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呈現格局多元化、模式數字化、發展可持續化的特點。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應該及時轉變思想觀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提高角色勝任力。本文就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如何提升輔導員角色勝任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輔導員;勝任力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高等教育順應全球化時代背景,“在院校與國家層面,把國際的、跨文化的、全球的維度整合進高等教育的目的、功能或傳遞的過程”。[1]現代大學制度源自歐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學習和引進歐美大學的教育理念和模式來發展高等教育。中國和其他一些發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處于被動地位。隨著世界多極化發展,世界格局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全球高等教育的格局亦是如此。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應該及時改變觀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提高角色勝任力。
一、變化及原因
(一)國際教育格局多元化
國家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科技的競爭,高等教育是提升自身超越他國的重要載體,各個國家以維護本國利益為出發點,通過政策傾斜、資源扶持、培訓評估等方式推動本國高等教育發展。全球經濟增速持續低迷,這直接降低了大部分家庭支付高昂國際留學的能力和愿望,在客觀上加速了高等教育國際化 “去西方中心主義”,動搖著以英美為代表的傳統教育統治地位。[2]從世界大學排名來看,中國高等教育的崛起相當迅速。中國的大學日益發展成熟,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帶動了國際留學生流動的變化。國際交流合作是高校肩負的重任之一,通過高校這個文化交流的舞臺,可以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擁有更多文化外交話語權,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
(二)國際教育模式數字化
不同國家、地區的高校對在線教育方面的硬件設施、技術水平不同,教學人員素質、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受到網絡通信技術限制,很多發展中國家甚至沒有或者尚未做好線上教學的平臺設施準備。資金準備方面,購買線上教學設備以及學生端所需的電腦、手機對于欠發達國家地區政府和民眾來說是一筆不菲的額外支出,成為線上教學的阻礙。人力準備方面,線上教學對教師的信息與通信技術水平也是一大考驗,如果平時沒有相應的培訓,教師就不能及時完成線上教學角色的轉換。[3]
我國高校建立了線上優質公開課平臺,共享名校優質課程資源,打破時空限制,利用人工智能和虛擬仿真技術,積極探索互動模式,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服務,通過電腦、手機、電視等多終端為學生提供線上課程,優化了課程考核方式,并針對不同課程實施不同的混合式教學方案,這一成功模式可以為其他國家線上教學提供經驗和參考。
(三)國際教育發展可持續化
英語作為世界上最普遍使用的語言,也是學術交流的通用語言。以美國為首的英語國家牢牢掌握著國際教育的話語權。
隨著中國、印度等國家的教育國際化水平不斷提高,世界格局變得多元化,美國將不再占據絕對優勢地位。以中國為例,崛起的中華民族,需要發揮高等教育國際交流溝通的重要平臺作用,開展文化外交活動,展示大國風范,避免西方對中國崛起產生誤解。利用大學來提升文化影響力,這本身也是符合國際高等教育可持續化的發展需求的。我們在過去曾模仿和學習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如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世界,更多的學術自由,以中國為代表的擁有悠久文化的國家在總結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通過國際化教育輸出本國的理念、思想、模式,平等自由,互利互惠,尊重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4]
二、輔導員角色提升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規律,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不斷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盵5]輔導員是高校實現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排頭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應當盡快實現與時俱進,自我提升。
(一)提升思想理論教育
2017年教育部修訂的 《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對輔導員的角色定位是 “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學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指導者”。輔導員的工作職責中的第一項就是: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
隨著中國的大國崛起,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 “新冷戰”思潮抬頭,奉行霸權主義、單邊主義、民粹主義,在教育、科技核心領域加緊對華封鎖,試圖遏制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進入新時代,國外環境日益復雜,青年大學生思想活躍、視野開闊、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然而他們的價值觀尚在形成之中,極易受到外來文化和西方思潮的影響。“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在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后,才能聚焦主業,在學生中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與價值引領。全面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學習。輔導員在育人過程中,通過自發探索提煉為可復制的理論知識和創新舉措,完成理論和實踐研究雙向并行,實現輔導員職業化提升和專業化探索,獲得立德樹人的綜合化養成。
(二)提升網絡思政能力
利用新媒體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成為輔導員必須掌握的技能。線上教育更加考驗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與水平,倒逼輔導員提升網絡思想教育能力。
一要創新研究,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規律,推動網絡思政工作創新。從世界眼光、中國情懷、時代特征三個維度把握工作前沿,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納入人才培養和國際視野進行思考規劃,從中國國情出發,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建立中國特色網絡思政研究體系。網絡思政要緊跟時代步伐,體現時代要求。二要統籌規劃,搭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聯動平臺。充分調動政府、學校及社會各界資源,搭建匯集正能量信息的互動共享平臺,主動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加強同學生溝通交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從碎片化信息中發現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辨識可能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的錯誤立場和觀點,嚴防各種有害信息在網上傳播。完善線上線下聯動機制,學習現代網絡信息傳播交流的基本原理,用符合信息傳播規律的方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轉化,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三要強化培養,建設兩支隊伍。一支是專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工作隊伍。學校各部門要協同規劃,整合學校宣傳、學工、信息化等部門力量,避免面對突發網絡輿情各自作戰。聘請專家學者、思想政治教育骨干作為指導,定期培訓;另一支是學生骨干隊伍和網絡正能量意見領袖隊伍,通過他們來強化主流輿論,爭取中性輿論,孤立反動言論,用學生自己的聲音引導、感染學生,實現學生自我教育、自我引導。
輔導員具有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雙重身份,必須掌握與其身份相適應的特色話語;而話語建構的關鍵是根據教育對象特征和需求,結合具體教育場景對政治性、教育性話語進行轉述,實現講道理、講情感、講故事的有機融合,使教育對象產生悅納感和親近感。
(三)提升文化自信引領水平
當今高等教育國際化可持續發展最大障礙是 “西方文化優越論”。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多國家、多民族、多文化的碰撞融合,意味著各國間需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學習,從而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教育科技文化的進步。留學生、學者專家間的學習交流訪問,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不同國家、文化間的隔閡矛盾,以增加國家間的友好關系。
中國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體系自成一派,根植于中國人思想土壤當中,這是與發展自西方近代的高等教育評價體系完全不同的標準。但目前,中國高校的排名仍在追隨國際標準,政府的資助投入也以此為標準。中國必須要打破規則,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新的制度政策、評價體系和發展模式,探索形成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中國理念、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和中國話語體系,為全球高等教育國際化持續發展做好準備。中國的大國崛起已經在建立高等教育國際化做好了硬實力準備,欠缺的是文化引領的軟實力。[6]
作為高校輔導員,在提升高校文化引領的軟實力方面,需要扎根中國大地,從優秀的中華文化中汲取營養。一是深入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宣傳中國傳統節日風俗、誦讀中國經典故事、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開展 “民間藝術進校園”“舌尖上的家鄉美食”等文化品牌活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貼近學生,讓學生產生對中華民族優良傳統文化的親切感與歸屬感;二是開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開展 “四史”宣傳教育,傳承黨在長期奮斗中鑄就的偉大精神,邀請作戰英雄、勞動模范、先進典型進校園宣講,師生共上思政課,通過帶領學生實地參觀、網絡學習、校園景觀布置等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三是大力繁榮校園文化,打造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愛國愛黨愛校是一脈相承的,挖掘校史校風校訓的教育作用,充分運用優秀校友資源,展示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
在傳播傳統文化的同時,輔導員也要做好跨文化交際的溝通者角色。面對越來越多的國際留學生、交流生,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樹立世界眼光,與時俱進,以開放包容的態度關注全球教育前沿動態,引導國際學生樹立多元、平等的文化理念,正確對待不同的宗教、文化、價值觀和風俗習慣,相互理解、尊重差異,平等相待、友好相處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切實提升國際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及高校教育體系中的地位。[7]同時,還應將中國文化和中國國情教育 “潤物細無聲”地納入日常教育管理服務工作中,讓留學生能夠更加了解中國,提升大國形象,為中國崛起創造更有力的外部條件。
(四)提升心理健康育人水平
當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常見。輔導員在平時的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堅持 “以生為本”的原則,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
作為輔導員,定期參加上級部門開展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專兼職教師的培訓,定期接受自身的心理建設與疏導,更好地發揮在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工作方面的職能。堅持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輔導員要吸收利用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精髓,發揮傳統德育在現代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8]堅持學校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實施 “品格教育”和 “公民教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他們的心理調適能力;堅持普及教育與個別咨詢相結合,開設多種主題的選修課,組織引導大學生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陶冶大學生高尚情操。正確處理學生求助需求,充分尊重學生隱私權,做到 “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秉持人道主義精神,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工作。
三、結束語
中國在高校國際化發展的 “硬”條件保障方面已經做好充分準備,展現大國風范,提升民族自信,離不開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學生輔導員隊伍做保障。面對新形勢,輔導員要提高站位,提升自我,汲取不同領域的養分,豐富學生工作的內涵,提升職業自信。既要扎根祖國大地汲取養分,又要放眼世界拓寬視野,成長為具有世界眼光、全球胸懷,具有國際交流和競爭能力的高級輔導員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應強.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國際化理念的重新審視[J].教育發展研究,2021,41(23):1-11.
[2] 許美德,李新宇.后疫情時代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應從經濟驅動轉向文化理解[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6-7.
[3] 李敏輝,李銘,曾冰然,等.后疫情時代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內涵、困境與路徑[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1):35-46.
[4] 漢斯·德·維特,林松月.后疫情時代應構建多元化、可持續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新模式[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8-9.
[5]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2016年)[EB/OL].[2016-12-09].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6] 劉進,林松月.后疫情時代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變與不變[J].高校教育管理,2022,16(1):11-14,86.
[7] 張繼橋.跨文化教育視角下我國高校國際學生輔導員的角色定位與能力構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38(04):63-68.
[8] 舒豪,李玉琴.國際視域下我國高校德育改革策略研究[J].江蘇高教,2020(01):120-124.
基金項目: 2019年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思想政治工作專題項目課題:跨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國際意識教育研究 (項目編號:2019SJB110)。
作者簡介: 許倩,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碩士,輔導員,思政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