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辰光
摘要:近年來,為了有效改善城市土地資源緊張的現狀,各類地下有限空間技術不斷涌現,由于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普遍具有空間體量大、功能結構復雜、日常人流量較大等特點,導致空間內部各類火災隱患隨之顯著增加,給消防救援隊伍的實戰處置能力帶來了更為嚴峻的考驗。因此,結合我國地下有限空間內部的實際情況,結合改制轉隸后隊伍實戰處置能力提升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關鍵詞:地下有限空間;實戰處置;內攻;滅火救援
近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內部,為了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土地資源,大量的多層、高層建筑紛紛在建筑底部修建了地下車庫或是功能房等配套設施。大量地下商場、停車場、人防工程、隧道和地下軌道交通工程逐漸進入了千家萬戶,特別是占地面積相對較大的大型城市商業綜合體普遍配套有相應的地下空間建筑,且建筑體量普遍相對較大、使用功能相對較為繁多,建筑內部一旦發生火災事故,短時間內即可形成迅速燃燒、猛烈蔓延的態勢,消防救援隊伍一旦無法有效組織內攻滅火,短時間內即可導致重大財產損失甚至群死群傷事故的出現[1]。
1 轄區基本情況
調研所選取的轄區內部3000m2以下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共計215家,3000m2至10000m2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共計292家,10000m2至50000m2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共計372家,50000m2以上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共計81家。轄區內部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的使用功能以地下停車場和商用為主,面積最大的地下商用建筑地下部分面積約為12萬m2。截至2022年12月29日,轄區內部地鐵運營線路共為9條,181座車站(不重復計算換乘站),換乘站23座,運營線路總里程296.6km。目前,轄區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現場火災處置主要依靠單位內部實施初期火災處置,一是消防安全員隊伍:消防安全員隊伍依托“志愿消防隊”,由保安員、保潔員、安檢員構成,負責火災的確認、上報、初期處置、中期處置、區域隔離、引導疏散、迎接119、120、傷員轉運等工作;二是微型消防站隊伍:微型消防站隊伍依托“志愿消防隊”,由現場微型消防站隊員構成,一般為現場的值班員、值班站長、站務員、維修工、工長,負責火災的確認、上報、初期處置、中期處置、擴大應急、區域隔離、引導疏散、迎接119、120、傷員救助、傷員轉運、現場破拆等工作;三是工藝處置隊伍:工藝處置隊伍由工程搶險組構成,即車輛、供電、工建、通號、機自五支應急搶險隊,負責初期處置、中期處置、擴大應急、對本專業設備斷電、恢復等工作。
2 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基本特點
目前,隨著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空間體量的不斷拓展,以及此類建筑空間內部建筑工藝措施的不斷提升,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結構也隨之日益完善,導致建筑內部密閉性不斷加強,此外,由于部分商家出于吸引顧客的實際需求,違規使用大量易燃可燃裝修材料,建筑內部一旦發生各類火災事故,短時間內即可呈現高溫彌漫的狀態,導致建筑內部能見度不斷下降,實戰處置過程中參與內攻的消防指戰員無法第一時間及時找到火點,高溫煙氣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排出,一旦不能實施有效處理,短時間內即可造成群死群傷事故的發生。此外,隨著消防射水總量的不斷增加,建筑內部還可能發生整體坍塌事故。
3 隊伍日常針對性組訓工作開展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3.1? 模擬設施建設不完善
經過實地調研,目前我國大部分整建制消防救援站并未及時開展專業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訓練場地以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無法在日常組訓過程中組織業務骨干開展針對性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實地測試及實戰化訓練,隊伍實戰能力的有效提升還缺少一定的系統性[2]。
3.2? 缺少專用性實戰處置器材
目前,各級消防救援隊伍普遍缺乏路虎雪炮車、消防機器人、地下專用通信設施等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專用的器材裝備,即使部分承擔了地下專業隊組建任務的隊伍,也僅是在隊伍內部對部分車輛和器材進行了適當調整,車輛配備只能基本滿足執勤需要,大部分現有器材裝備的配備仍然以處置各類常規建筑火災為主,一旦遇到警情,現有器材裝備對地下有限空間內部發生的各類火情的實戰處置作用不大。
3.3? 實戰化處置專業化水平仍需提高
近年來,盡管各級消防救援隊伍結合轄區實際情況紛紛組織開展了繩索、水域救援、地震救援、固定消防設施、醫療救護、體能訓練等各類取證培訓,隊伍各級初步適應了“全災種、大應急”的實際要求,但由于培訓周期短、組訓科目多,實際工作中實踐機會少,導致部分指戰員對其中操作難度較高、過程復雜的科目掌握不熟練,實戰處置能力并未得到明顯的提升。
3.4? 缺乏實戰經驗
事實上,相對于普通建筑火災,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事故成災率相對較低,各級指戰員普遍缺乏處置建筑結構復雜、人員密度高、火災荷載大等極端條件下的地下有限空間災害事故的經驗。一是人員取證方面,現階段涉及地下建筑滅火救援的專業取證科目主要有地震培訓與繩索培訓兩種,而經過調查,目前我國各總隊承接地下有限空間專業隊建設工作的消防救援站專業取證率普遍過低,實戰處置過程中無法滿足實戰的具體需要。二是在專業技能方面,處置地下建筑火災事故通常需要參戰人員預先掌握必要的通信、偵檢、破拆、頂撐、排煙、照明等科目的專業技能,且各個科目通常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及實操方能達到熟練應用的程度,而現階段大部分消防救援指戰員對于地下建筑滅火救援理論儲備、操作能力、實戰經驗都相對不足,面對較為復雜的險情往往顯得無所適從[3]。
4 有效提升隊伍實戰處置能力的針對性措施
4.1? 建立健全應急綜合管控體系
隨著改制轉隸工作漸入尾聲,消防救援隊伍承擔著各類災害事故的應急處置職能,為了切實保障隊伍短時間內完成對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的成功處置,通常需要轄區內部包括應急、電力、公安、自來水、工程機械等聯勤聯動部門在事故發生后第一時間到場協助作業,各司其職,切實保障多部門聯勤聯動機制的完善,必要時可以提請上級消防救援機構及時調集專家組或地方專業救援部門到場協助作業,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應急管理部門預防和處置災害事故統籌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建設涵蓋主要城市災害事故大數據和應急救援管理綜合信息平臺,為事故實戰處置過程中的火場偵察、隱患排查、實戰處置工作提供技術、裝備支撐,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火災事故的高效處置。
4.2? 加強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專項熟悉演練工作的開展
熟悉演練工作是提升隊伍實戰處置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滅火救援戰斗力的重要舉措。城市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火災防控工作能否順利開展是該建筑內部各項商業工作穩步進行的關鍵保障,因此,轄區內部存在大型地下有限空間的各級消防隊伍必須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斷強化隊伍針對性實戰實訓能力,不斷提升隊伍自身實戰處置各類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事故的實戰能力,在此基礎上組織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制定地下有限空間類型災害事故應急處置手冊。匯集轄區聯勤聯動力量,建強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滅火救援應急專業隊伍,才能保障隊伍在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不斷破解地下空間災害事故難題。目前,由于缺少專業統一指導,總隊、支隊應對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的實戰處置普遍缺少針對性的實戰演練磨合,滅火應急處置預案的針對性和專業性還有待進一步提升。在日常中應重點加強對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的熟悉調研,研究了解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各類固定消防設施的實際使用方法,同時探討地下有限空間建筑中消防新技術、新裝備的運用。并組織開展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實戰演練,采用火災煙熱發生裝置,模擬真實的地下火災場景,對現場煙熱擴散途徑以及防排煙設施進行實地測試演練,不斷加強隊伍日常訓練水平的提升[4]。
4.3? 強化專業救援裝備配備
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事故具有溫度上升快、濃煙積聚不散、通道長處置耗時多等特殊性,需配備一批專業器材裝備,如大功率移動排煙裝備,采用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固定排煙風機結合移動排煙風機的綜合排煙模式,重點配置不同排風量和不同驅動形式的排煙機,形成完整的排煙體系。目前,地下有限空間建筑類專用裝備雖在滅火救援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大型移動排煙機和地鐵軌道運輸車體積較大,運輸困難。例如,在處置地鐵火災時,路虎60雪炮車只能從終點站進出,從現場組裝到上軌使用至少需要15min。大功率排煙車和路虎60雪炮車配備數量不成規模,難以對全市地鐵線路進行覆蓋,影響了滅火救援效率。與此同時,應加強新型通信保障戰法研究,探索利用圖像自組網系統將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監控網絡延伸至地面指揮部。在此基礎上,不斷強化供氣消防車、地鐵軌道運輸車、滅火排煙機器人、個人防護裝備、定位搜救裝備、地鐵破拆、通信救生照明線、熱成像儀和通信裝備,為隊伍成功處置各類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奠定堅實的裝備基礎[5]。
4.4? 定期組織開展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實戰化測試工作
各轄區消防救援站要聯合所屬微型消防站、專職消防力量以及應急聯動單位開展演練測試工作。隊伍各級每月應組織不少于2次的轄區典型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實戰演練,其中測試性演練不少于1次。演練過程中要結合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實際特點,從實戰需要出發設置演練科目,演練過程中應當針對轄區內部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實際配置的各類固定消防設施開展重點訓練,演練結束后要及時組織全體參訓人員開展現場講評,對實戰處置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和各類不足及時進行整改,對影響滅火救援行動的因素及時督促相關負責單位或負責人進行整改,不能整改的要備注說明,演練情況填寫《重點單位實地演練記錄卡》。滅火救援能力測試工作要選取不同高度、不同結構、不同功能的建筑組織開展內攻滅火、人員搜救、空氣呼吸器氣瓶等科目的實測,通過實地測試對隊伍的實戰處置能力進行精確掌握[6]。
4.5? 組織開展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滅火救援預案制(修)訂工作
各級消防救援隊伍要在調查熟悉和演練測試的基礎上,結合目前消防隊伍四個體系建設工作的開展,加強對轄區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滅火救援預案的制(修)訂工作,對已完成的預案進行實際拉動測試,確保預案制定的科學性和實戰性。對未制定預案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加快完成預案制定。預案制(修)訂過程中針對縱深相對較大、結構復雜、功能多樣、人員密集的地下有限空間建筑,要結合調查熟悉和演練測試結果,充分考慮配備車輛裝備作戰效能、建筑內部固定消防設施狀況和建筑耐火極限等因素。
4.6? 深化作戰模式改革,加強滅火救援裝備建設
轄區內有大型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的消防救援站,應當緊密結合轄區特點和本單位執勤實力,科學編組執勤號員、合理分配隨車裝備、明確落實各崗位人員職責任務,在創新推行“7、5、4、5”作戰模式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滅火救援執勤模式標準化,以執勤車輛組成為作戰單元,使火災撲救、搶險救援、業務研討、技能交流在同一個作戰單元內完成。同時,結合大型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發生火災后的事故特點,強化專業化處置裝備配備,應當及時為一線隊伍配置個人警示肩燈、反光背心、折疊水帶運輸車、平板水帶運輸車、水帶架、標牌、減負帶等滅火、救援、供水、警戒類器材,為高效處置大型地下有限空間建筑火災事故提供裝備保障。
4.7? 及時提請地方政府高度重視
隊伍各級主要領導要結合屬地內部實際情況,組織隊伍防、滅火崗位人員對轄區內部各類地下有限空間建筑進行熟悉掌握,明確任務、明確標準、明確工作要求,以及成果成效展現形式,要依托安委會平臺抓緊抓實專項整治工作,發揮好消防救援機構牽頭組織協調、聯絡溝通作用,提請成立由工信、公安、民政、住建、商務、市場監管、城市管理、消防等相關部門(機構)在內的組織領導小組,在各級政府領導下統一指揮調度,推動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定期開展地下有限空間建筑重大火災風險專項整治。隨著地下空間建筑結構復雜程度的不斷遞增,以及建筑內部商業活動的逐漸繁榮,導致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的消防安全隱患問題也隨之不斷增加,因此,各級轄區消防監督部門應當結合屬地內部實際情況,推動地下有限空間建筑所屬單位切實承擔起火災防控工作的主體責任,各單位應當在當地消防部門的推動指導下,在建筑物內部成立微型消防站、配置企業直管的專職消防隊,并預先確定24h不間斷的值班執勤制度,當建筑內部發生各類火災事故時,第一時間借助建筑內部的各類固定消防設施對初期火災實施有效的處置,最大限度地保障地下有限空間建筑內部消防安全環境的有效構筑。
參考文獻:
[1]康可霖,張奕博,楊玉勝.提升消防救援隊伍醫療救護能力對策[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38(8):1143-1145.
[2]李攀,劉維,寧銳,等.浮空通信中繼平臺在森林消防隊伍指揮通信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子科學研究院學報,2021,16(1):68-71.
[3]魏捍東,楊千紅.新時代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新使命和新挑戰[J].消防科學與技術,2019,38(1):4-6.
[4]孫瑞雪,姚斌.細水霧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內滅火特性的數值模擬研究[J].火災科學,2019,28(1):28-34.
[5]張志偉,張國維,朱國慶,等.基于Fluent的地下管廊液氮滅火數值模擬方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22,32(8):133-139.
[6]周建,崔鑫峰,張加國,等.復雜條件下高地溫綜放工作面回撤期間防滅火技術[J].煤炭科學技術,2020,48(S2):143-148.
Measures to improve fire actual combat disposal capability of fire and rescue teams in underground limited space
Yang Chenguang
(Jinan Municipal Fire and Rescue Brigade, Shandong Jinan 2500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 resources, various underground limited space technologies have continued to emerge. Due to the large space volume, complex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large daily flow of people in underground limited space buildings, various fire hazards in the space hav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ch has brought a more severe test to the actual combat disposal capability of the fire and rescue teams. Therefore,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underground limited space in our country, combined with the commo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ctual combat disposal capability enhancement after the restructuring and transfer, targete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roposed.
Keywords: underground limited space; actual combat disposal; internal attack; fire fighting and resc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