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良 張曉曉
(平山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平山 050400)
冬小麥拔節前后,低溫敏感性增強,抗寒能力隨之變弱。平山縣春季低溫寒潮常年多發,冬小麥存在遭遇冷害、霜凍和“倒春寒”的風險。經相關專家會商研判,在低溫寒潮時,為防范冬小麥受“倒春寒”影響,特制定了幾點科學應對的方案,種植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好防范。
每年的3 ~4 月平山縣低溫、寒潮現象頻繁發生,“倒春寒”現象也時有出現。因為這段時間冬小麥正處于拔節期或者抽穗期,主莖和大分蘗遭遇低溫冷害或晚霜凍害后會被凍死,小穗和小花發育受到影響,進而導致穗數不足,造成穗粒數減少。所以,低溫寒潮必須科學應對,以提高植株抗逆能力,突出分類精準管理,抓好預防“倒春寒”的措施。
1.1 鎮壓踏實。該方法可促進根部與土壤密接,減少透風跑墑情況。如遭遇的冷空氣較弱,降溫幅度小時可以不用再采取其它措施,可起到延緩返青生長過快、蹲苗促進穩健生長的作用。
1.2 噴葉面肥。如果遇到的是“倒春寒”或者降溫幅度較大的天氣時,要在寒潮來臨之前噴施葉面肥(如磷酸二氫鉀、腐殖酸等)或生物調節劑(如蕓苔素內酯等),從而增強植株抗凍性能,保根壯葉。
若強冷空氣或“倒春寒”天氣出現在拔節后,而種植的小麥品種屬于優質強筋麥的,“倒春寒”防御工作要特別加強;在長勢偏弱的麥田里,可適量噴施生長調節劑或葉面肥等。另外還需要調節土壤及近地層的小氣候,以減小地面溫度的降幅。
為促進麥田快速恢復個體生長,保蘗增穗,在麥田遭遇“倒春寒”危害時,應及時做好補救措施。寒潮過境后,對于處于拔節前的麥田,為提高地溫,增加分蘗數,應馬上對受凍的地塊進行中耕保墑措施;麥田的墑情不足或凍害較重時,為使分蘗成穗率提高,要合理進行肥水管理,追施速效氮肥。同時做好病蟲害防控工作,增強植株的抗逆性。
拔節后麥田受凍的,要在寒潮過后的2 ~3 d 內,為盡量爭取高位分蘗、成穗,應針對幼穗受凍程度進行分類施策:①對于凍死率在50%以上的麥田,每畝需要追施尿素12 ~15 kg。②對于凍死率在30% ~50%的麥田,需要每畝追施尿素7 ~10 kg。③對于凍死率在10%~30%的麥田,需要每畝追施尿素5 kg 左右。④對于僅葉片受凍,主莖幼穗凍死率在10%以內的麥田,可不做施肥處理。
在孕穗前后受凍的麥田,可用50 kg 水兌磷酸二氫鉀150 ~200 g 或尿素750 g,混合適量生長調節劑噴施,或畝補施尿素3 ~4 kg。應密切監測受凍麥田,遭受病蟲危害時及時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