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剛
(文安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河北 廊坊 065800)
美國白蛾屬燈蛾科、白蛾屬,蟲體呈白色。原本生活在北美洲,1979 年在我國遼寧省丹東市首次發現美國白蛾,后蔓延至山東、河北、天津、北京及江蘇等地。目前,美國白蛾已經在我國14 個省份繁殖擴散,可見其危害大。美國白蛾為害樹木、農作物等,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2021 年美國白蛾的危害出現反彈,同時也證明了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還存在短板弱項,美國白蛾的防控形勢不容樂觀。以下總結了美國白蛾的發生特點和防治策略,供參考。
美國白蛾成蟲蟲體為白色,中型,體長9 ~12 mm。多數個體腹部白色,內無斑點,少數個體腹部黃色,上有黑點。卵圓球形,直徑約0.5 mm,綠色,孵化前變灰褐色,有較強的光澤,呈塊狀排列,卵期15 d 左右。初孵幼蟲一般為黃色或淡褐色。背部有黑色毛瘤,體側多為橙黃色毛瘤。毛瘤上著生白色毛叢,雜有黑色。蛹體長8 ~15 mm,暗紅褐色,幼蟲蟲體表面混雜稀疏的絲狀體毛,腹部各節除節間外布滿凹陷刻點,臀棘8 ~17 根,每根臀棘的末端呈喇叭口狀,中凹陷。
2.1 雜食性、多食性。美國白蛾可取食全世界約600種落葉樹葉片,在我國主要為害法桐、白蠟、桑樹、楊樹、臭椿、榆樹等樹木,以及玉米、黃豆、花生、油菜等農作物。發生嚴重時可將一棵樹的葉子全部吃光,使樹木生長不良,造成部分枝條或整株死亡,嚴重威脅林果業和城市綠化,周圍農作物被蠶食,減產減收。
2.2 生長繁殖快。一只雌性成蟲在每個產卵期最多可產卵900 枚,1 年繁殖3 代,甚至在環境條件對其不利時,出現世代重疊的現象。
2.3 適生性強、傳播廣。美國白蛾有較強的耐寒性、耐熱性、耐濕力和遺傳多樣性。由于其有很強的適應性,可隨多種寄主植物、交通工具、木材板材等包裝材料進行遠距離傳播。美國白蛾成蟲每年可向外自然擴散35 ~50 公里。美國白蛾成蟲有趨臭味、異味特性,像臭水坑、河道旁、農牧畜舍、廁所等地方的樹木和植物比較容易發現蟲體。
牢固樹立“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堅持“預防為主,科學防控,綜合治理,分類實施,依法監督”的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原則,以保護生態,綠色發展,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科學防控的工作機制,強化疫情普查監測、檢疫,堅持預防和防治并重,實施以地上防治為主,地面防治為輔,以無公害防治為主要手段的綜合防控措施,明確治理思路,減緩傳播速度,提高防控成效,實現群防群治,有效控制美國白蛾疫情發生。防治美國白蛾重點區域有主要交通干線、重要節點、公園、樹林等,通過開展綜合防治,逐步控制和消除蟲情危害,做好監測預報,設立美國白蛾疫情測報點,懸掛誘蟲(測報)燈監測美國白蛾成蟲發生時期和發生數量,并對監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根據美國白蛾發生規律,發布預測預報等蟲情信息,確保及時發現,科學除治。
4.1 強化監測和報告機制。加強專項調查,監測站點布局科學合理,實施網格化管理,確保監測及時準確。監測網格責任到人,一旦發現美國白蛾疫情,要及時上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實行以懸掛誘蟲燈或性誘捕器的定點監測和以踏查和詳查相結合的普查監測機制,預測美國白蛾的發育歷期和發生數量,為當地的美國白蛾防治工作提供詳細數據,以便更好地開展防控工作。
4.2 加強檢疫工作??h級以上地方林業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森檢機構,對基層森林植物檢疫工作人員強化培訓,加強產地和調運檢疫,對來自疫區的木材、苗木、花卉及包裝箱等必須進行嚴格檢疫,防止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對在檢疫檢查中發現攜帶美國白蛾等檢疫對象的物品要依法查扣并進行除害處理,做到依法檢疫,不流于形式。
4.3 物理防治
4.3.1 廣泛發動群眾剪除網幕。在美國白蛾幼蟲未擴散前(3 齡前),組織專業隊伍,發動廣大林農用高枝剪剪除網幕。對減除的網幕進行集中收繳,進行無害化處理。
4.3.2 蛹期草把誘集防治。在美國白蛾老熟幼蟲下樹前,在樹干離地面1.5 m 左右處綁草把,誘集老熟幼蟲化蛹,解下草把連同老熟幼蟲就地燒毀以消滅蟲源。秋冬季及時清理樹下枯枝落葉并進行焚燒銷毀。
4.3.3 燈光誘殺。利用誘光燈在成蟲羽化期誘殺成蟲,配合性引誘劑誘殺效果更好。誘光燈應設在上一年美國白蛾發生比較嚴重、四周空曠的地塊,可獲得較理想的防治效果。
4.4 生物防治。周氏嚙小蜂對防治美國白蛾有較好的效果,它是一種寄生蜂,將產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產卵,被寄生后的美國白蛾蛹死亡進而殺死美國白蛾。人工釋放周氏嚙小蜂,不僅減少農藥使用,降低農藥污染,而且能以蟲制蟲,最大程度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但是不足之處是工程量大,防治周期長,效率低。美國白蛾老熟幼蟲期和化蛹初期為最佳放蜂期。放蜂應選擇氣溫25 ℃以上、晴朗、風力小于3 級的天氣進行,將羽化出蜂的柞蠶繭用皮筋捆在樹上,讓里面的周氏嚙小蜂自然飛出即可。
4.5 藥劑防治。在美國白蛾幼蟲期組織藥劑防治活動,包括飛機防治和高壓噴霧、噴煙防治。制定詳細的飛防方案,實施科學有效的防治。制定方案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氣象條件,宜飛則飛,盡量做到全覆蓋防治。應選擇在無風或微風、溫度24 ℃~30 ℃、無雨水的天氣進行,盡量避開魚塘、養蜂場所。若是飛防后遇到大雨天氣,在雨停后就需再次噴灑藥劑。適時引進第三方開展全程防治監管,進行飛防藥效評測,以達到理想的飛防除治效果。對于不宜飛防的城鎮防控區、遺漏區域,要及時開展地面噴霧防治。防治藥劑主要選擇苦參堿、甲維鹽、滅幼脲等仿生藥劑,實施超低量噴霧,對人、畜、禽安全,飛防區域內的群眾不必采取特殊防護措施,可正常進行生產、生活等活動。
5.1 加強組織領導。各縣市區要加強組織領導,政府是美國白蛾的防控責任主體,成立美國白蛾調查防治工作指揮部,制定并落實本轄區內防控方案及措施,負責組織協調調查、防災滅疫工作,依托林長制,細化防控任務,解決防治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
5.2 建立健全制度,強化督導考核。一是落實各級政府行政責任制。按照屬地負責的原則,層層劃定責任區,明確責任人,簽訂責任狀。對美國白蛾防控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推進美國白蛾防治工作順利開展。
5.3 強化能力保障。各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加大美國白蛾防治資金的投入力度,積極籌措資金,要把防控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不斷提高美國白蛾防控能力。加強除治隊伍建設,要組建除治專業隊伍,組織專家提供技術指導,全面增強林業有害生物綜合防治能力。提高廣大林農、果農的除治意識,林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及微信公眾號等媒體印制宣傳畫和明白紙,宣傳美國白蛾的危害,普及監測和防控技術,不斷提高群眾對做好美國白蛾除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全民參與防治的積極性,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確保防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