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坤 單 霞
(1 永城市動物衛生監督所 河南 永城 476600; 2 商丘市動物檢疫和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河南 商丘 476000)
1.1 豬流行性腹瀉臨床癥狀。豬流行性腹瀉疾病發病率高,所有品種和年齡的豬群都有被感染的可能。但不同年齡的生豬患病后的癥狀有所不同、死亡率也存在很大差異。哺乳期仔豬發病嚴重,發病初期糞便呈黃色或黃褐色的黏稠狀,發病中后期糞便呈水樣,偶爾夾雜未消化的凝乳塊,患病仔豬精神嚴重萎靡,脫水嚴重,采食量下降,部分食欲廢絕。日齡較大的豬群,患流行性腹瀉的癥狀較輕,發病初期排出呈粥樣黃白色糞便,有些糞便中夾雜未消化的飼料。哺乳期母豬患流行性腹瀉后,初期出現嚴重腹瀉、嘔吐等癥狀,后期泌乳量下降,嚴重的停止泌乳。
1.2 豬流行性腹瀉病理學變化。解剖流行性腹瀉病死豬的尸體,發現病死豬存在嚴重的脫水問題,其體表蒼白、無光澤,皮下脂肪大部分溶解消失。胃腸道消化系統病變嚴重,腸道黏膜組織有嚴重的卡他性炎癥病變,小腸出現擴張性腫脹,有充血與出血的現象,其黏膜組織變薄呈透明狀,小腸內有黃白色液體,氣味腥臭,日齡小的仔豬胃內有未消化的凝乳塊。對病變組織采樣檢查,發現小腸絨毛萎縮變短,部分腸絨毛脫落,細胞形狀變形,特別是小腸上皮組織細胞,有嚴重的強嗜酸性病變和破裂現象。
1.3 豬流行性腹瀉的診斷方法。為提高豬流行性腹瀉診斷的準確率,必須采用實驗室診斷方法。首先,采集患病豬的腸道內容物以及腸道黏膜組織,粉碎處理后在培養基中培養2 d,經顯微鏡觀察未發現致病性細菌,將采集的病變組織做成涂片,在顯微鏡下觀察,同樣未發現致病源的存在。實驗室熒光染色診斷法,是判斷豬流行性腹瀉疫病的有效方法。采集病死豬的小腸黏膜組織,清洗滅菌處理后,放置在載玻片中,使用豬流行性腹瀉熒光抗體、豬傳染性胃腸炎熒光抗體、豬輪狀病毒熒光抗體分別對載玻片中黏膜組織進行染色,放置一段時間,然后用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發現只有豬流行性腹瀉熒光抗體的載玻片發生特異性的綠熒光,其他幾種病毒載玻片沒有發生熒光變化,從而可以準確判斷該疾病為豬流行性腹瀉。
2.1 豬流行性腹瀉藥物治療措施。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范圍廣、死亡率高的特點。目前,針對豬流行性腹瀉沒有針對性的特效藥,臨床上只能對癥下藥,發病豬出現嚴重脫水時,在日常飲水中加入葡萄糖25 g、氯化鈉3.6 g、碳酸氫鈉2.7 g 以及氯化鉀1.3 g,或者在飲水中加入適量濃度98%黃芪多糖可溶性粉,都可以起到緩解機體缺水的問題。對癥狀輕微的患病豬,也可以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進行治療,常用的藥物有乳酸環丙沙星注射液,使用劑量為0.01 ml/kg,1 次/d,連續用藥4 d 后,病情可基本控制。另外,采用中草藥治療豬流行性腹瀉具有一定的效果,一般服藥4 d 左右癥狀逐漸減輕。配方為:馬齒莧25 g、白頭翁35 g、藿香16 g、車前草12 g、秦皮14 g、白芍18 g、黃柏14 g、陳皮15 g、云苓25 g、澤瀉20 g、銀花炭25 g、三顆針20 g、大黃炭10 g、、甘草12g,各味藥材的用量可根據豬群的體重適當調整,此配方用量適合50kg 左右的豬群。
2.2 豬流行性腹瀉隔離措施。養豬場一旦發現豬流行性腹瀉,要立即封鎖豬場,一切人員、物資不得向外流出,防止細菌、病毒向外部蔓延。封鎖期間,豬群產生的糞便、污水和剩余飼料,進行統一深埋、發酵和消毒,徹底殺滅病毒。每日對豬場所有角落噴灑聚維酮碘或過氧乙酸消毒液,還可以采用兌水白醋加熱熏蒸的方式消毒。
2.3 加強疫苗接種措施。接種疫苗是防治豬流行性腹瀉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但是在實際養殖過程中,疫苗免疫接種工作存在很多漏洞,使得豬流行性腹瀉疫病仍然存在。因此,需規范疫苗接種工作,避免豬流行性腹瀉傳播流行。養殖戶要定期給豬群接種豬流行性腹瀉、豬輪狀病毒以及豬傳染性腸胃炎三聯滅活疫苗,對預產期還剩30 d 左右的妊娠母豬,注射疫苗加強針。對體重在15 ~50 kg 的新生仔豬進行首次接種。
2.4 加強消毒防控措施。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具有較強的傳染性,病毒可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播。因此,養殖場必須制定完善的消毒措施,嚴格按照消毒流程操作,定期對圈舍進行全面消毒,降低豬流行性腹瀉發病率,同時也減少其他疾病大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