組開始調查。等到調查結束之后,發現學生都是自己調查自己的,沒有與其他同伴進行交流和合作。有的學生調查的數據不是很全,還有的學生則不會制作數據表,導致最終的調查結果并不是很好。這時候,教師要及時創造同伴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嘗試將自己的調查結果拿出來,與其他同伴進行分享,一起交流如何將這些數據形成統一化的數據表。很快,學生紛紛主動與同伴進行交流,并一起探討,最終完美地完成本次的調查活動。通過這樣的調查活動,不僅可幫助學生再次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還可以強化學生的合作精神。
3.4 合理把握指導時機
雖然PI教學法提倡的是讓同伴相互交流、合作進行,但并不是說教師完全不需要參與。缺少了教師的正確指導,同伴學習的方向可能會出現錯誤,甚至會得到錯誤的語文答案。這時候,來自教師的指導十分重要。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合理把握指導時機。一方面,可采用計劃性指導,即提前規劃好在活動的哪個階段進行指導;另一方面,實行隨機性指導,當同伴學習遇到阻礙時再進行指導。無論是哪一種指導方式,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同伴學習走入歧途。
比如,在學習到“文化的思考”這個單元時,教師可提前給出綜合實踐活動任務,即學生以同伴的形式來共同分析生活中的文化沖突與融合。接下來,再讓同伴小組圍繞該任務開始交流。在同伴交流的過程中,其中有一個學生提到了付出與感恩的思想,所以交流方向逐漸發生了偏離。這時候,教師需及時開展隨機性指導,使同伴小組的交流可以回歸到本次交流主題上。同時,還可設定計劃性指導,當學生圍繞事物線索和感情線索開展交流時,教師可指導學生仔細辨別傳統節日和傳統文化的區別,以及中華文化的交流碰撞。通過這樣穿插采用兩種指導方法,并抓住合理的指導時機,既能保證同伴交流的最終效果,也能讓學生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成果變得更加漂亮。
3.5 拓展實踐活動空間
多數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存在一種錯誤觀念,即只能在課堂上開展,也只能圍繞語文教材設計。基于該錯誤理念,活動的空間將會受到課堂和教材的雙重限制,并不利于該活動的順利進行。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合理拓展綜合實踐活動的空間,突破雙重限制。在設計時,教師可結合語文教材內容適當延伸,引入課外的優質資源,豐富活動內容的同時,也能打破限制。同時,也可多多鼓勵同伴在課下積極交流,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
比如,在講授“產品推介”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教師可設計以下課下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課下仔細觀摩、研究產品推介的設計特點,同伴之間相互交流,并進行總結。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周期比較長,學生在課下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觀察和交流,可實現活動地點的拓展。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利用身邊的資源,以此突破語文教材的限制。有的學生選擇直觀觀察,并認真拍下實景的照片進行觀察;有的學生則選擇上網查詢相關的資料記載,并嘗試進行總結;還有的學生則選擇詢問和調查身邊人,看看他們有沒有注意到展示環節語言的變化等等。之后,同伴之間再進行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并總結出統一的結果。等到活動的末尾,教師再讓代表進行回答。通過這樣拓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空間,既能讓學生更了解舞臺所描述的情景,又能讓學生從多個角度解決藝術語言表達等語文問題。
3.6 選擇典型活動主題
中職學生普遍喜歡玩耍,對任何趣味的事物沒有抵抗力,同時也會產生出無窮的動力。而單一、無趣的活動主題則很難吸引學生,甚至會消磨掉學生原本的參與興趣。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選擇典型、有趣的活動主題。一方面,可從學生的現實生活入手,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嘗試將活動與趣味游戲進行有效結合。無論是哪一種形式,學生的注意力都將會被活動深深吸引,并興奮、主動地與其他同伴一起參與,最終促進學生有所收獲。
比如,在“走上舞臺”綜合實踐活動的時候,考慮到學生喜歡趣味游戲的特點,教師可嘗試將趣味游戲與綜合實踐活動進行緊密的結合,使趣味游戲可成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本活動要求學生能嘗試通過語言和動作來理解人物性格,那么教師不妨設計演話劇的綜合實踐活動,即讓同伴一起分析課文內容,一起演繹課文內容。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想法進行適當的改變,以此呈現出更完美的話劇演出。在準備話劇的過程中同伴之間一起探討需進行哪些動作,還有的同伴提出哪些語言需要進行優化,甚至還有的同伴認為需要準備話劇的服裝等等,紛紛表現出十分主動的參與態度。通過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加強學生對語文課文的理解,讓學生感受到課文中的寫作特點,而且還能豐富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直接提升學生的參與程度。
3.7 組織同伴學會交流
由于每一個學生都很想表現自己,希望其他同伴能聽到并采納自己的想法。導致在同伴交流的過程中會出現這樣一種情形:每個人都在不停地說自己的想法,并未形成統一的結論,最終的活動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需組織同伴,讓他們學會交流。這里的交流,并不僅僅指的是說出自己的內心,同樣還包括傾聽同伴的內心。教師要向學生強調多多思考同伴的意見,想一想有沒有道理,并主動溝通,發生想法上的碰撞,最終溝通完成活動任務。
比如,在學習到“走進‘紅樓'——《紅樓夢》探究閱讀”的時候,教師可設計以下綜合實踐活動。同伴一起嘗試正確翻譯,并總結其中的人物形象特點。接下來,再將活動時間交到學生的手上。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發現有一名學生一直要求其他同伴聽自己翻譯,完全不給同伴思考的時間,也不讓同伴發言,導致同伴失去了交流的機會。這時候,教師應當及時制止,并向該學生講解正確合作交流的方法,共同思考、隨意分享,使學生能掌握到同伴交流的藝術。同時,當小組派出代表分享成果時,還可讓代表將原本的“我總結”改變成“我們總結”。雖然只是差一個字,但是有很大的區別。類似的交流藝術還有很多,教師可一一向學生講解,保證同伴交流的有效性。通過這樣組織學生學會與同伴交流,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既能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又能加深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
3.8 完善活動評價機制
上文已經分析到,不完善的活動評價機制只會對學生的語文進步造成一定的阻礙作用。因此,中職語文教師在運用PI教學法時需注重活動評價機制的及時完善。這也就要求教師需摒棄以往的評價思想,并積極設計多樣化的評價機制。其一,設定多樣化的評價指標,多多關注同伴之間的交流過程,作為評價的依據;其二,設定多樣化的評價主體,即讓同伴之間嘗試相互評價。這不僅可以關注學生的整個活動過程,而且還能讓學生形成全方位的自我認知,有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比如,在“中華古代文化常識競賽”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學時,教師可先結合傳統文化微課堂組織綜合實踐活動,并完善本次活動的評價機制。等到活動結束之后,教師再進行評價。第一步,教師先從口頭上進行評價。除了評價學生的活動成果以外,需著重評價學生的活動過程,將學生合作精神列入評價行列中,像有沒有主動幫助同伴、有沒有平等對待同伴、有沒有共享交流成果等等,這都可以成為教師評價的指標。當發現某個學生一直積極地幫助其他同伴,那么可給予正向的評價,激勵該學生以后能更加主動與同伴進行合作。第二步,鼓勵同伴之間相互評價。由于學生評價經驗匱乏,不知道怎么評價,教師可將上面提到的指標提供給學生,由此指導學生進行公正的同伴評價。通過這樣完善活動評價機制,能促進同伴之間相互幫助,進而推動學生良好合作精神的形成,這也是PI教學法的開展目的。
4 結語
綜上所述,PI教學法可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帶來更多的可能。因此,作為一名中職語文教師更需要及時轉變自身的語文理念,不斷深入探究該教學法,在掌握其本質的基礎之上,再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語文知識,嘗試和實踐更多有效的應用策略,激發出學生的參與興趣和動力,最終促進學生得到個性化的語文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啟東市第二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