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紅
(上蔡縣林業發展服務中心 河南 上蔡 463800)
播種造林、叢狀植苗造林(如山區側柏造林)或初植密度過大的幼林,隨著苗木的生長,密集的苗木會造成營養不足、光照不良,影響林木生長,須及時進行間株、定株。在土壤、氣候等環境條件好的地方,幼林生長較快,可在栽后2 ~3 年進行間株、定株;反之,可根據實際情況推遲1 ~2 年進行。間株、定株工作可結合松土、除草,在陰天或雨后(避免幼苗失水死亡)進行,移除的苗木可補栽空檔或集中栽植培育大苗。
平茬是從苗木根頸處全部剪截上面的枝條,使之重新發出通直而粗壯的主干。尤其是當幼樹受到病蟲危害、凍害或機械損傷后,主干生長不良時,需進行平茬復壯。經平茬后的苗木根際處很少萌生根蘗苗與其爭奪養分。平茬主要適用于萌芽力較強的樹種,如:楊樹、柳樹、刺槐、泡桐、杜仲、五角楓、白臘、合歡等;反之,不適用。平茬一般在早春進行(苗木休眠期,落葉后至第二年發芽前),過早,一旦上部不定芽萌發,冬季易遭凍害;過晚,由于養分已經向上運輸,生長勢將大大減弱。平茬時,緊貼地面在苗木根頸處剪截,不留樹樁,要用利剪保證切口平滑,避免撕裂韌皮部。平茬后蓋上濕土,防止水分蒸發和造成凍傷,同時,澆水施肥,保證苗木營養充足。
除萌是平茬或截干造林后,在根頸處長出許多萌條,消耗苗木大量養分,影響主干生長,可選留一個通直圓滿、生長健壯的主干,其余去除。抹芽是對側枝擴張、頂芽早衰的樹種(如:泡桐、苦楝等)所采用的一種促進高生長的措施。具體做法是:當幼樹樹干上萌發的嫩枝尚未木質化時,將離地面樹高2/3 以下的嫩枝抹掉,可防止養分擴散,促使主干的高生長。
修枝主要是剪去樹冠下部的枯枝、多余的主枝和競爭枝等。適宜修枝的樹種有:泡桐、苦楝、刺槐、白榆等,這類樹種分枝較多、直干性差,通過修枝可以培育出良好樹形。不同培育目的林地,通過有針對性的撫育措施,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如:培育用材林時,通過修枝可以培育出通直、飽滿的樹干;培育防護林時,通過修枝可以調整林帶疏透度,提高林帶生態防護效果;培育風景林,通過修枝可培養出圓滿、優美的樹形。但是,防風固沙林在幼林株間郁閉前不要進行修枝,否則會影響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的效果。
修枝一般在晚秋和早春進行,此時樹木正值休眠期,修枝時造成的養分損失較少,修剪傷口傷流小、愈合較快且不易感染病蟲害,對樹木的正常生長影響較小。對于萌芽力強的樹種(如楊樹、柳樹、刺槐、榆樹等)也可選擇在夏季修枝,可以更好的抑制叢生枝的萌發。在夏季修枝時,不宜選擇在干、熱的天氣,會造成傷口干燥過快,影響愈合。
要達到預期目的,修枝必須適時適度,過強會影響樹勢,過弱達不到修枝的效果。修枝強度可根據樹種特性、立地條件來確定。一般來說,不論林帶或片林,栽植后5 年以內對發枝力弱、枝條比較稀疏的樹種,為了盡快發揮防護效益,不宜進行修枝;對發枝力旺盛、枝條比較稠密的樹種可以進行輕度修枝。針葉樹修枝后的冠高比一般控制在2∶3,闊葉樹修枝后的冠高比一般控制在1∶2。修枝時多采用平切法,要緊貼樹干由下而上切除,較粗大的枝條可用鋼鋸鋸斷,注意使切口盡量貼近樹干,保持切口平滑,以利愈合。修枝后,為了防止傷口感染,有條件的可在傷口處涂抹波爾多液等保護液,以期盡快愈合。
對新造林進行封禁保護,不準進入林地放牧和打柴,可以有計劃地割草。混交林可采用修枝、平茬、間伐等措施調節各樹種間的關系,保證其正常生長。速生豐產用材林和經濟林要集約經營。林農間作以林為主時,造林初期間作農作物以耕代撫,林木郁閉后停止間作;林農間作的樹種選擇要結合間作農作物合理搭配,速生、喜光樹種宜選擇矮稈、耐蔭作物(如:刺槐間作花生),深根性樹種宜間作淺根性作物(如:泡桐間作小麥等)。重點做好林木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病蟲害防治工作要以預防為主,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爭取把病蟲危害控制到最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