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海
(云南省牟定縣蟠貓鄉畜牧獸醫站 云南 牟定 675500)
破傷風為人畜共患病,特點為急性、中毒性,由厭氧性破傷風梭菌侵染到傷口內感染引發[1]。此病在馬屬動物中多發,不具有季節性發病的特點,全年均可發病,尤其在雨季易發,且該病的發生不受馬屬動物年齡、性別的限制,呈散發。該病發生后的表現為肌肉僵直、應激性增強、牙關緊閉,防治的難度大、治愈率低,極大地危害到養殖戶的收益以及畜牧業的健康發展[1]。因此需要重視馬屬動物破傷風的防治。
馬屬動物發生破傷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2,3]。一是馬屬動物手術中用到的用具、設備等未徹底消毒,或者手術后未做好縫合、消毒等管理,導致傷口感染。二是馬屬動物的舍飼用具未進行合理的設計,如龍頭,設計不當會使馬屬動物活動中損傷到頸部,增加了破傷風病原菌侵染的幾率。三是養殖馬屬動物的過程中,受到外界環境或者其他因素的刺激作用,或者動物之間發生沖突時,馬屬動物易出現機械性損傷或者動物之間的踢咬傷,進而增加了破傷風病原菌感染的幾率。
破傷風病原菌侵染到馬屬動物體內,一般潛伏期有15 d,有的甚至可達到幾個月不等。發生破傷風后,馬屬動物的頭部可見到肌肉強直性痙攣,之后其他部位的肌肉也逐漸表現出癥狀。
馬屬動物感染破傷風后,發病輕的情況下采食受到一定的影響,咀嚼緩慢,發病重的情況下則難以開口、無法采食,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痙攣波及到咽肌部位,致使動物難以吞咽、流涎,雙耳均呈豎立狀,鼻孔呈喇叭狀,眼睛呈半閉合狀,口臭[3]。動物頸部的肌肉活動受到限制,背部主要表現為凹背,尾根部舉得很高;發病動物關節也可見呈屈曲狀,難站穩、易跌倒[1]。動物發病后雖然難以吞咽,但是仍然有很好的食欲,神志清晰,且顯著提高了對外界的應激反應,即使在光纖、聲音、觸摸等較為輕微的刺激下,發病動物仍然出現驚恐、出汗、痙攣等現象[4]。馬屬動物發病后體溫較健康動物沒有區別,但是死前的溫度可超過42 ℃。此外,發病動物在肌肉痙攣的影響下呼吸作用淺且急促[2]。
3.1 中和毒素。破傷風的治療中,關鍵的措施即為做好毒素的中和,進一步使痙攣現象得以消除[2]。對原發病灶進行科學處置、選擇青霉素大量應用于發病動物全身等措施可以使毒素的產生量有所減少,但是最為有效、對病情起到緩解及控制效果的手段即為選擇抗毒素與發病動物體內的毒素進行中和[5]。在第1 次治療時,破傷風抗毒素的大劑量應用與多次使用小劑量應用的效果更好,一般馬、驢、騾每頭的用藥量分別為100 萬~120 萬IU、40 萬~50 萬IU、80 萬~100 萬IU;采取靜點注射的方法給藥,在此基礎上為了減少過敏、起到消炎的作用,可適當添加可的松,用量為200 ~500 mg/ 頭;還可選擇椎管內給藥的方法:選擇長針從百會穴的位置垂直往下刺入到蛛網膜的下腔位置,一般深度在6 ~8 cm 即可,將等量的脊髓液抽出,之后緩慢地在蛛網膜下腔位置點滴或者注入抗毒素,確保藥劑可以在中樞、外周神經組織發揮出作用,可大大增強藥劑的效果、延長藥劑持續的有效時間[5]。需要注意的是,藥劑注射前、注射時均要做好妥善的保管,按照要求嚴格消毒,注射時藥液的溫度以接近馬屬動物正常體溫為好,一般在30 ℃~35 ℃,要求緩慢注射,一旦發現發病動物有痙攣反射立馬停止注射,且針插入時避免對發病動物的脊髓產生損傷。
3.2 鎮靜解痙。發病的動物在剛發病時痙攣程度輕微,可不需要采取鎮靜措施,緩慢注射25%硫酸鎂溶液即可,劑量不超過100 ml/ 頭[6];如果痙攣程度中等,可在25%硫酸鎂溶液注射的基礎上配合肌肉注射氯丙嗪300 ~500 mg;如果痙攣的程度嚴重,可靜點注射8%水合氯醛硫酸鎂200 ~400 ml[7]。
3.3 抗菌消炎。數情況下馬屬動物感染破傷風的原發病灶無法確定位置,因此創傷處置無法進行,需要全身用藥進行抗菌消炎。實際應用中可大劑量肌肉注射鏈霉素、青霉素,用量分別為200 萬~500 萬IU/頭、500 萬~1000 萬IU/頭,每天注射2 次,連續注射3d 左右[8]。
3.4 針對性防治。有的感病的馬屬動物腸音為微弱的金屬音、排便干且遲滯,此種情況下可每日每頭動物分別投芒硝200 ~300 g、石蠟油500 ml、魚石脂10 g、食鹽20 ~30 g、溫水500 ml。如果發病動物同時患有腸炎,可用黃連素、慶大霉素靜脈注射,用量分別為0.5 ~1 g/頭、60 萬~100 萬IU/頭,在此基礎上給發病動物口服氯霉素,用量2 ~5 g/頭,一般治療2 次即可。如果感病動物伴隨酸中毒癥狀,可每日靜點注射5%碳酸氫鈉溶液,用量50 ml;如果伴隨著排尿困難,則可靜點注射40%烏洛托品,用量為20 ~50 ml,病情嚴重的需要人工將尿導出。
3.5 治療過程中的護理注意事項。治療破傷風的過程中,首先要避免外界各種刺激因素可能對發病動物造成的應激、出現痙攣反射,可尋找一處相對安靜的診室,用眼罩(黑色)將發病馬屬動物的雙眼遮蓋住,盡量減少光線對其產生的刺激作用;雙耳的外耳道內用紗布包緊的棉球塞入到深處,綁住棉球的拉縫線掛在耳根處;為了更好地隔音,外耳道淺處可填充適量凡士林。病情治愈后,輕提拉縫線即可提出外耳深處的棉球,與此同時淺處起封閉作用的凡士林也被拉出。病愈后提拉縫線將棉球提出的同時,便可將封閉外耳道的凡士林帶出。
飲食上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如果發病動物無法自行飲食,則通過胃管進行投喂,每次喂半分熟、合適溫度的小米粥,一般每次5 000 ~10 000 ml 即可,每日投喂2 次;為了提高米粥的適口性,可適量添加食鹽、白糖等。人工喂水,可將胃管插入到齒弓與頰部之間的縫隙,之后胃管的一端與漏斗相連,將溫水緩慢灌入到胃管中,發病動物的頭控制在稍高于水平位置即可;灌水一定要緩慢操作,以免動物嗆水而引導肺炎等病癥。發病動物病情較輕、可以自行少量進食時,投喂的食料可選擇柔軟的青草、干草等,讓其緩慢自由取食即可;飲水中可少量添加食鹽、玉米面等,提高其適口性,讓動物自飲。
發病動物每次飲食結束后需要及時進行口腔的清洗,清洗溶液一般選擇0.1%高錳酸鉀溶液,以免食料在口腔內發酵導致炎癥等。馬屬動物身體上突出的骨質部位接觸到欄柱時易發生挫傷,需要在欄柱上包裹1 層布、棉花等。發病動物可通過寬吊帶協助站立,隨時對吊帶的張力進行調整,以免對腹部造成長期的擠壓。當發病動物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后即可將吊帶解除,每日牽引著多走動,對避免肌肉萎縮有著很好的效果,促使其運動機能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