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嵐 袁卓杰 潘婉淳 林南菊 林炯同 吳芳汀



摘要: 目的 ?基于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分析吳芳汀主任治療糖尿病的用藥規律。 方法 ?收集 ?2017年1月—2022年1月就診于汕頭市中心醫院吳芳汀主任醫師門診的糖尿病患者病歷,使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對處方藥物的頻次、四氣、五味、歸經、功效及關聯規則、核心組合進行挖掘分析。 結果 ?納入313首處方,涉及藥物161味,其中溫、平、寒為高頻藥性,肝經、脾經為高頻歸經,甘、酸為高頻藥味,藥物功效以補虛藥和理氣藥為主。“白芍、茯苓”,“茯苓、山藥”,“白芍、山藥”為高頻藥物組合,并提取了5組核心藥物組合。 結論 ?吳芳汀主任治療糖尿病主要從肝、脾二臟論治,以疏肝健脾為主,兼以養陰、清熱、化痰,緩補輕瀉,量少質輕,既謹守基本病機,又重視個體差異。
關鍵詞: ?糖尿病;中醫傳承計算平臺;吳芳汀;用藥規律;數據挖掘;名醫經驗
中圖分類號 :R58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7-2349(2023)08-0064-0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由于體內胰島素分泌絕對或相對不足,機體靶器官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導致血中葡萄糖水平升高的代謝性疾病,以“三多一少”為主要臨床表現,即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我國已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人群最多的國家,據流行病學研究提示,目前我國糖尿病患者高達1.4億,我國18周歲以上人群中,2型糖尿病發病率高達11.6%,糖尿病及其并發癥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健康,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 ?[1-2]。
現代醫學對DM的治療主要使用口服降糖藥物以及注射胰島素,其降糖效果確切,然而卻存在不良作用多,對并發癥防治力度不足等短板,中醫藥治療DM降糖作用較為溫和,持續時間久,在保護胰島素功能及防治并發癥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 ?[3-4]。
吳芳汀主任醫師是廣東省省級名中醫專家學術經驗傳承工作室負責人,廣東省中醫師承薪火工程指導老師,廣東省名中醫,入選2018-2021年廣東省《嶺南名醫錄》,從醫30 余年,在診治DM有豐富臨床經驗及獨特的診治經驗,本研究借助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對吳芳汀主任門診治療DM的處方進行數據挖掘分析,總結吳芳汀主任治療DM用藥經驗,為中醫藥治療DM提供參考。
1 資料
1.1 數據來源 收集2017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于汕頭市中心醫院吳芳汀主任醫師門診治療DM的有效病例,共納入處方313首,涉及中藥161味。
1.2 文獻篩選
1.2.1 納入標準 (1)所納入的研究對象符合DM的診斷。(2)納入口服中藥治療DM確切有效并且有完整的藥物組成和藥物用量的處方;
1.2.2 排除標準 (1)明確診斷合并有嚴重的心腦血管、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等方面疾病。(2)合并局部或全身炎癥反應。(3)合并酮癥酸中毒、DM高滲狀態。(4)在口服中藥的基礎上配合其他中醫治療手段(如針刺、艾灸等)。(5)完全重復的方劑。
2 ?方法
2.1 數據錄入 采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將篩選出的313首處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對處方中藥進行規范化處理,例如:將“炒酸棗仁”統一為“酸棗仁”,“干石斛”統一為“石斛”,由雙人獨立錄入患者處方情況,上傳至“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進行數據分析。
2.2 數據分析 通過中醫傳承計算平臺的數據分析系統,進行分析,包括藥物頻次、四氣統計、五味統計、歸經統計、功效統計、關聯規則、聚類分析等。
3 結果
3.1 用藥統計分析
3.1.1 用藥頻次分析 本研究共納入313首處方,涉及中藥161味。藥物總頻次4174次,平均每味藥使用頻次25.92次,平均每首處方使用藥物 13.35味;最常用的過12味藥(使用頻次>100次)分別是白芍、佛手、茯苓、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鉤藤、葛根、大棗、白術、麥冬。(見表1)。其中,白芍、佛手、茯苓、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在每首處方中出現的頻率大于50%。
3.1.2 藥物四氣分析 藥物四氣總頻次為3862次,其中溫性藥1304次,占33.76%;寒性藥1247次,占32.28%;平性藥885次,占22.91%;涼性藥419次,占10.85%;熱性藥7次,占0.18%(見圖1)。
3.1.3 藥物五味分析 藥物五味總頻次為5863次,其中甘味藥2279次, 占38.87%;酸味藥1811次,占30.89%;辛味藥1097次,占18.71%;苦味藥534次,占9.11%;咸味藥142次,占2.42%(見圖2)。
3.1.4 藥物歸經分析 藥物歸經總頻次為10593次,頻次最高的六經分別為脾經2688次,占25.38%;肝經2280次,占21.52%;胃經1450次,占13.69%;腎經1110次,占10.48%;肺經914次,占8.63%;心經845次,占7.98%(見圖3)。
3.1.5 藥物功效歸類分析 藥物功效歸類總頻次為3862次,頻次最高的4類分別為補虛類1559次,占40.37%;理氣類681次,占17.63%;清熱類425次,占11.00%;利水滲濕類361次,占9.35%(見圖4)。
3.2 基于關聯規則的藥物組合分析
3.2.1 高頻藥物組合分析 支持度設置為154,按照藥物組合出現頻次由高到低排序,前五位分別為“白芍,茯苓”“茯苓,山藥”“白芍,山藥”“白芍,佛手”“白芍,茯苓,山藥”(見表2)。
3.2.2 關聯規則分析 設置置信度為0.9,按照置信度從高到低的藥物組合排序,前五位分別是“山藥→茯苓”“白芍,山藥→茯苓”“山藥,太子參→茯苓”“茯苓,太子參→山藥”“茯苓,太子參→白芍”,其中白芍、佛手、茯苓、陳皮、山藥、太子參、黃芩7種藥物的關聯程度較高(見表3);網絡展示圖見圖5。
3.3 基于聚類算法的藥物核心組合 應用平臺聚類分析功能(k-means算法+回歸模擬)對醫案處方進行無監督聚類。通過反復聚類并結合吳主任臨床組方用藥特點,提取出5組藥物核心組合(見表4),K 算法+聚類分析圖見圖6,K算法+回歸模擬分析圖見圖7。
4 討論
廣東省名中醫吳芳汀主任認為,DM的始發因素為肝失疏泄,肝病傳脾。《靈樞·本臟》中指出:“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四圣心源》中曰:“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凡木之性,專欲疏泄,疏泄不遂,則相火失其蟄藏。”脾主運化,脾氣健運則分清別濁,肝主疏泄,肝氣舒暢則氣機不滯,氣滯過度則影響脾胃,肝脾失和,則疏泄、運化失責,分清泌濁功能失調,導致血糖等精微物質代謝失衡,表現為血糖、血脂升高等一系列代謝綜合征;郁滯而化熱,熱盛傷陰,表現為口干、多飲等;脾主肌肉,脾虛則肉萎,表現為消瘦。吳芳汀主任認為,DM的始發病因為肝失疏泄,肝病傳脾,基本病機為肝郁脾虛、燥熱內生、陰虛熱盛,治療上以疏肝健脾為本,佐以養陰清熱。
4.1 用藥統計分析
4.1.1 高頻藥物分析 本研究運用中醫傳承計算平臺(V3.0)分析吳芳汀治療DM的用藥經驗,通過對用藥統計情況分析可知,吳芳汀最常用的過12味藥分別是白芍、佛手、茯苓、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鉤藤、葛根、大棗、白術、麥冬,且白芍、佛手、茯苓、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等藥物在處方中出現的頻率>50%,這些藥物可以分為疏肝、健脾、養陰、清熱四大類,這體現了吳芳汀主任臨床治療DM以疏肝健脾為本,輔以養陰清熱的思路。
其中以白芍使用頻次最高,《得配本草》注釋白芍“除煩止渴”,《本草分經》認為其“治一切血病,脾熱、易饑”。實驗研究表明,白芍多糖能有效改善“三多一少”的癥狀,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 ?[5-6],同時,白芍總苷能有效防治因DM引起的腎臟病、心臟病、末梢循環病變等。吳芳汀主任臨床上運用白芍診治DM,以其能酸能疏泄肝郁,甘能補益體虛、健運脾胃,且具有降糖及保護腎功能等藥理作用,用量為10~20 g。
佛手是使用頻次僅次于白芍的藥物,為嶺南名藥,具有健脾行氣,疏肝解郁之功效,《滇南本草》釋佛手:“補肝暖胃,消胃寒痰,和中行氣”。研究表明,佛手柑內酯可激活PI3K/Akt通路從而減輕胰島素抵抗 ?[7];吳芳汀主任運用佛手,以其能疏肝健脾,且具有降低血糖的功效為著眼,配合白芍診治DM,二者相配,白芍力在疏肝,佛手力在健脾,肝脾同調而奏效。
其他使用較高頻的藥物有茯苓、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等健脾養陰清熱類中藥,緊靠肝郁脾虛、燥熱內生、陰虛熱盛的基本病機,用藥輕盈,緩補緩瀉,充分結合現代藥理研究,茯苓中的茯苓多糖,山藥中的山藥多糖,黃芩中的黃芩素,陳皮中的川陳皮素,太子參中的太子參多糖,皆能有效降低血糖,改善糖尿病的胰島素抵抗,防治糖尿病并發癥發生 ?[8-12]。
4.1.2 四氣、五味、歸經、功效分析 吳芳汀主任治療DM所用藥物四氣中溫性藥最多,寒性藥次之;五味中以甘味藥最多,酸味藥次之;歸經中以脾經、肝經、胃經為主;功效中以補虛類最多,理氣類次之。《三消論》 云:“五志過極,皆從火化,熱盛傷陰,致令消渴。”消渴一癥,起因肝郁,乃致脾虛,運化無力,虛而生痰,郁而生火,痰熱互結,灼傷津液;所以治療上當擇入脾、肝二臟之藥,以補益佐理氣,取酸性疏肝,甘性補虛,主溫性以健脾,佐寒性而清熱,共奏疏肝健脾,清熱養陰之效。
4.1.3 高頻藥物組合分析 高頻藥物組合和高頻使用藥物基本一致,主要由白芍、茯苓、山藥、佛手、陳皮、太子參、黃芩,這些藥物組合可大致分為幾類,健脾益胃組合,如茯苓-山藥、茯苓-陳皮、山藥-太子參、茯苓-山藥-太子參;疏肝健脾類組合,白芍-茯苓、白芍-山藥、白芍-陳皮、白芍-佛手、陳皮-佛手、白芍-太子參;疏肝清熱類,如白芍-黃芩、 白芍-佛手-黃芩;清熱養陰類,如太子參-黃芩;可以看出,吳芳汀主任用藥組合較為集中,且同時兼具健脾、疏肝、養陰、清熱等多種功效交集,吳芳汀主任臨床主張“慢病慢治”,提倡慢性病治療應緩補輕瀉,量少質輕,謹守病機,遵循病程,守方而獲效,并總結多年臨床經驗,獨創“疏肝降糖方”,方由白芍、茯苓、山藥、佛手、陳皮、太子參、黃芩、生甘草、石斛、麥冬、桑白皮等藥物組成,以白芍為君,佛手、茯苓為臣,山藥、陳皮、太子參、黃芩、石斛、麥冬、桑白皮為佐,生甘草為使,臨床常以此方加減而治,共驅而效。依照藥物相關性得到7味藥物的關聯規則網絡反應吳芳汀主任的學術思維。
4.1.4 高頻藥物組合分析 基于k-means算法聚類形成5個藥物核心組合,第一組為“白芍,茯苓,山藥,太子參,大棗,佛手”,頻次為108次,組合藥物以健脾胃、疏肝氣、益津液為主,貼合吳芳汀主任肝脾同調的思維,傾向于益脾胃;第二組為“白芍,佛手,黃芩,葛根,陳皮,茯苓”,頻次為90次,亦貼合肝脾同調的思維,傾向于疏肝清熱;第三組為“陳皮,石斛,白芍,麥冬,佛手,山藥”,頻次為48次,符合DM陰虛火旺的病機,重在養陰;第四組為“佛手,白芍,黃芪,山藥,茯苓,太子參”,頻次為44次,以疏肝不忘益氣,適用氣虛較甚的患者;第五組為“佛手,黃芩,茯苓,山藥,瓜蔞皮,桑白皮”,頻次為23次,適用于內熱較明顯的患者。這5個藥物核心組合,貼合肝郁脾虛、燥熱內生、陰虛熱盛的基本病機,且有所側重,可以視為臨床診治DM辨證調整的組合經驗,體現了臨床的個體差異性。
本研究旨在通過對吳芳汀主任治療DM的臨床數據進行客觀分析,為診治DM提供可靠的數據和辨證思路,傳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通過數據挖掘分析了吳芳汀主任的用藥規律,明確了吳芳汀主任主要從肝、脾兩臟辨證論治DM,治療上緩補輕瀉,既謹守基本病機,又重視個體差異。同時,吳芳汀主任強調在治療過程中重視對病人飲食習慣和生活規律的規范,強調非藥物治療是DM治療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中醫藥學會.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9(4):148-151.
[2]Golden Sherita Hill,Sapir Tamar.Methods for insulin delivery and glucose monitoring in diabetes:Summary of a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review[J].J Manag Care Pharm,2012,18(6 Suppl B):S1-17.
[3]李洪基,石巖,楊宇峰.糖尿病的中醫認識及其研究進 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15):34-35.
[4]馬志偉,馬曉蓉,張甜,等.中醫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0,29(24):71-74.
[5]趙瓊玥.白芍赤芍配方顆粒研制及白芍降糖作用研 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0.
[6]李寧,李肇進,張博,等.白芍多糖抗糖尿病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藥材,2016,39(6):1408-1410.
[7]Fang K,Dong H,Jiang S,et al.Diosgenin and 5-Methoxypsoralen Ameliorate Insulin Resistance through ER-α/PI3K/ Akt-Signaling Pathways in HepG2 Cells.[J].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2016,2016:7493694.
[8]張紅蕊,趙軼群,高曉紅,等.川陳皮素對糖尿病大鼠海馬Nrf-2表達及認知功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17, 46(6):732-734.
[9]韓思婕,潘翔,朱芊芊,等.茯苓多糖調節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肝臟糖異生的機制研究[J].中國藥房,2022,33(13):1581-1587.
[10]徐鋒,陳滕,汪祖華,等.黃芩抗糖尿病作用與機制的近十年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22,15(2):342-348.
[11]高子涵,李瑞芳,呂行直,等.山藥多糖對糖尿病腎病小鼠腎功能和醛糖還原酶通路的影響[J].中藥材,2019, 42(3):643-646.
[12]徐錦龍,徐愛仁,應景艷,等.太子參多糖對實驗性糖尿病大鼠血糖及胰島素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2):423-424.
(收稿日期:2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