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
摘 要:鋼琴是一種古老的樂器,具有豐富的表現力和廣泛的應用范圍。鋼琴語言展現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編。曲目技法分析是通過對曲目的音樂元素進行分析,探究鋼琴語言的表現方式。通過曲目技法分析,可以深入了解鋼琴語言的表現方式,從而更好地展現音樂的情感和內涵。改編則是將原曲進行重新編排和演繹,以展現鋼琴語言的多樣性和創造力。改編的方式可以是對原曲進行簡單的變調、變速和變奏,也可以是將原曲與其他曲目進行融合,創作出全新的音樂作品。通過改編,可以將經典音樂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展現鋼琴語言的時代感和多樣性??傊撉僬Z言的展現方式有很多種,從曲目技法分析到改編,都可以展現出鋼琴語言的獨特魅力和多樣性。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展現鋼琴語言的精髓和藝術價值。
關鍵詞: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編;鋼琴語言
中圖分類號:J6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3-00-03
鋼琴曲目的演奏是建立在對曲目技術分析的基礎上的,在演奏之前,需要對曲目的技法進行細致的剖析。通過分析,了解樂曲的技術難點,以及解決這些難點的具體方法。同時,還要考慮改編的可能性。如果將原作品中的部分技術內容加以改變,那么新的作品將會呈現出怎樣的風格呢?這便要從改編的角度去探究了。
一、鋼琴語言的概述
鋼琴語言是指演奏者在音樂表現中通過觸鍵、音色、力度和節奏的變化所表達的音樂形象,它包括樂曲的曲式結構、調性色彩以及情感內涵等,是音樂表現的載體,也是欣賞者感受音樂的依據。鋼琴語言的構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曲式結構,即樂曲的結構形式與組合方式,這是由樂譜的形式決定的。2.調性色彩,指音調的屬性,即調式(主調和下屬)及各調的色彩。3.力度,指不同力度的對比,如強力和弱力。4.節奏,指不同的拍子,或同一拍子的不同時值。鋼琴語言可分為以下幾類:1.旋律:主要表現為流暢優美的線條。2.和聲:主要是和弦進行,包括三度疊置的和聲進行,四度和弦的平行進行,五度和弦的不協和,七度以上的非自然音程,以及大小二度、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大七和弦、屬七、小九、屬十三、減三、增六、掛留、離宮、倚音、裝飾音、半終止、全休止等。3.織體:主要表現為各種不同的句讀,如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疑問句、答語、重復、變奏、模進、復調、轉位、省略、延長、斷連、跳越、反復、漸快、漸慢、回旋、起伏、對比等。
二、鋼琴語言在音樂表現中的具體運用
旋律。旋律的主要特點就是優美,而優美往往是流暢、連貫、富有變化地彈奏出來的。而旋律線的概念,是指樂曲中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線條。它是樂音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構成有組織的整體,形成一條連貫、流動的線狀結構。它由主旋律與副旋律組成。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也是決定一首樂曲風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們必須先掌握各種不同類型和風格的節奏,并加以分析,才能對作品進行正確的理解和評價。
力度:是音樂表現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力度變化可以表達不同的感情色彩。
表情記號:指一些用來表示情緒或情感特點的記號,如重音、弱音、連奏、斷奏、跳音等。
優美的旋律可以表現出豐富的感情,如喜悅、歡快、悲傷、憂郁、激動、緊張、沉思、平靜、安詳、悠揚、婉轉、輕靈、飄逸、舒展、奔放、熱情、豪邁、粗獷、激昂、低沉、哀怨、纏綿、悲涼、凄美、蒼茫等。在演奏的過程中,要善于用耳朵去捕捉這些細微的情感變化,并把這些情感加以處理,使之更加豐富、深刻、動人。
三、現階段國內鋼琴語言的發展狀況
在中國的鋼琴教育中,我們常常強調要學習音樂,但是,對于什么是音樂,卻很少有人能說得清楚。其實,音樂就是聲音,而聲音是物質存在的形式之一。所以,只要是有聲物,就有音樂的產生。因此,中國鋼琴教育應該從語言文化角度來理解,而不是僅僅把鋼琴當作一種樂器[1]。
比如,當我們聽到《梁祝》時,就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男女主人公之間的凄美愛情,以及他們之間生死相許的動人情節。這就是因為,《梁?!匪N含的音樂內涵,與人們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因此,想要讓聽眾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就需要用恰當的音樂語匯來表達。而作為一門聽覺的藝術,音色的變化、力度強弱的變化,都是重要的體現方式。所以,要想充分地表現作品,就要從這些方面入手。接下來,我們就具體分析一下,如何在改編過程中,運用不同的音色,使原本平淡無奇的作品煥發出新的光彩。鋼琴語言是音樂表現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在演奏過程中,如何表達好鋼琴的語言,對于曲目的完成和情感的傳達有著重要的意義。那么,國內鋼琴曲是如何表達鋼琴語言的呢?
(一)旋律的起伏變化
旋律的起伏是指樂句之間音的高低、長短的變化。這種變化,使整個樂段或樂章富有層次感,從而產生豐富的色彩效果。例如《梁?!返谝欢?,以G調為例,前兩個樂句音區由高到低,情緒由弱至強;后一個樂句,又從弱至強,形成對比,使音樂具有明顯的層次[2]。
(二)節奏的強弱變化
節奏的快慢,指單位時間內音符時值的多少。由于不同節拍所形成的音響效果不同,所以,不同的節奏,往往能表現出不同的情緒。如《黃河大合唱》,每一段都采用不同的速度進行,造成強烈的藝術感染。
(三)力度的對比
力度是聲音強弱的物理量度,它直接影響到音樂的表情。在音樂表現中,通過力度的大小,可以體現作品的不同風格。如《春江花月夜》,全曲始終保持輕快而平穩的速度,但隨著音高的升高,力度逐漸加大,最后達到高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和聲的色彩
和聲的作用,在于為旋律提供背景。同時,和聲自身也有一定的傾向性,并具有鮮明的色彩。例如,《二泉映月》第二主題,以級進式和弦構成,給人以悲憤的情緒。
(五)織體結構的變化
織體的結構,是指組成織體的各部分,即聲部的排列組合方式。它是決定一首樂曲風格特點的重要因素。例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第三段,先奏出主部,然后依次出現副部,再接著,又出現了再現部。這樣安排,就形成了復調性的結構。
四、基于曲目技法分析和改編的視角探討鋼琴語言的展現
李斯特創作的《b小調奏鳴曲》,它被改編為《降A大調第二奏鳴曲》和《降E大調第三奏鳴曲》。第一首,它的標題叫作“b小調奏鳴曲”。顧名思義,這是一首以B調為主的,帶有一定復三部曲式的奏鳴曲。第二首,它是“D大調奏鳴曲”,也就是大家俗稱的D調。這兩首曲子,都是屬于典型的巴洛克時期的作品。在這兩首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第一首還是第二首歌,它們都有大量的裝飾性樂句,而且,這些樂句大多是以三連音的形式出現的。對于這種三連音,我們通常把它叫作三度跳,或者三連音。而在音樂史上,關于三連音的起源,有著非常多的說法。其中一種說法認為,在三連音這個術語出現之前,人們就經常使用一些簡單的,具有重復性質的,并且能夠形成旋律線的音符來組成和弦。后來,隨著音樂的不斷發展,人們發現,用三個或以上的相同音符組成的和弦,可以產生更加豐富的音響色彩。因此,當人們在彈奏時,便逐漸開始采用這種形式。由此可見,在巴洛克時期,人們對和聲的使用已經比較嫻熟[3]。
鋼琴語言是指演奏者在音樂表現中的情感、思維、想象和創造,以及通過技術手段對音樂形象進行表達的一種方式。對于一些經典的作品,我們首先要明確其創作背景,理解作品的內涵。比如,莫扎特的《G大調第14號奏鳴曲》,這首樂曲以“歡樂頌”為題,“歡樂頌”(Happy Melodie)是貝多芬晚期創作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該作品于1824年3月7日在維也納首演,同年12月5日,在巴黎舉行第二場演出。全曲共4個樂章。第一樂章熱情奔放,充滿活力;第二樂章優美抒情,如歌似訴;第三樂章雄壯有力,氣勢磅礴;第四樂章歡騰活躍,輝煌燦爛。
再如肖邦的《降A大調和b小調練習曲》共有6首,分別是降A大調(Op.15)、降b小調(Op.16)、C大調(Op.17)、e小調(Op.18)及D大調(Op.19)。其中,前四首練習曲都是單旋律,第五、第六兩首練習曲則是以復調形式出現[4]。
而《車爾尼849-32條基本練習》的第一條,是各種不同力度與速度下的斷音,第二條是各種不同速度與重量的連音,第三條則是各種不同力度的跳音。這些看似簡單的音符,卻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練習才能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李斯特的《鬼火》中有許多快速的八分音符,而李斯特本人也說過:“快速八分音符是最難掌握的?!币虼耍诟木幥皯龊梅治觯匾暭毠澙斫?。一般來說,改編要有目的。改編的目的在于豐富作品的表現力,使原作的情感得以充分的發揮。同時,還要注意保留原作的主要特點,不能改變或削弱。例如,巴哈的《G弦之歌》被改編成管弦樂曲后,雖然保留了原來的風格,但增加了管樂器的效果,從而大大提高了音樂的色彩。同樣需注意改編的思路要清晰。要基于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音樂語言。同時,我們來了解一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作曲家所創作的音樂,他們所使用的樂器、使用的技巧以及他們的創作風格,又會有哪些差異呢?例如,《G大調前奏曲與賦格》是由海頓創作的。海頓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具有傳奇色彩的德國古典主義時期的作曲家。在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中,他一共完成了六部交響詩,而這部交響曲,就是他的第一部[5]。
五、分析和改編曲目對展現鋼琴語言需注意的問題
鋼琴語言是音樂中最重要的部分,它是指樂譜所呈現的音樂內容。在演奏過程中,我們通過不同的技巧和觸鍵方式去表現這些內容。比如,節奏、速度、力度;音色(包括音高、音量、共鳴、音色、色彩等);旋律(即曲式);和聲;織體;調性等,以上所有這些都是由不同樂器、不同風格,甚至不同時代的作品共同組成的。在鋼琴演奏中,如何展現鋼琴語言是每個學習者的重要課題。在分析、改編曲目時,一是要注重曲式結構。在分析一首樂曲或一部作品時,應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曲式結構。例如,對于奏鳴曲式的作品,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形式,即由幾段小快板(或急板)與慢速的經過句組成;其次,要弄清各段的速度變化,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最后,還要注意全曲的發展方向。二是要重視音樂風格。不同時期的作品有不同的風格。因此,我們在分析作品時要充分考慮當時的時代背景,以確定其創作意圖。同時,還要結合具體的作品,認真研究其音樂風格。例如,莫扎特的《D大調第25鋼琴協奏曲》是一首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的鋼琴作品。而李斯特的《降A大調第一狂想曲》則是浪漫主義的典型代表作。三是要抓住音樂主題。每首樂曲都有明確的主題,這是貫穿于整部作品中的靈魂。我們只有抓住這一中心,才能深刻理解音樂的內涵。因此,我們要對主題有充分的認識。例如,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英雄》的第一樂章,是一個氣勢宏大的英雄主題。它體現了作曲家對光明與正義的不懈追求。又如,肖邦的第四號敘事詩《前奏曲》,其中的第二首,也是一首非常精彩的英雄交響詩,其中也包含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英雄人物——普羅米修斯。四是要把握節奏規律。節奏是構成旋律的基礎,也是體現音樂形象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分析樂曲時,一定要掌握各種常用的節奏型,并加以熟練地運用,從而更好地表達出樂曲的內容。另外,我們還應注意一些常見的特殊節奏型,如切分音等。以上幾點,只是分析和改編作品中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要想真正做到,還需不斷地實踐,不斷積累經驗,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6]。
所以,分析一首樂曲的內涵,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鋼琴不是一種單純的樂器,而是具有豐富情感表達的一種藝術形式。因此,我們在分析作品的時候,不能僅僅局限于對曲目的理解,還要結合自身對作品的感受。例如,當我們彈奏《肖邦前奏曲》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肖邦內心的孤獨與寂寞;當彈奏《拉威爾第二號奏鳴曲》時,我們能夠感受到拉威爾內心的狂野;當彈奏《貝多芬第三交響曲》時,我們能體會到貝多芬內心深處的憤怒;當彈奏《莫扎特第40號奏鳴曲》時,我們會感覺到莫扎特的悲傷;當演奏李斯特的練習曲時,我們能體會到他內心對于愛情的渴望。其次,我們要明白,任何一首樂曲都有其獨特的風格。而風格的形成,往往是由作曲家的創作思路決定的,所以,我們在分析曲目的時候,一定要了解作曲家創作這首作品時的背景,以及他想要表達的情感。例如,當你聽到舒曼的小夜曲,你一定會想到浪漫、優雅、甜蜜、溫馨;聽到勃拉姆斯的小步舞曲,你一定會被他的熱情、奔放、激情、活力、自由所吸引。最后,我們要知道,每一首曲子都是獨立的,有著自己的個性。所以,我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要將所有的曲子都混為一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去理解每一段音樂的內涵。
六、結束語
在鋼琴曲目中,對于鋼琴語言的展現主要通過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景創設展現出來,在作品改編的基礎之上,鋼琴音樂的演奏探索是鋼琴音樂民族化和多樣化的重要探索之路!
參考文獻:
[1]趙夏.浪漫主義鋼琴音樂語言與德國古典哲學藝術內核的雙重呈現[J].四川戲劇,2021(09):122-124.
[2]劉毅力,李莎.論鋼琴教學的語言技巧[J].黃河之聲,2008(11):68-69.
[3]陳一,矩衛昕.基于曲目分析和改編的角度探究《梁?!分械匿撉僬Z言展現[J].黃河之聲,2015(24):71.
[4]胡迪.音樂會曲目分析及演奏技巧解析[D].中央民族大學,2013.
[5]彭韻.解讀個性化的和聲語言——勃拉姆斯《升f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和聲分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1(03):86-88.
[6]李婷.二十世紀中國鋼琴音樂改編現象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