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天寶 張小龍 劉春月
(1 新疆伊吾縣農業鄉村局 新疆 哈密 839300;2 哈密市農業農機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新疆 哈密 839300)
羊肚菌為稀有的名貴食(藥)用菌,具有口味特殊、營養物質豐富以及重要的醫療保健功能等優點。但野外羊肚菌受地理環境、天氣和土質等環境因素影響,產量低,價格十分昂貴[1]。最近幾年來,新疆伊吾縣農業部門和新疆天山雪菇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對伊吾縣前山鄉野生羊肚菌資源及其生長環境開展調查,利用當地牧區高山適宜氣候特點和當地肥沃土地資源,采用現有的溫室大棚種植羊肚菌。2 月下旬播種,4 ~5月采收,反季節生產并達到常規季節一樣的產量,從播種到采收僅需2 ~3 個月,較常規種植時間減少了3~4 個月。正常栽培為冬季10 月底,次年3 月份出菇,用時5 ~6 個月。
1.1 溫室大棚選擇。選擇通電通水、遠離污染的大棚。上面覆蓋1 層常用塑料膜,內設2 層加密遮陽網,再加1 層保溫棉被。同時為便于透氣和保濕,還須設置電動卷簾和手動噴霧裝置,進行澆水和空氣加濕。
1.2 整地與土壤改良。一般在2 月整地,整地前先在蔬菜大棚膜上預留一條大口子,方便旋耕機進入作業。澆1 次透水,并每畝撒施100 ~125 kg 生石灰(調節土地pH 值、殺蟲、泥土滅菌),幾天后機械即可進地。翻耕深度18 ~20 cm。翻耕后,隨耕耙地1 遍,深度20 cm 以上,及時平整。
1.3 做床。通常2 月份整地完成后根據栽培地塊的實際條件劃線制作菌床,用粗線(繩子)在地上擺好距離,腳踏好線,按線印制作菌床,床寬60 cm,床長依地形而定,菌床間留寬40 cm、深18 ~25 cm 作為步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起壟制作菌床,壟體高度一般不低于20 cm,周圍挖排水溝。
2.1 菌種的選擇與栽培種制備標準。栽培種及營養袋均來自新疆天山雪菇有限責任公司,利用當地野生羊肚菌品種分離制出的品種更適合栽培,抗病性和產量表現更好。在菌絲發滿整個聚乙烯袋,打開可以聞到清香的食用菌味道時,就必須及時利用,不要進行多次繼代栽培,以防因菌株衰老引起減產。建議在栽培種運輸中避免強光直射,在冷庫5 ℃下保存,不能堆放過大,以免集中發熱。
2.2 營養袋選購標準。新疆天山雪菇有限責任公司通常采用15 cm×30 cm 聚乙烯袋作營養袋,在高溫消毒后冷涼下來再裝車運輸,不宜堆放過大以免集中發熱,也不能露天堆放,以免陽光直射發熱變質。
3.1 播種。單季種植在2 月底,最高氣溫5 ℃~15 ℃時開始進行第1 茬播種。
3.2 消毒。在播種前用75%酒精對菌種瓶(袋)表面、裁紙刀具、塑料盆、乳膠手套等進行消毒,防止帶入雜菌。操作人員的雙手也要消毒。
3.3 播種方法
3.3.1 將羊肚菌菌種去除塑料袋,再用消毒后的裁紙刀具劃開1 個口子將菌種取出,打開可以聞到清香的食用菌味道,放入消毒后的塑料盆中。食用菌菌種味道不對、顏色不正時禁止使用。戴上乳膠手套后,將菌種揉碎至花生粒大小,然后與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拌種劑)混勻,調整含水量至60%~65%后(干濕度以容器內無積水為宜)均勻撒于壟表面,撒播后覆土厚2 ~3 cm,注意不要裸露菌種。播種后立即噴水,壟體噴透并保持濕潤,或澆1 次透水(大水漫灌)。3 d 后可實行土壤水分管理,其后根據天氣情況和土地溫濕狀況開始灌水,并及時通風換氣,以保證棚內空氣清新。當氣溫較高時,早、晚通氣;氣溫較低時,在中午通氣約1 h;同時維持棚內散射光照,防止強光直射。
3.3.2 覆膜遮陰。覆土完成后,為防止強光曝曬,大棚內應選用適當密度的遮陽網或架空層以上的平棚遮陰。根據壟體選擇寬度合適的地膜(一般為黑色)進行覆蓋。伊吾地區冬春時節天氣寒冷,氣溫偏低,需在日光溫室大棚外加蓋棉被作為保溫設施,以利于遮光、保溫、保濕,促進出菇。
3.3.4 擺放營養袋。播種14 ~21 d 時,當床面上已布滿了白霜狀的菌霜時,說明菌絲開始生長發育,此時就可以放置營養袋。而設置營養袋的最主要目的就是給土地中的羊肚菌菌絲供應足夠的養分,從而提高菌絲數量,以利產生更多的菌核,為羊肚菌高產打下基礎。當營養袋明顯變輕時,表示養分已遷移到了土壤和菌絲中,這時便可拆除營養袋,一般于出菇前15 ~25 d 拆除營養袋。一般每平方米2 ~3 袋營養袋(采用10 cm×22 cm 聚乙烯袋),每畝1 500 ~1 800 袋,每壟根據菌床的高度設置成3 排擺放。朝向菌床方向留走道,營養袋間距為0.4 ~0.6 m。用裁紙刀沿袋面劃X 形,長度10 ~15 cm,面朝下,適當用力按壓使之與苗床土壤充分接觸。
3.3.5 搭建小拱棚。安放完營養袋后,當袋中的培養物料絕大部分已開始生長菌絲,根據菌床高度可以構建小拱棚,搭建小拱棚的目的是小環境可更好地保持濕度。建設小拱棚一般使用竹竿、竹片、鋼管、鐵絲等材料,棚高0.5 ~0.8 m。一般選擇黑色普通膜,且兩頭均不密封,以保證通風。
4.1 溫度。2 月份進入發菌期(播種后第1 ~40 d),棚內溫度控制在13 ℃~20 ℃為宜;原基形成期(4 月份),棚內溫度控制在15 ℃以內為宜;菌絲生長溫度以20 ℃~24 ℃為宜;出菇期(4 月份),棚內溫度控制在13℃~20℃,高于25 ℃菌絲體就會死亡,可通過遮陰、噴水、掀膜通風等方法調節棚內溫度。如遇突然大幅降溫,需適時蓋住通風口,或在棚外加蓋棉被,防止將小菇凍死。
4.2 濕度??諝庀鄬穸纫话憔S持在65%~85%。在種植床土表面干旱時,可灑水增濕,以維持床面土壤濕潤。發菌期應保持棚內空氣相對濕度65%~70%,結合調溫適時通風;2 月份進入菌霜形成期(播種后第1 ~40 d),空氣相對濕度維持在60%~75%;子實體形成期澆1 次大水,澆透。子實體成熟期盡量減少澆水,并維持土壤的濕潤狀況。
4.3 通風。棚內應加強通風,保證室內外空氣清新。發菌期多通風;原基形成期少通風或不通風,可以3~5 d 揭膜通風1 次。通風應選擇在早晚溫度較低時進行,防止溫度過高破壞子實體,每次通風30 min 左右,并觀察有無雜菌,如有雜菌可在上面用石灰覆蓋,消滅雜菌。
4.4 光照。整個羊肚菌菌絲體發育過程都要求相對較暗的避光條件,暗處的微光環境利于菌絲生長發育,但在發菌后期光照太強或太弱均不利于出菇。下種40 d后待營養袋菌絲長滿后,于棚內最低氣溫高于4 ℃時,采取大水漫灌方式催蕾。幼菇生長階段避免溫度高于25 ℃,以有效防止子實體畸形等生理性病變。光照太強或太弱均不利于出菇[2],幼菇形成后可以把遮陽網壓到土里的下層掀開通風,使散射的光也可以照進來,小拱棚再延后1 周去除,以保證幼菇的成活。
通常4 月底5 月初采收,一般采收2 次。當子實體色澤由深灰色逐漸轉變至淡灰甚至棕黃,長10~15 cm,菌蓋的表層呈蜂窩狀空洞并完全得到擴展時即可采摘。采摘應選在晴天,然后用小刀齊土面上切下子實體,避免帶下周圍較小的子實體。鮮菇賣不完的,要及時陰干或機器烘干,晾干后及時放入密封皿中冷凍儲存,要防潮防霉,盡量錯開時節出售。
對羊肚菌病蟲害的防控,要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方針,把病蟲害防控工作始終貫徹在整個羊肚菌栽培過程中,并通過選好栽培地塊、進行作物輪作、播種前土壤處理等措施減輕病蟲害的發生。
6.1 蟲害。羊肚菌的整個生長過程(菌種生產環節除外)除控制氣溫和光照外,出菇期棚內環境潮濕最容易出現的蟲害是菇蚊、螞蜂,影響菌根、菇體外觀,部分菌絲不能繁殖,從而造成羊肚菌生產的嚴重損失。菇蚊的蟲卵咬食羊肚菌菌絲體,成蟲還會傳染病害。菇蚊發病程度較重時,可通過懸吊黃板對害蟲予以誘殺。發生螞蜂為害可采取鏟除或撒施石灰等措施。6.2 病害。發生生理性病害癥狀表現為頂部風干后含水量皺縮。預防方法是通過實時觀察氣候環境變化趨勢,如碰到出菇后氣溫暴跌,可通過加蓋小拱棚覆膜的方法保溫;在溫度回升較快的階段,做好大棚的通風,可以減少突然升溫的危害。種植羊肚菌時要小心,避免在排風口處種植,若在風口,則可采用修建阻風設備等方法減少風害的影響。
各地區種植前要做好調查,根據本地區的生態環境,科學種植,實現羊肚菌產業高質量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羊肚菌養殖技術得到了迅猛發展,生產率也逐漸提升。但仍面臨不少問題,比如原基密密麻麻出現,而能成為商品菇的卻不多,這也和土壤的肥力不夠有較大關系。羊肚菌養分供給不足會直接影響子實體的抗病性和生產能力。所以,研究它在各個繁殖階段的必需養分是達到高產穩產的關鍵步驟。羊肚菌工業發展得很快,但是高產穩產的工藝卻還沒有完善,需要我們做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