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嫣
摘要:地理紀錄片在講好中國故事上擁有獨特優勢,空間立體性、視覺奇觀性、延展式敘事結構和微觀宏觀相結合,有利于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地理紀錄片要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把握新思想,緊扣時代脈搏,精選題材展開敘述;搭建新視角,調度多種視聽手法,觸發觀眾共情與共鳴;確立新聚焦,將中國獨一無二的特色突顯出來,發揚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地理紀錄片要記錄當下時代、提升作品內涵,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
關鍵詞:地理紀錄片 中國故事 國際傳播
地理紀錄片具有顯著的空間性,蘊含豐富的地方人文情懷,有助于讓觀眾看到立體、真實、全面的中國。近年來,熒幕上涌現出不少地理題材的紀錄片作品。例如,打造出獨特全景式俯瞰視角的《航拍中國》、展現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記錄水下世界的《水下中國》,也有以特定地域為主題的人文地理紀錄片如《極地》《河西走廊》《敦煌》等。地理紀錄片帶觀眾飽覽豐富的自然景觀,在物理空間的“點”上不斷延展開啟廣闊的人文視野,通過講述動人的中國故事,呈現新時代的中國面貌和中國精神。地理紀錄片在如何“講好中國故事”上具有獨特優勢和創新路徑,可透過景觀導覽式的外在影像,展現重要且深刻的新時代價值內涵。
地理紀錄片在視覺呈現、敘事結構和情感表達上的獨特優勢,與它差異化的表現對象及敘事視角密切相關。地理紀錄片將自然風光、文化景觀的視覺奇景與人文精神、故事敘述的細膩表達相結合,從宏觀微觀多層面展現中國故事的大格局和真性情。
1.空間立體性。地理紀錄片相較于特定的人文紀錄片,表現對象以地理要素為主,呈現的是客觀、真實的自然之美;相較于線性、二維地講故事,地理紀錄片天然內嵌地理空間的“三維屬性”,再現式地呈現各地的自然地理風光,能讓觀眾“身臨其境”感受中國的壯闊山河。
《美麗中國》的第三集《沃土如金》開篇交替出現遠景、近景和特寫,從全國各地河流灌溉的廣闊田地,到來自不同民族不同人的笑臉,以及被埋到地下的種子、干涸結塊的土地、暴發的洪水……這些鏡頭展現出了人與生態的關系,蘊含著這一集要講述耕地與生態保護的主題。由此可見,不同的地理景觀能為節目創造視覺畫面上的空間性與層次感,讓觀眾對紀錄片主題的感受與體驗更為立體而真切。
2.視覺奇觀性。地理紀錄片在視覺上的奇觀效果,能夠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并表現出跨文化傳播的魅力。對于國內外的觀眾而言,地理題材頗受歡迎,這從英國廣播公司BBC制作的《藍色星球》等一系列備受矚目的地理紀錄片可見一斑。

2019年播出的《水下中國》是首部展現中國水下古跡和生態風景的紀錄片。制作團隊耗時兩年半走訪中國24座城市,拍攝了許多令人驚奇的畫面——神秘莫測的水下古城、多彩斑斕的珊瑚花園、地下水系里被水流侵蝕形成的千奇百怪的巖石、與世隔絕在黑暗生存的生物等。這些都是生活中難得一見的事物與風景,如今通過紀錄片在熒幕呈現,能有效吸引廣大觀眾的關注。地理紀錄片傳遞的是直觀的自然之美,可將思想力量通過美學化的視聽語言呈現而出。
3.延展式的敘事結構。地理紀錄片并不僅僅是單純地呈現地理空間的形態?!暗乩怼笔且粋€立足點,以這個空間“點”為中心,地理紀錄片往往會縱向探尋時間脈絡、橫向描繪風土人情,以飽滿深度的內容提高紀錄片的感染力。
例如,百集系列紀錄片《中國古鎮》打破地域空間的限制,著力展現風土人情不盡相同的各式古鎮。它們有的被稱為“海釣天堂”,有的叫“陶都”,每一個都有屬于自己的傳奇故事。紀錄片一幕幕的畫面,不僅還原展現了小鎮不同的建筑風貌與空間形態,更結合訪談、史料、演繹再現等方式,把觀眾引入古鎮的歷史文化情境?!吨袊沛偂返谝患闹v述對象是盛產“蠶絲”的南潯,它的古建筑風格盡顯中西交融的特色——木頭是美國的楊松,插銷是產自英國的,而整體設計又屬于中國江南水鄉。南潯的這種建筑風格,折射出100多年前中西方絲綢貿易的繁盛。可見,紀錄片中這一座座古鎮,正是歷史和文化的“空間切片”,它們共同構成了歷史悠久、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
4.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地理紀錄片對宏觀與微觀視角的調度,可以很好地激發觀眾的情感認同,勾勒大國形象、描繪中國之美、傳遞中國精神。相對而言,為了呈現出自然地理景觀,地理紀錄片會使用較多的全景式拍攝手法,配合飽滿鮮明的畫面色彩,帶給觀眾開闊的震撼之感。
以《航拍中國》為例,這部紀錄片創造性地用俯瞰視角“飛越”中國各地。這種高空攝影方式,沖擊性地展現中國壯闊的山河景觀和輝煌的經濟建設成就,進而彰顯出大國風采。與此同時,地理紀錄片也具有人文屬性,需要借助故事性的方式進行敘事,所以不乏“小視角”的融合。《航拍中國》在講述黑龍江的故事時,一方面記錄了一萬多名工作人員打造冰雪大世界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市民在冰雪大世界中滑冰、嬉戲的場景——勞動故事與生活故事的結合,讓哈爾濱這座城市更顯生動可愛。地理紀錄片宏觀和微觀結合的創作視角,既能夠展現中國故事大格局的承載場景和空間,更能通過真切細膩的人物和故事,讓紀錄片有血有肉有真情。
基于前述的獨特優勢,地理紀錄片要講好中國故事需從創作和傳播層面入手,在題材選擇上把握時代脈搏、緊扣時代主題,在內容呈現上提升視聽體驗,從畫面、聲音、解說文案等方面增加觀賞性和代入感。同時,地理紀錄片還需要發揮自身的優勢,聚焦人文表達,突出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
1.新思想:緊扣時代主題,精選題材視角。對于地理紀錄片而言,“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提是優選好題材。一方面,要聚焦能反映時代的主題,彰顯時代精神。當下,社會發展進程加快,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生態環保等新時代議題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重點。圍繞這些時代主題記錄社會真實的變化與發展,是紀錄片的使命與責任。另一方面,這種時代主題不能泛泛停留于概念,要找到貼切、恰當、觸動人心的題材和切入點,真正做到響應主題——這也是地理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的難點所在。
地理紀錄片想要講好中國故事,在主題的設置上要把握時代脈搏,題材則要具體、貼切、動人,讓世界看到真實、全面的中國?!睹利愔袊讽憫h的十八大提出的“美麗中國”概念,圍繞生態環保主題講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故事,記錄中國不同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成就。然而,生態文明是個宏大的主題,對于觀眾也有一定的距離感,要想有效傳達這類主題,就需要在題材上多下功夫。
對此,《美麗中國》在題材的選擇上充分考量。第一集《清水綠岸》將鏡頭對準青藏高原的三江源,講述牧民和水源保護的故事;第二集《藍天白云》轉向貴陽一座鋼鐵廠,探討大氣污染和治理;第三集《沃土如今》講述耕地和林地的關系,展現中原人民治理水土流失的偉大壯舉;第四集《生態文明之路》讓主題升華,將中國的故事與世界相連,突顯地方故事的社會性、國際化意義。這四集紀錄片系列節目,每一集都是生態環保主題的細化分支,有具體的地點、故事和人物。透過紀錄片,觀眾不僅能了解中國多樣、特色的自然地理特點,也深刻感受到中國在生態環保上的實踐與成就。

2.新視角:優化視聽體驗,觸發共鳴共情。地理紀錄片要“揚其所長”,借鑒百年以來紀錄片沉淀下來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充分利用各類紀錄片的影視制作手段,多維度提升作品的表現力和觀賞價值,從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讓內容觸動人心。地理紀錄片擅長呈現自然風光之美,因而視覺語言上要在還原真實場景的同時,以普通人無法看到的視角展現自然奇美并突顯中國魅力。紀錄片《極地》深入西藏無人區,聚焦高原地區驚心動魄的美,通過大量全景、遠景鏡頭,記錄西藏地區與眾不同的地貌和氣候特點,立體直觀地呈現這片土地的壯美潔凈。有網友評論紀錄片“每一幀都美得像屏?!薄爱嬞|美如畫”“不忍快進跳過”,從受眾角度足以證明《極地》在視覺影像上的成功。
地理紀錄片主要采用同期聲,配以適當的音效、配樂和解說。以西藏為“舞臺”的《極地》中有荒原的獵獵風聲、人物打火取暖的聲音等,通過同期聲結合后期音效的自然真實呈現,創造出極強的臨場感。在此基礎上,《極地》的配樂也與畫面相輔相成:在表現空曠的雪山時,音樂空靈澄澈,營造出極地氛圍;野生保護員多吉次巴駕駛摩托車行駛在荒原上時,制作團隊搭配鏗鏘有力的鼓點聲,體現了牧民的頑強與韌性。豐富立體的聲音效果,能增強紀錄片的代入感,讓故事講述得更有感染力。
解說在地理紀錄片中的作用很重要,它一方面能介紹畫面無法展現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賦予客觀景色以主觀色彩,情感和故事由此得以在地理紀錄片中成立。《極地》選擇音色醇厚的男聲,緩緩述說著極地故事,給觀眾帶來平和的情緒。文案內容也頗有“點睛”作用,“這是一只落單的野牦牛”——《極地》第一集的第一句解說并沒有站在宏大視角介紹西藏,而是從一頭野牦牛說起。這如同對著觀眾講故事,將其帶入情境之中,自然保護區的畫卷由此徐徐展開。這種利用解說文案“尋找小切點,講述大故事”的方式,在《極地》中產生了很好的敘事效果。
3.新聚焦:突出民族特色,發揚傳統文化。人文地理紀錄片不應只是單純的自然景觀導覽,它的創作重心其實是體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同的自然環境孕育不同的文化,同時人也在自然中生存,影響改變著環境并與自然共棲。地理紀錄片講好中國故事,要將中國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突顯出來。中國幅員遼闊,幾千年的歷史孕育了燦爛豐富的文化,每個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值得被記錄和傳播。
紀錄片《水下中國》的第一集聚焦廣西喀斯特地下水系,展現中國南方奇異獨特的水域系統以及鐘乳石等特殊地貌。但紀錄片沒有停留于對水下生態和生物的呈現,也融入了地方民族文化——通過依水而居的當地人“吃水、喝水、用水”的方式,反映特有的民族習性和民族智慧,以及地下水域在社會文化中的深遠意義。紀錄片《極地》也帶觀眾飽覽了藏族人民的文化特色。比如,第三集《守護極地即將失傳的手藝》展現了一種特殊的繩制拋石器“烏爾朵”,當地居民還舉辦烏爾朵比賽,這讓不少觀眾感到十分新鮮。這些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的呈現,為地理風光賦予了獨特的人文質感。
從創作和傳播的角度,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都有助于地理紀錄片更好地講述中國故事:其一,民族風情和文化能為紀錄片注入不一樣的“看點”,對觀眾形成奇妙獨特的吸引力;其二,通過地理紀錄片見證中華文化的燦爛悠遠,可以增強觀眾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其三,文化是紀錄片的內核,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為紀錄片賦予濃烈的人文特質,更有機會讓作品在世界舞臺上綻放異彩。
當前,中國與世界的連接越來越緊密,想讓中國紀錄片持續走向世界,超越語言的地理紀錄片有著不可取代的獨特作用。地理紀錄片應當發揮自身的優勢,不斷提高作品的傳播力,為世界開啟更多認識中國的窗口。地理紀錄片在內容立意上要從自然景觀升華到時代場景,探討與時代和人民息息相關的議題,展現國家的精神面貌和文化軟實力;內容創作上要堅持不懈打磨高質量的影視作品,引入航拍、8K、大數據等新技術,不斷創新表現形態;內容傳播上要與時俱進,探索多元化傳播方式,應用流媒體、社交媒體等傳播渠道提高紀錄片的影響力和覆蓋面。立足于新時代,地理紀錄片要傳播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形象,承擔起“講好中國故事”的歷史使命與時代責任。

作者單位 山西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侯倫文,王永剛.論“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好新時代”導向下紀錄片題材選擇[J].電視研究,2021(06).
[2]韓坤妮.我國地理紀錄片的鏡頭美學與文化形象建構[J].當代電視,2021(02).
[3]?;矍?,丁韜文.論中國脫貧攻堅紀錄片國際傳播的敘事邏輯[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03).
【編輯: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