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文

摘 要:《茉莉花》是江蘇、河北地區民歌的代表作,其創作源于民間,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風格。本文以河北地區和江蘇地區的兩個版本《茉莉花》為例,從演變過程、曲式分析、演唱風格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在江蘇版本中,歌詞用普通話演唱,旋律為單旋律;在河北版本中,這首歌使用河北本土語言而唱,旋律為單旋律。歌詞方面兩個版本都是以單音節為主。在旋律方面,兩個版本都是以單音節為主;在演唱方法方面,河北版本更加細膩一些;江蘇版本則更加大氣一些。
關鍵詞:演唱風格;演變過程;茉莉花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23-00-03
中國民歌《茉莉花》是流傳于江蘇、河北等地的一首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傳統民歌。曲調優美,清新流暢,旋律簡單易記,曲調結構采用了樂句構成的復調式結構,音域寬廣。整首歌以三度音程為主,音樂形象清新、樸素、典雅、柔美。歌唱中融入了江蘇特色的地方語言,并且歌詞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茉莉花》在江蘇、河北地區的流變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這是有著獨特民族特色的歌曲《茉莉花》,是一支藝術性很高的民間歌曲[1]。關于《茉莉花》的由來眾說紛紜,但都可以上溯至乾隆時期。在《綴白球》一書的《花鼓》一冊中,記錄了《茉莉花》的唱法。江蘇民歌《茉莉花》就是出自《鮮花調》,《鮮花調》又名《雙疊翠》,是六合牛山民歌中的一首,收錄在《小慧集》中。
在當時,也曾有不少藝術家演唱《鮮花調》,如鄭有榮和郝余瑾等。后來,李忠賢將《鮮花調》改編,并命名為《茉莉花》,由南京軍區女子歌舞隊赴京演唱,受到熱烈歡迎。至此,《茉莉花》開始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直到現在都是一部經典之作(如譜例1所示)。
由于《鮮花調》中第三、第四小節重復了第一、第二小節,且兩個小節之間旋律基本相同,故又被稱作《雙疊翠》,本文選用其《鮮花調》這一名稱。
在對兩首音樂作品進行考察和研究后,筆者認為,這兩部著作之間存在著許多相同之處。首先,兩部曲目均為五聲部的曲目,開頭四個小節都由“do”“mi”“sol”“la”組成,并以“sol”結束。兩首歌曲在第五至第八小節中的節奏型也很相似,都以“do”開始,“sol”結束,且在第九小節中,開頭與結尾均以“mi”與“sol”表達,所以,這兩首歌的韻律類型有許多同聲,證實了江蘇民歌《茉莉花》來源于《鮮花調》。江蘇《茉莉花》的音符更加濃重,更加連貫,體現出了江南文化的細膩與婉約。
(一)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演變過程
蘇州版《鮮花調》是一首五聲部C宮調,以蘇州吳語唱腔為主。除了開頭的“好一朵茉莉花”之外,接下來的幾句話,卻將武松與老虎搏斗的歷史傳奇給搬了出來。所以后半部與六合的《茉莉花》在思想內涵上有很大的不同。曲調和蘇中音樂的特點相對比,顯示出蘇南音樂更為明顯的含蓄嫵媚特點。曲調的雕刻更加精細,同樣是一首曲子,但是在曲調上卻有了更多的修飾音,如波音、倚音,以及三十二分音[2]??梢?,《鮮花調》的一、二段基本上是以六合《茉莉花》開頭的主調為主,而從第三段起,則采用了與之相異的音樂材料,這也與“先改,后不改”的現實相吻合。而“魚咬尾曲”的創作方法也被運用到整個作品中,從而使作品充滿了江南特有的韻味。
(二)《茉莉花》在河北民謠中的演變
河北曲調《茉莉花》是在江蘇曲調《茉莉花》的基礎上,與北方曲調相融合而成的?!盾岳蚧ā吩谀掀さ貐^傳播初期,其演出形式與“南皮落子”有著密切的聯系。南皮落子在晚清民國時期達到鼎盛,起初,它是窮人以求生活所需的一種藝術。后來,在藝人們的努力下,才形成了一種既有舞蹈,又有歌曲、雜技、武術的節目,最終形成了一種有一定表現方式的藝術。落子分為“文落子”和“武落子”?!拔穆渥印蓖ǔ1环Q為“小風流”,其演奏中使用了“鞭”“扇”“板”等不同的技巧,有的僅使用了單一的“扇”?!拔渎渥印庇伞拔穆渥印卑l展而來,又名“大風秧歌”,“武落子”以“鞭”和“板”代替“扇”。表演方式有“文落子”“武落子”和“文武結合”三個類型。
南皮的《茉莉花》一開始是跟著落子進行表演,由于整個節目都是落子的演出人員負責,所以歌者的地位并不高,和現代的歌舞不同,這首歌和落子是兩個人演出,以落子為主角。落子發展很快,《茉莉花》也是那時必須要演唱的一首歌。如此以往,這支曲子一代又一代地被傳承下去。之后,由周樹堂老師演唱的《茉莉花》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從而把它從南皮推向了大江南北。隨著時間的推移,《茉莉花》作為一支單人演唱的曲目而出現在臺前。今天,這支傳統的民間歌曲,仍然在南皮街頭流傳,并不像過去那樣,只是用嗓子唱出來。這一經典歌曲也出現在了2012年南皮春晚上[3]。
二、《茉莉花》在江蘇和河北南皮地區的比較
(一)江蘇民歌《茉莉花》的曲式分析
曲式構造:A(2+2)+B(2+2)+C(6+7)。
曲式分析:這是一首由三個句子組成的單段歌曲。第一個句子(1-4)的結尾是在一個屬音上,而且這個屬音的時間是兩拍,說明了這個屬音的重要意義。第二句(4-8)從一個屬聲起,以一個子聲結尾,有一種沉穩之感。第三句(9-10)這是一個連貫的句子,無論是詞曲還是曲調,都是連貫的。樂曲整體節拍緊湊,以十六個小調為主,表現了江南方言婉約、細膩、柔和的語言特點。在曲調上表現出強烈的進攻性,大部分是第二度和第三度范圍。
(二)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曲式分析
曲式構造:A(4+4)+B8+C8+D6。
曲式分析:此作品為一種不方整的單段歌曲。首句(1-8)的末尾在小調上。第二句(9-16)末尾的音調又轉到了宮上。第三句(17-24)以一個新的主題開始,最后以一個角音結尾。第四個句子(25-末尾)以小調結尾。整個樂曲的節拍比較散亂,這也是北方人講話和歌唱的特征。主調以上升為主,不過曲調的幅度較大,運用了大量的六七度大跳音、下滑音、波音。顏色音程在樂曲中得以顯示,如#5、#1,此處是過渡音。在每個句子的末尾都有一個長音,前三個句子的長音是兩個小節;結尾的長音是六個小節。
(三)河北南皮《茉莉花》與江蘇《茉莉花》的具體對比
河北南皮曲調與江蘇曲調《茉莉花》相比,曲調相近,且具有一定的特征。但由于與旋律的融合,使其帶有一種說唱風格。在節奏方面,兩首曲子均較為平緩、輕松,但河北《茉莉花》多了一些躍動感。
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大同小異,抒發的感情也相同,都是寫少女喜愛茉莉花。河北南皮的《茉莉花》與江蘇的《茉莉花》相比,有較大的變化,添加了較多的配合聲。江蘇曲子《茉莉花》是非常經典的五聲徵調式,河北南皮曲子《茉莉花》在主題曲中加入了升音“#5”和升音“#1”兩個音符。兩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對拖腔的使用,江蘇曲子《茉莉花》沒有使用拖腔,河北南皮曲子《茉莉花》則是在每個曲子的末尾都使用了拖腔。雖然因為地域和方言的不同,導致了這種改變,但并沒有偏離原本的節奏。南皮的《茉莉花》以江蘇的《茉莉花》為藍本,由一節拓展為兩節,最后將整首曲子擴展成了起、承、轉、合共三十個小節。從這一點來看,南皮《茉莉花》在借鑒江蘇《茉莉花》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改動,增加了大量的暫時性變調、跳調。由此可以確定,南皮曲譜《茉莉花》是江蘇曲譜《茉莉花》的一種變種。
這兩部作品對《茉莉花》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掌握兩首《茉莉花》的歌唱風格
(一)江蘇民歌《茉莉花》唱腔的掌握
1.以對作品的理解為基礎,掌握江蘇《茉莉花》中的咬字特征
要把《茉莉花》唱好,首先要對歌曲的背景有深刻認識,其次要對歌曲的發展歷程、曲式結構、演奏韻味等方面進行全面認識,從而領悟歌曲的精神內涵。江蘇《茉莉花》是我國江南一支非常有名的民歌,流行于20世紀50年代。從音樂本身來看,其意蘊單純優美,表達了一個年輕女孩對茉莉的喜愛之情。其中運用了大量的比興手法,如“滿園花開香也香不過它”中的一個“香”,“滿園花開比也比不過它”中的一個“比”,從表面上看,這是女子對茉莉花的一種喜愛,而從本質上看,則是男子和女子一種純真和含蓄的愛慕。在唱歌之前,要把歌詞念上好幾遍,才能把其中的意境表現出來。
2.掌握好發聲技巧
在演唱江蘇民歌《茉莉花》時,要有一副好嗓子,嗓音與歌曲的表現方式有很大的關聯,是一種重要的表現方式。發聲時,嘴角肌肉略微上提,舌頭放松,嘴輕輕吸氣,口鼻放松。在演唱“好一朵”時,要小心張開咽喉,保持咽喉的穩固,把上顎提起來,讓鼻子和咽喉都張開,發揮鼻子和咽喉的諧振作用。在演唱時,力求表現出婉約、細膩、優美的音樂情調,給人以輕盈靈動之感。在唱歌時,要注意每一句的節奏,要保持深呼吸,同時要將丹田撐起,比如在唱最后一句“不發芽”的時候,想要將這首歌唱到一個很高的音調,就必須維持這一口氣,讓這口氣在歌曲中起到關鍵作用。這可以讓一首歌的情感更好地表現出來[4]。
表達一首完整音樂時的聲音應當有一種強弱的反差,聲音具有多樣性,表達方式也要具有靈活性,這就賦予了演唱生命。比如,《茉莉花》有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情感,所以唱歌的嗓音不能只是單純的強或弱,而是要有強弱之分,不然整首歌就像是一碗水,太過寡淡。這首歌的前四句都是同樣的歌詞,只是旋律有些區別,高音也不同。所以,在這兩句中,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對比,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產生一種聲音的改變,從而讓作品的表達變得更加完善。
(二)河北民歌《茉莉花》唱腔的掌握
1.以對作品的理解為基礎,掌握河北南皮《茉莉花》中的咬字特征
河北民歌《茉莉花》的創作與其演變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今天的《茉莉花》則是后人對其不斷傳承、發展、創新的產物。此曲由四段組成,第一段描寫了少女對花朵的贊賞與贊頌;后三段描述了張生與崔鶯鶯之間的感情,在第二段中,張生翻墻與鶯鶯相會,但鶯鶯“把門插”,這一節顯示鶯鶯在愛情和害怕愛情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在歌曲的創作過程中,有大量的襯詞襯腔,起到增強聲調、突出地方特色的作用。在每個曲子中夾雜著一些諸如“哎”“吔”“怎么”“那個”“哎咳”和“哎哎咳”之類的字眼。有的置于歌曲的中間起到了一個過渡的作用,有的則是起到了一個輔助的作用,這些都與北地人的講話和唱歌習慣密不可分,也更符合北地人簡單、單純的日常生活。
2.掌握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潤腔技術
河北民間歌曲《茉莉花》中,表現出豐富的潤腔技術。其唱腔不同于江蘇民歌《茉莉花》的唱腔。在理解作品的同時,歌詞的意境也是有區別的。在發聲方面,通常需要達到流暢,無停頓地向前流淌,從而形成一個順暢穩定的行腔。在一首歌中,如“花”“開”等下滑音,都屬于裝飾音潤腔法,這些下滑音對于歌手的唱腔有很大的幫助,所以,在歌唱下滑音的時候,一定要有充足的呼吸,同時要有較強的共振,不能讓頭部和鼻子的共振貼在喉嚨上,要保證聲音的圓滑、優美、清晰、流暢,不要太過突出。
在唱歌的時候,要注重音樂的連續性,比如,最后的六小節,它是一種連音圓腔,需要將呼吸放低,讓自己的頭腔產生共振,這樣的音樂就會變得更加圓潤通暢,色彩也更加明亮。還要注重對發音的控制,民謠的美一般都是通過咬文嚼字來體現的,它要清晰、悅耳,而且不能對聲音的一致性造成任何影響。在這支歌曲中,添加了很多的“陪襯”,這些陪襯都是輔助性的,這些陪襯要唱得輕巧,有的起到輔助的效果[5]。比如在17節的“哎咳”、19節的“哎哎咳”等字的唱腔,都是斷音潤腔法中的彈跳音斷腔,通過呼吸肌與空氣的劇烈碰撞,讓空氣穿過阻塞的聲門,到達頭部共振處,從而發出強大的聲音。這樣產生的間隔,比起以前的循環演唱,要更加有力,質量也要好得多。在唱腔上,還體現了一致性,以及唱腔中的押韻。簡單來說,就是要把握好演唱時咬字和唱腔之間的關系,咬字要輕柔,注重字頭,同時要確保氣息上下順暢,這樣才能讓咬字和行腔和諧。
四、結束語
我國人口眾多,民歌歷史也很悠久,但是不同地區的地理環境不同,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語言特色也不同。因此,中國民歌也呈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征,“差異性”是民歌在流傳時必須具備的條件。當今世界日益多樣化,我們既要保持本真的民族性,又要進行繼承和創造。在承認其差異性的基礎上,維持民間歌曲的平衡發展,使中國民族“根文化”在異域空間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施詠.江蘇民歌在當代流行歌曲創作中的運用研究——以《茉莉花》、《孟姜女》為例[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4,33(03):127-133.
[2]謝文麗.江蘇民歌《茉莉花》美學價值分析[J].民族音樂,2021(01):22-24.
[3]毛鑫玥.高職學生的聲樂教學研究——以民歌《茉莉花》為例[J].藝術評鑒,2022(20):129-132.
[4]許淑娟,高治華.電視文藝晚會開場秀導播藝術研究——以江蘇衛視2021年跨年演唱會為例[J].西部廣播電視,2021,42(20):120-122.
[5]趙嬌.多版本民歌《茉莉花》的藝術特色分析[J].黃河之聲,2022(12):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