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潔
(作者單位:太原廣播電視臺)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時也帶動了眾多產業和行業的變革與創新。在媒體行業,以新的技術體系為支撐的新媒體出現并迅速發展,從而引發媒介傳播環境的變化。新媒體語境下,依賴于媒體而存在的播音主持行業也受到了新的沖擊和挑戰。如何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深層次的理念和發展方面與新媒體進行融合,以及如何結合行業需求不斷探索和開拓自身發展的新路徑,是當前播音主持行業迫切需要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新媒體,英譯“New Media”,最早出現于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的一份商品計劃書中。之后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E.Roslow)在向尼克松總統提交的一份報告書中又多處使用了“New Media”一詞,由此引發了其在全球范圍內的流行和擴展[1]。
對于新媒體一詞的定義,國內外學界至今并無統一的定論。在我國學界,關于新媒體有多種論述,上海戲劇學院陳永東副教授認為,“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及各種應用形式,目前主要有互聯網媒體、掌上媒體、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戶外媒體及新媒體藝術等”。上海交通大學蔣宏和徐劍兩位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前提下出現的,是“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新型媒體。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例如對于報紙來說廣播是新媒體,對于廣播來說電視是新媒體,對于電視來說網絡又是新媒體;“新媒體是一個時間的概念”,即指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總有某一種媒體形態占據著主導地位,相對于舊的媒體形態來說,新出現的媒體形態即被稱為新媒體;“新媒體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新媒體一直并永遠處于發展的過程中。另外,中國傳媒大學黃升民教授提出,“構成新媒體的基本要素是基于網絡和數字技術所構筑的三個無限,即需求無限、傳輸無限和生產無限”[1]。
本文對于新媒體的內涵主要采取的觀點:新媒體是不同于傳統媒體,基于網絡數字技術以傳輸多元復合信息,具有高度互動性的新型傳播形式與傳播手段的新興媒體的總稱。
媒介是大眾的語言符號傳播方式,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和信息載體的不斷更替決定著每一個時代的媒介傳播都有其獨特的“語境”,因此通常用“傳播語境”一詞來描述一定時期內相對穩定的社會傳播體系。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智能移動終端的廣泛普及,新媒體對傳播行業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愈加深入,并通過對傳播生態和社會面貌的改變來完成自身功能角色的轉變,即“由單純地帶來一種新型信息傳播方式,上升至普遍化、內在化地改造社會結構”,從而形成一種全新的媒介傳播語境,即“新媒體語境”[2]。
在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報紙等媒介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但隨著新媒體的出現,人們可以借助網絡平臺或手機移動客戶端隨時隨地獲取各類信息,收聽收看各種節目,傳統播音主持人的話語權發生了轉移,其角色身份、工作形式和要求也呈現出新的面貌與特征。
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的播音主持只是一個相對固定的職位,相關從業人員要經過專業培訓和學習鍛煉后才能上崗,專業性較強。同時,其身份的劃分往往是根據所學專業及節目類型來進行,具有行業規律和依據,如新聞類節目播音主持人、綜藝類節目播音主持人等,且不同節目類型的播音主持人通常只在相對固定的領域內開展工作。然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改變了傳統播音主持人工作的媒介環境,由此也改變了其角色定位,打破了播音主持人單一的播報信息角色,使其角色身份向復雜化發展。例如,新媒體時代的很多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節目中不僅承擔主持人角色,也可以參與節目的策劃和采編制作,兼具廣播員、主持人、編輯、記者、制片人、策劃者等職能。浙江衛視《奔跑吧》節目,出現了“去主持人化”現象,主持人的角色呈現出淡化或弱化的趨勢。整體而言,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的角色身份呈現出更為復雜化的發展態勢[3]。
媒介的特征決定著傳播的特點,隨著以虛擬現實、移動直播等新媒體技術的大范圍運用,播音主持形式也更加豐富和多樣化。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人應快速接受并融入以交互融合、即時互動、實時傳播等為特點的新媒體環境。了解受眾的收視需求,研究受眾的喜好,嘗試、探索、創新出更輕松、更“接地氣”、更能貼近受眾的播音主持形式,以贏得受眾的喜愛。與此同時,隨著5G時代的來臨,媒介傳播樣態正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移動短視頻、網絡直播等跨界融合成為傳播新常態,也為播音主持形式的創新提供了廣闊的實踐空間。例如,浙江衛視曾推出一檔國慶特別報道節目,由浙江衛視新聞中心的6名新聞節目主持人分別以自己的視角,運用自拍和模擬網絡直播的形式,帶著觀眾游覽杭州最具特色的風景名勝。新穎的主持形式和報道方式一經播出便迅速吸引了廣大受眾的關注,產生了良好的傳播效果。
在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的推動下,媒介生態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數字化的傳播方式促進了新媒體的發展繁榮。國內眾多新媒體平臺憑借技術優勢和資源優勢,吸引媒體人和行業專家加入平臺的建設和打造,如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進而為用戶提供便捷、全方位、立體化的視聽服務。多元化的傳播平臺是新媒體擁有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保障,同時也為播音主持從業人員提供了更加豐富和多樣化的發展空間。
新媒體時代,媒介傳播更加多元化,無論是在信息接收、信息傳播、還是信息發布以及與受眾的互動上,新媒體所具有的強大優勢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受眾獲取信息的成本減小、門檻降低,甚至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或自媒體“主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行業及其從業者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尋求轉型不僅是播音主持行業的要求,更是播音主持從業者自身發展的必然之路。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進步和社會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更新可謂突飛猛進,以微博、微信、快手、抖音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平臺日益壯大。新媒體帶來的傳播格局的改變,也必然波及傳統播音主持行業,一方面使傳統播音主持行業受到新媒體技術的沖擊,另一方面也促進了播音主持行業的整體進步和發展。為快速適應新媒體帶來的媒介生態環境的變化,傳統媒體要轉變觀念,尋求手段以應對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并穩固原有的主體地位,而播音主持作為傳統媒體組成部分之一,也要順應新媒體發展趨勢,積極培養一批更能適應新媒體環境的播音主持從業隊伍[4]。此外,新媒體的發展為“網紅主播”“跨界主持人”等提供了發展機遇,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了播音主持行業整體環境的變化。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進步、播音主持行業的變革轉型、受眾的多元化需求等,都促使傳統播音主持從業者進行轉型創新,但歸根結底還是播音主持從業者自身轉型和發展的需要。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工作呈現出新的面貌和特征:播音主持人所面對的傳統媒體時代的聽眾和觀眾已轉變為新媒體時代的“受眾”或“粉絲”,無論是在數量或是傳播的時效性、內容的多樣性還是受眾的互動性等方面,都出現了空前的加強[5]。挑戰即是機遇,面對行業變化和受眾需求的變化,播音主持從業者要有求變、求新的眼光和魄力,不斷拓展自身的專業能力,提升專業水平和素養。根據受眾的分化和節目的定位來確立自己的播音主持風格,塑造鮮明的個人特色,打造更高的知名度,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為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贏得更廣闊的空間。
新媒體語境下,雖然傳統播音主持人的嚴謹性和專業性依然是其極大的競爭優勢,但無法否認的是,新的技術催生了新的傳播媒介、傳播方式和傳播手段,呈現出更為復雜和多樣化的傳播樣態,單純地依靠專業性已無法輕松提升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播音主持從業人員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傳統觀念,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行業的變化,明確自身職業轉型和發展的方向,找準角色定位。要正確認識媒介環境變化的現實,深入地分析和把握新媒體傳播多樣性特征,以用心服務社會、服務受眾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制作和傳播更多優質優秀的文化產品。與此同時,還要保持高度的思想性,不忘自身作為媒體人的使命,保持基本的職業素養和職業特色,努力成為新媒體時代優秀的播音主持人。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人才。傳統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的播出內容和形式都比較單一,且從業人員各司其職,播音主持人只要完成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即可。但是以大數據和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對播音主持人的基本業務素養和新媒體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新媒體語境下,播音主持從業人員要具有聚合的思維、創新的意識、開放的視野,要善于借助網絡優勢,發揮不同傳播載體的不同組合效應,將節目進行多渠道的延伸,從而大力提升節目的宣傳廣度,擴大節目的傳播范圍。同時,播音員、主持人還要培養自己的互聯網思維,加強對新媒體技術技能的學習,如編輯處理圖片、文字、視頻的能力,視頻直播、短視頻的創作和應用能力等,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工作模式[6]。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媒體也在不斷地更新迭代。作為播音主持從業人員,理應走在時代的前列,與時代發展同頻共振。因此,播音主持人要在掌握前沿知識上下功夫,學習新媒體語境下的新語匯、新技術、新理念,具備對前沿信息快速捕捉、收集和處理的能力,以及面對突發事件的隨機應變能力。此外,新媒體語境促進了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和變革,也對播音主持從業人員在專業技能方面的素養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播音主持從業人員要結合行業特點,不斷在工作中學習,在工作中總結,切實提升自己的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例如,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廣播電視新聞的發展,直播成為常態化的傳播方式和手段,播音主持從業人員就要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提升自己的現場解說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與受眾的互動能力等;并且要在視角全面、邏輯清晰、語言簡潔、評價客觀的基礎上,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進而體現播音主持工作的專業性和嚴謹性。
新媒體時代,受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選擇不同的平臺來獲取信息、觀看節目。不同的受眾有不同的個性化心理需求與信息接收習慣,即所謂的個性化差異[7]。播音主持從業者要想獲得更多受眾的支持與認可,就要結合節目特點,打造屬于自己的風格特色,從而吸引受眾對節目的持續關注,保證節目收視率的穩定。同時,播音主持人還可借助新媒體在技術、渠道、載體和平臺等方面的交互性,進行跨界融合的積極嘗試,敢于展示自己的形象,勇于展現自己的才華,以獨特的風格維持受眾黏性。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為播音主持從業人員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和挑戰,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新媒體語境下,面對激烈的媒體環境競爭,播音主持人要轉變傳統觀念,找準角色定位;提升創新意識,更新媒體技能;掌握前沿知識,提高專業素養;積極嘗試,樹立風格特色。積極探索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轉型之路,從而以更加振奮的精神、更加專業的素養為播音主持行業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