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王麗 張世嬌 萬慧穎
黨的二十大工作報告提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實現民族復興的要務[1]。目前,已經到了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階段,要推進鄉村產業興旺、構建鄉村生態宜居、引領鄉村鄉風文明、落實鄉村治理、實現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都迫切需要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素質的復合型農業人才[2]。
植物保護技術作為農業技術體系現代農業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按照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和《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需要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目標要求,發揮各類課程的全方位育人作用[3]。因此,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既是培養“一懂兩愛”農業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勵學生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外化于行,培養學生的使命擔當的重要形式。
植物保護技術作為高職院?,F代農業技術專業核心課程,對農業生產指導實踐性強,適用廣。課程包括植物病害和蟲害的基礎知識、各類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發生規律等主要內容,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作物及果蔬上常見的病蟲害進行正確的識別和診斷,并開展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工作。
根據現代農業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趨勢,選取教學內容,制定課程標準,并明確課程思政目標,即在掌握植物保護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植保意識[4],以農藥“減量控害、節本增效、糧食安全”為目標,開展病蟲草害的監測預警和綠色防控,潛移默化地鑄就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從而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的新時代農人。
家國情懷是厚植于每個中國人內心的民族文化基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5]。要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扎根鄉村,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到田間地頭的人才,必須幫助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第一課以人物故事為例,如我國著名植物病理學家朱有勇院士,謝絕了悉尼大學的挽留,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到了云南農業大學,他研發的作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技術,成為了國際上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的典范。通過講解人物故事,將家國情懷扎根于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鼓勵大學生熱愛祖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也為助力產業發展、服務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動力,也是實現學生自我發展的必備素養。如,在種業革命中,我國鑒定和克隆的水稻抗病基因位居世界前列。引導學生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中,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號召,把握我們自己的“種子芯片”和核心技術。鼓勵學生在平時的實驗探索和生產實踐中,與時俱進、革新理念、創新發展,培養一批努力創新、敢于實踐的學生群體,以此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在作物及果蔬的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面臨病原物的入侵,如何在保證作物健康生長的同時,與病原物和諧共生,里面里蘊含了無窮的唯物主義哲學思想。黨的二十大精神其中也蘊含了豐富的哲理,課程思政中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與現實生活的哲理融通,引導學生以格物致知的精神由小見大,逐層遞進地感悟二十大精神的力量,內化其精神品質,外化為實踐要求[6]。如,通過物候預測病蟲害的發生規律,領會自然演變與生物的相生相成道理,讓學生領悟要遵循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物為春的道理,從而因地制宜、合理運用科學技術和手段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符合萬物生成的規律。
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既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和基礎保障,也是植保人的使命。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涉及病蟲害防治中農藥的使用,如果農藥使用不當,會造成很多安全問題,如作物藥害、環境污染、農藥殘留超標甚至人員中毒[7]。從新聞違法案例入手,讓學生了解目前化學藥劑的大量使用、濫用對生物造成的不良影響,激發學生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從而樹立安全生產的責任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發展理念,讓同學們討論“如何在農業生產中實施藥肥雙減”“如何有效地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評價”等話題。在實踐操作中要求學生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環境保護法》《農藥安全使用規范》《農藥管理條例》等行業規范,培養學生規范操作、安全生產的職業素養。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使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國家賦予農林類高職院校的光榮使命。植物保護技術作為現代農業技術專業課程,更需要加強培養學生服務“三農”的意識,將鄉村振興戰略、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意識等融入課程教學內容,可以帶領學生通過開展“民風鄉情體驗”“農耕體驗”等社會實踐活動,鑄愛農之魂,開展“三農大講堂”“勞模進校園”等宣講活動,進行文化熏陶和價值引領,積極推進“勞動課程”建設,貫穿教學始終,培養學生熱愛“三農”、獻身“三農”的理想信念。
融合思政元素的植物保護技術的課程教改,以小麥條銹病的綜合防治項目化教學為例,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小麥條銹病發病情況的新聞視頻,以小麥條銹病導致的重大經濟損失為引線,并對條銹病危害情況進行介紹,幫助學生領會植物保護工作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通過對小麥條銹病不同部位癥狀圖片的展示及介紹,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探索其發生流行的規律。組織學生到農場開展教學實踐,讓學生以植保員的崗位任務在田間去尋找小麥條銹病并記載其發病的情況,將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責任擔當精神。根據發病情況,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探討在“綠色植保、科技植保和現代植保”的理念下[8],如何科學地制定出小麥條銹病綜合防治的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最后,教師通過老一輩植物病理學家和小麥育種家的人物故事及最新的文獻報道介紹我國條銹病抗病研究進展及取得的成果,增強榮譽感,引導學生建立起強烈的民族自信心(見圖1)。通過整個教學設計,讓學生樹立植保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為建設美好家園、綠水青山、美麗中國做貢獻。
圖1 小麥病害防治課程思政教學設計
按照眉山職業技術學院課程建設教學改革要求,課程教師人人參與,門門課改。課程教學團隊經過修訂課程教學標準,進行課程整體化教學設計。在教學過程中恰當的引經據典,通過人物故事、經典案例的剖析,將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堂教學,助推了教師在專業知識、思想政治理論和教學手段等方面的全面提升,達到“教書”和“育人”協同,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
通過眉山職業技術學院現代農業技術專業20 級兩個班的教學實踐,學生對植物保護技術課程思政改革的反應是積極肯定的,調查問卷滿意度達到了91%以上,說明他們較易于接受這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方式。學習熱情大為提高,課堂上積極主動回答問題或參與討論的學生數量明顯增加,課堂氛圍更為活躍。部分同學厚植“三農”情懷,利用假期加入到農業生產實踐中,以大學生植保協會志愿者服務活動的形式,在當地開展駐村服務,切實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增強學生服務鄉村全面振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總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作為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新的著力點和增長點。植物保護技術作為一門具有較強實踐性的專業核心課程,課程中許多知識點和技能操作都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從保障糧食安全及豐產豐收的角度入手,利用挖掘出來的思政元素自然融入課程教學,在教學中讓學生去感受到植物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構建常態化的整體育人的“大思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