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致賢
摘要:目前消防救援隊伍承擔著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職責使命。為進一步提高消防救援隊伍的救援質量,基于現階段基層消防救援隊伍面臨的救援人員能力不足、缺乏相關專業人才等問題,從社會聯動、人才力量、資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建設的策略建議,希望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消防救援支隊;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火災救援;戰備保障
當發生水難、空難、火災、陸地嚴重交通事故、建筑倒塌等情況時,基層搶險救援隊伍可快速對處于危險中的人員進行援救[1]。截至2022年8月底,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發布的《2022年上半年全國消防救援隊伍接處警與火災情況》的報告中顯示,2022年上半年,全國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接報處置各類警情96.2萬起,其中火災救援就達到44.9萬起,經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的全力救援,大幅度降低了各災情造成的人員傷亡情況與經濟損失情況[1]。由此可見,在險情多發的背景下,探究消防救援支隊中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的建設對策,可從根本上提升消防救援質量,使其更好地服務于我國人民群眾[2]。
1 現階段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存在的問題
1.1? 救援人員救援能力不足
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是消防救援工作中的骨干力量,通過救援人員與救援設備的協同互作,達到救援目的,減少社會損失。匯總近幾年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所參加的救援事件可以看出,現階段基層搶險救援隊伍實戰中,救援人員雖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但仍有少部分救援人員專業特長發揮不夠,救援能力不足,直接制約了消防救援戰斗力的提升。例如,在面對長距離跨區作戰的洪澇險情時,部分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會出現排澇專業人員輪換、缺員,或隨隊專業技能人員數量不足的問題,從而造成救援人員對洪水災情的了解不夠全面,救援能力未在水域救援行動中得到充分發揮,無法利用相應的救援手段開展搶險救援工作[3]。尤其體現在清除道路路段淤泥時,部分救援人員缺乏組織協調能力,并未調動地方城建、環衛以及商鋪業主參與到路面清理中,忽略了社會力量的協同合作,造成在處理險情時消耗了消防救援支隊中大量的人力與物力資源,未徹底發揮出救援人員的專業特長,降低了搶險救援效率[4]。
1.2? 戰備保障能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良好的戰備保障能力能促使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始終保持良好的戰備狀態,不斷提高救援隊伍的反應能力,以保證救險任務的圓滿完成。統計相關救援事件后發現,現階段消防救援支隊對于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撥款較少,導致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戰備保障能力無法滿足搶險救援的行動要求,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從消防器材裝備方面來看,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消防器材與先進滅火器材相比尚有差距[5]。先進滅火器材裝備類型多樣、價格昂貴,而由于受到投資經費、滅火技術等多方面的限制,當前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先進滅火器材難以按需配備完整。造成當救援人員在實際的救援行動中遇到特殊險情(如化工產品爆炸、煤氣泄漏等)時,因消防器材陳舊而無法發揮出救援的最大價值,降低了滅火救援的工作效率。其次,從通信指揮系統層面來看,在遭遇重大火情災害時,部分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應急通信保障則無法到位,救援人員無法通過無線電進行實時的信息交流,并且一些西部欠發達地區在消防救援隊伍的建設中,對通信指揮體系的建設不足,投入資金較少,導致通信指揮系統無法在滅火救援中起到積極作用。最后,從火場醫療急救準備方面來看,很多大型火災與其他災害事故現場,隨時會發生二次坍塌、爆炸等突發事故,威脅救援人員的自身安全。但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在救援行動中有時僅考慮了火情形勢與災害事故的大小,對火場醫療準備工作不夠重視,導致在救援過程中,如遇救援人員出現意外,則容易錯過最佳的搶救時間,造成了不必要的人員傷亡[6]。
1.3? 缺乏相關專業人才
基層消防救援隊伍中缺乏相關專業人才是制約消防救援工作效率的主要原因。在救援人員的實際搶險過程中,經常會遇到設備漏電、大型建筑物坍塌、人員受傷的現象發生,而在處置此類救災現場的救援行動中,缺少專業技能人才的支撐。例如,當面臨防汛災害時,救援人員可利用防澇車排除現場污水,但當遇到供電線路接口不牢或設備電線保護套破損時,則會出現漏電風險,需要電工人員的配合處理。并且在消防救援支隊建設隊伍的制度改革后,醫療編制取消,醫護人才嚴重流失,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當面臨受災現場人員受傷的情況時,則需臨時外聘醫療人員,導致衛勤保障工作不足,無法及時解決在救援現場人員受傷問題,降低了救援效率。由此可見,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在實際的救援工作中,經常會面臨著不同的救援問題,雖然救援人員都具備較高的救援能力,但對于某些專業領域的技能仍是一知半解,仍需專業技能人才的加入[7]。
1.4? 社會聯動力量不足
社會力量參與到消防救援行動中,有助于發揮其自身優勢,彌補當地消防力量的不足,形成消防安全共治的新格局。而通過匯總近幾年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實際救援行動可以發現,社會聯動力量不足是制約救援能力提升的原因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從消防檢查的環節中來看,部分社會組織通過不同形式參加消防安全檢查,可及時發現社會中現存的火災隱患,并對其提出相應警示或整改意見,以此降低火災事故的發生概率。但在消防檢查的實際過程中,社會力量因缺乏專業的滅火救援知識,而無法準確識別風險隱患,救援隊伍也未加強對社會人員的統一培訓,造成消防檢查環節所獲得的實際效果不大,不利于后期搶險救援行動的開展。另一方面,從消防救援的行動環節來看,部分社會組織自主參加滅火救援或其他應急救援活動,可有效減輕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的工作壓力。其在確保自身安全前提下,憑借自身掌握的救援技能和救援設備,協助救援隊伍進行救災現場的處置,對受災群眾實施救援與幫助。但在實際的搶險救援行動中,基層搶險隊伍與社會組織的信息溝通不夠順暢,導致雙方無法實時更新交流救援現場的受災信息與人員救助情況,造成在救援行動中極易出現重復救援或忽略救援的現象,不利于救援行動的高效展開。
2 解決基層消防救援隊伍問題的策略
2.1? 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能水平
消防救援支隊在險情嚴峻地區執行搶險任務時,基層搶險救援隊伍作為前置力量應具備獨立處理災害的能力。所以,消防救援支隊在打造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時,應明確基層隊伍人員間的專業能力,最大化實現人員與人員、人員與裝備的統一協調,整合人員力量,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能水平,以此增強救援隊伍的救災能力。一方面,應幫助救援人員明確自身的責任義務。對此,消防救援支隊可建立一套全新的救援機制,將消防救援隊伍與基層搶險救援隊伍之間進行重新的整合優化,建設應急救援的指揮體系,整合政府、社會、專家等多方力量,明確各基層救援人員在搶險救援行動中的職能定位,以此提高救援人員的技能水平。例如,四川省在打造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時,全面立足于“全災種、大應急”的救援格局,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通過整合各方面的人員力量,切實提高了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的專業能力。將基層搶險救援隊伍的人員構成分為了指揮協調、通信保障、戰地實施、后勤保障、新聞宣傳6個工作小組,根據救援人員的專業特長將其分配在不同的小組內,每個小組承擔著救援任務中的不同環節,有效解決了基層救援隊伍協同性不夠、救援力量不足、指揮不專業等問題。另一方面,消防救援人員也應不斷學習消防救援知識,提高自身搶險救援的思想認知。針對消防救援知識的培訓時間應以月度為階段,培訓內容結合當下社會災情形式,針對不同險情制定出相應的救援方案讓救援人員進行學習,以此保障救援人員在實際救援行動中的生命安全,同時快速展開救援行動。
2.2? 提升戰備保障能力
當下,消防救援支隊在打造基層消防救援隊伍時應加大經濟資金的投入,從提升戰備保障能力入手,以此增強消防救援隊伍的戰斗能力,促使救援人員在面對險情時,既能快速實施救援,又可保障自身安全。提升戰備保障能力可從兩方面出發:一方面要通過資金成本的投入,提高消防裝備的保障能力。例如,自2017年初始,江蘇省常州市在消防裝備建設規劃中,以優化常州市消防車輛裝備結構,推動裝備建設從功能單一型向綜合多用型、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轉變,共資金投入16 693萬元,實現了全市消防車輛裝備功能完善與結構優化。規劃實施近5年以來,常州市消防裝備的數量與質量都得到了跨越式發展,全市共更新各類消防車73輛,購買滅火器材數萬余件,確保了全市社會災情形勢的平穩可控,有效保障了全市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需擴大搶險救援的物資儲備種類規模,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搶險救援裝備物資的儲備既要滿足滅火救援的實際需求,又應避免儲備物資的積壓浪費。因此,在統籌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物資儲備過程中,救援人員應積極申請高科技裝備的采購,通過物資資源的及時更新,提高基層消防救援隊伍的現代化水平,并根據裝備物資的數量、質量、消耗等實際情況,定期更換裝備物資的實際儲備,在避免資源浪費的同時,滿足救援隊伍后勤保障物資的實際需要。
2.3? 吸納更多專業人才
通過匯總分析現階段基層搶險救援隊伍實戰中存在的問題,可知相關專業人才資源緊缺仍是制約消防救援發展的主要原因。因此,消防救援支隊在打造基層消防救援隊伍時,針對此問題可建立專業人才數據庫,大批量吸收社會技能型人才,為消防救援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礎。專業人才的吸納范圍包括起吊、堵漏、潛水、電氣等專業人才。在建立專業人才數據庫中,消防支隊通過與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技能人員的任務范圍與參與方式,便于在面對災情時,技能人員快速響應,及時到崗,達到排除救援危險的最終目的。并且在人才數據庫內,第一要對技術人才的信息文件應統一上傳格式,對非涉密的科研成果(文章專利)、獲獎情況、個人信息等實時更新;第二設置人才信息的調用權限,只有救援隊伍相關領導才可調閱技能人才信息,以此降低信息泄露的風險。通過建立標準化、多樣化的專業人才數據庫,能夠保證基層消防救援隊伍更好地吸納技能型人才,助力救援工作的高效開展。
2.4? 加強社會力量聯動
2022年6月30日,應急管理部印發了《“十四五”應急救援力量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專業應急救援力量、社會應急力量、基層救援力量的建設思路、發展目標、主要任務以及重點工程和保障措施。《規劃》中明確指出,基層救援力量作為社會災害的主要救援力量,要積極發揮專業強、反應快的處理優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規劃》政策的驅動下,消防救援支隊打造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時,更應著重加強社會力量的協同合作,通過聯合當地軍警地以及社會力量,充分發揮各方技能優勢,促進信息共享,以此形成專業的基層搶險救援隊伍。一方面在社會聯動的過程中,基層搶險救援隊伍應由政府統一指揮,使各種專業力量都能在搶險救援中發揮自身優勢。例如,當面臨救援險情時,同一地區的110、119、120需做到聯動接警,并在此基礎上,充分調動社會各界人士,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力量,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處置社會災害,實施救援活動,保障被救援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基層搶險救援隊伍在信息互通的過程中,可采用輻射周邊、網狀覆蓋的傳遞布局,以此提高救援隊伍間信息的傳遞速度,達到高效溝通、雙向溝通的最終目的[8]。
3 結語
綜上所述,面對自然災害與交通事故頻發的當下,為更好地提高救援效率,保障救援質量,消防救援支隊應從提高救援人員水平、提升戰備保障能力、吸納專業人才、加強社會力量聯動這4個方面出發,打造基層搶險救援隊伍。并在救援過程中,及時發現在消防救援工作中面臨的弊端,實現多部門的聯動救援,合理擴充先進的設備資源,促進搶險救援信息資源共享,吸收專業的技能人才,以此提高消防救援支隊的救援能力,在保障人民群眾安全的基礎上,減少經濟損失,達到積極響應、快速應對、合理救援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趙鵬璞,郭義偉.滅火搶險救援的“制勝武器”——河南省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專業突擊隊建設紀實[J].消防界(電子版),2020,6(22):8-10
[2]王光輝,周龍,許國虎.聞汛而動 “橙”風破浪——恩施州消防救援支隊抗洪搶險救援錄[J].消防界(電子版),2020,6(15):10-11.
[3]周哩平,顏雨彬,胡小華.洪峰浪尖踐初心——湖南消防救援隊伍抗洪搶險紀實[J].中國消防,2019(8):42-44.
[4]刁山虎.簡析消防指戰員在滅火搶險救援中如何進行自我保護[J].今日消防,2020,5(5):65-66.
[5]孟翔.移動自組網技術在消防救援隊伍搶險救援通信保障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新通信,2020,22(20):26-27.
[6]廖澤舜.合同制消防員隊伍穩定性現狀及影響因素——基于一線消防隊員的實證研究[J].消防界(電子版),2022,8(11):35-39.
[7]王剛,張詩雨.新形勢下強化消防救援隊伍政治監督的思考[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3):54-57.
[8]滕建.完善作戰制度 提升救援能力——消防隊伍安全訓練體系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22(1):62-63.
Problems of grass-roots fire and rescue teams and countermeasures
Shi Zhixian
(Xihu Fire and Rescue Station, Xihu District, Hangzhou, Zhejiang Province,Zhejiang Hangzhou 31000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fire and rescue team is responsible for preventing and resolving major security risks, responding to and handling various types of disasters and accidents, and safeguarding the lives and properties of the people.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rescue quality of the fire rescue team, based on the current stage of the grassroots fire rescue team facing the rescue personnel capacity shortag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s and other issues, from the social linkage, talent strength, capital invest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grassroots fire rescue team construction strategy proposed, hop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work.
Keywords: fire rescue detachment; grassroots rescue team; fire rescue; combat read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