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歌
新聞攝影根植于人民,服務于人民。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新聞攝影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落實“四向四做”,踐行“四力”要求。由宋兆寬所著的《新聞攝影新論》,運用定性研究、宏觀與個案分析結合、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等方法,深入分析我國新聞攝影的基本規律,聚焦時代變化,具有創新性。
研究新聞攝影定義有新見解。定義是對于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征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說明。如果定義不準確勢必影響實踐的誤差。目前,關于新聞攝影的定義普遍基于“照片附加簡要文字說明”的模式。例如,《中國新聞實用大辭典》中,定義新聞攝影為“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據此,新聞攝影的體裁通常劃分為單幅新聞照片與組合新聞照片。
對于上述極具權威性的定義及體裁劃分方式,本書觀點與之不同,其認為“新聞攝影是新聞照片展示與新聞文字表達互為補充,融為一體的新聞報道形式”。這一定義的確定方法主要是源于新聞攝影的實踐成果。迄今為止,媒體發表的新聞攝影作品均是新聞照片展示與新聞文字表達互為補充,融為一體的新聞報道形式,尚未發現缺少文字表達的新聞照片。與新聞照片互為補充的文字表達包括一句話新聞、簡訊、消息、通訊及評論等。其中除了一句話新聞和簡訊是對新聞要素的補充之外,其他體裁并不是“簡要文字說明”,而是一篇內容豐富,表達充分的文章。新聞照片與新聞文字表述如同鳥之兩翼,新聞事實則是鳥之身軀。鳥之兩翼共同承載“新聞事實”進行傳播。因上述原因,順其自然就形成了攝影消息、攝影通訊、攝影系列報道、攝影評論等多種體裁。新聞照片選用數量可以根據需要靈活掌握。這一新聞攝影體裁的劃分具有很強的創新價值,應用價值。本書中列舉的攝影評論案例發表于2019年5月1日《內蒙古日報》的“影像力”專版,該專版發表9張照片,1篇評論,題目是《中國夢勞動美》。新聞評論全文字數521字,占據總版面三分之一,與9幅新聞照片互為補充、相得益彰。根據五一勞動節的新聞由頭論述了“中國夢 勞動美”這一深刻的主題,進而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就事論理,就實論虛,有著鮮明針對性和指導性。
可見,新聞攝影并不只是“以圖片的直觀形象和簡要文字說明結合起來報道新聞、傳播信息的一種新聞報道形式”,而是如本書中所論述,“新聞照片展示與新聞文字表達互為補充,融為一體的新聞報道形式。”
研究新聞攝影美學有新視角。以往對于新聞攝影的美學思考通常只是把新聞照片歸納為時新性、紀實性、形象性等。“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本書借用晚唐詩人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理論,研究了新聞攝影作品具有的雄渾之美、洗練之美、自然之美、悲慨之美、縝密之美等。如作者論述“雄渾之美”的表述如下:“雄渾”之美的詩境特征:一是一種自然之美,而絕無人工痕跡,是最高的美的境界。二是一種傳神的美,而不是形似的美;三是“雄渾”之美具有空間性、立體感,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流動的動態的美。
例如,書中提到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2018年開訓動員》是由一張照片與所配的短消息組成。短消息寫道:“1月3日上午,中央軍委隆重舉行2018年開訓動員大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全軍發布訓令。這是動員大會主會場部隊受領訓令后展開訓練。”該照片運用高機位、長焦距抓拍,俯視取景以展示橫隊、縱隊與裝備的梯次列陣,高速快門和景深控制有效將近景強悍的士兵、中景整齊的隊伍和遠景滾滾的鐵流聚集在一起,展現了人民軍隊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震撼場景。該作品申報材料認為:“凝視這個畫面,仿佛從揚起的塵煙中傳來大地鏗鏘的回聲和官兵震天的喊聲,軍心振奮熱血沸騰的氣勢撲面而來,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該照片抓拍的大場景逼真生動,官兵們群情激昂,展現了人民軍隊永遠聽黨指揮的忠誠信念,展現了他們為戰而訓的敢拼作風。煙塵飛揚,官兵們如猛虎出山;鐵流滾滾,現代化裝備排山倒海奔流而來。遠照近景盡收眼底,體現了拍攝者較為深厚的專業水準。2018年1月4日《解放軍報》在頭版報眼處發布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軍事訓練的一段重要講話,在整體版面中還有習近平總書記檢閱部隊的照片及一篇消息。這篇消息同樣散發著雄渾之美的氣息。如其中一段:塞外北國千里冰封,陸軍某合成旅官兵頂風冒雪,展開實彈實裝訓練;南國軍港波飛浪卷,海軍陸戰隊展開登陸裝載訓練;冀中平原一望無垠,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展開空中對抗、對地突擊訓練;江南丘陵層林盡染,火箭軍某導彈旅展開測試轉載訓練;京郊大地寒氣襲人,武警北京總隊展開應急處突訓練……鐵甲滾滾,戰艦馳騁,銀鷹呼嘯,劍指蒼穹……全軍上下以飽滿的政治熱情、高昂的戰斗意志,在中華大地迅速掀起實戰化軍事訓練熱潮。上面這段排比句式的敘述,將畫面開闊,意境雄渾的軍訓風采展示的淋漓盡致,震撼心靈。
由此可見,本書中把新聞照片與文字報道結合起來綜合研究,將雄渾之美論述得透徹清晰,耐人回味,增強了內容的傳播力與公信力。
研究記者思想有新深度。現有新聞攝影作品研究著作中,關于新聞攝影記者的研究不夠深入,忽視了新聞攝影作品記者的“示范”作用。本書中,在研究新聞攝影記者方面進行了深度挖掘,濃墨重彩,情景交融,使得讀者既理解新聞照片的藝術特征,更理解攝影記者的精神風貌。如本書中在“形式多樣持久戰各具特色作用強——《懸崖上的村莊》及后續報道研究”中就對《新京報》記者陳杰進行了研究。如選用陳杰自述:2016年5月14日,我在對金沙江進行環境和人文調查,冒著極大的風險徒步從懸崖峭壁進入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所屬的“懸崖村”,即阿土勒爾村,并拍攝了這個靠17條幾乎垂直掛在懸崖上的藤梯與外界相連的懸崖村村民的生活,以及孩子們上下懸崖上的藤梯求學的過程。5月24日,報道發出后,引發巨大關注。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接著四川省委和涼山州委迅速行動,懸崖村在幾個月后發生巨大變化。2018年春節,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懸崖村所在的昭覺縣,了解扶貧相關情況。
上面選用了陳杰自述中的部分內容就是讓讀者更加了解陳杰成功背后的故事,了解黨中央對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對陳杰記者的關心,通過這些論述更加深化了主題,深切感染著讀者。
研究攝影隊伍建設有新路徑。以往研究缺乏對新聞攝影隊伍建設的研究,本書專門安排一節研究如何“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聞攝影隊伍”。書中寫道:在新媒體背景下新聞攝影記者的生存現狀遇到嚴峻挑戰,手機、數碼相機等電子設備的普及應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快速興起,幾乎全民皆拍攝、皆編輯、皆發稿,新聞攝影記者的專業身份受到嚴重沖擊,很多情況下,專業攝影記者的作品品質、數量、發稿速度等都落后于隨拍隨傳的普通民眾。因此,本書作者建議媒體應當積極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聞攝影隊伍,其構成有攝影記者、特約攝影記者、攝影通訊員、文字記者等。努力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聞攝影隊伍,非常符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打造一支多元化的新聞攝影隊伍”也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具體體現。例如,本書對《大眾日報》如何通過打造多元化的新聞攝影記者隊伍來提高媒體的核心競爭力進行了論述。書中提到,在版面和編輯的有意引導下,人盡其才、各擅其長,經常性地召開選題策劃會、業務研討會、專業指導會,同時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對于有著優秀電腦編輯能力和新媒體運用能力的記者,要把他們吸收進隊伍中來,不斷補充新的血液。利用“大攝影”的工作思路,跳出攝影部抓攝影、跳出“本報”擴充攝影隊伍。
研究高校人才培養有新策略。本書最后一節內容是“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新聞學本科人才的培養”。該節開篇指明,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作出重要講話,其中明確要求“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圍繞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作者論述了“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新聞人才的特點”;“新聞學專業‘三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原則”;“新聞學專業‘三型本科人才的培養策略”。例如,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培養的攝影人才應做到守正與創新的結合。利用專業人才得天獨厚的優勢,運用在構圖、技術、短視頻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打造精品做出有專業特色的攝影作品。在“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在“人人都是攝影師”的時代,注重培養具有獨當一面能力的攝影記者。文、圖、視頻等“一人多能”記者的培養是高校攝影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本書作者提到要聚焦就業層面,通過社會需要擬定人才培養方案。無論是權威媒體如新華社客戶端、央視客戶端、人民網客戶端等,還是自媒體新聞平臺,融媒體的新聞報道中,新聞產品視角更加多元、報道領域與互動渠道更加多樣、人文性和貼合性要求也在增加,讓新聞攝影記者可以有更廣闊的空間施展才能。本書中關于“三型”新聞攝影人才培養的討論是本書重要的創新點之一,其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創新性、實用性特征。
綜上,《新聞攝影新論》一書中體現的五個創新點展現了新時代下新聞攝影的基本要求與時代特征。特別是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通過對新聞攝影概念的全新論述、對攝影美學的全新視角審視以及攝影記者思想、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全新思考,提出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的可行性辦法。
作者單位 大連外國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編輯:李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