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黃瓊鶯
德育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使其充分思考、深刻感悟。在德育中應用“讀思達”教學法,可以讓德育于無形中走進學生的內心。以“讀思達”教學法為導向的德育滲透更符合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也能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挖掘出來。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啟發學生思考,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用生活化的實例讓德育內容更形象,積極開展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真切感悟文本中的思想,增強德育認知,在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踐行德育思想。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以立德樹人為基本的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這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以“讀思達”教學法為導向滲透德育,不僅能夠讓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產生熱愛生活的精神品質,還能夠使他們主動學習,積極生活,熱愛國家和民族,產生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小學語文德育中最突出的一個問題便是教師不信任自己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不能明確自我的教學位置,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過于主觀,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這樣被動地接受德育,使學生根本沒有自己的思考,對德育內容的理解也不會深入[1]。
在德育滲透中還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教師在選擇德育內容時脫離文本,沒有將德育內容與文本之間建立有機聯系,不僅脫離文本,還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學生缺乏對德育內容的深度思考,導致德育效果不佳。
在德育的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是以說教的形式滲透,這樣的教學形式比較枯燥。也就是說,學生對教師講述的內容缺乏學習情感和思考情感,導致德育內容成為學生的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德育的發展。
思考和表達應該是分步進行的。思考可以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雛形,而表達卻能夠升華這種雛形,讓思考的內容更具體和形象。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學生在課堂上對德育內容好像理解了,但是在具體的實踐中沒有把握核心思想,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師沒有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讓學生經歷語言思想歸入的過程。
以“讀思達”教學法為導向,小學語文德育滲透會更加高效。因為它融入了學生的思考,能夠讓學生深度解析德育內容,進行語言表達。學生只有在思考的基礎上準確表述,才能對德育內容產生深刻感悟。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德育內容值得教師挖掘。這樣的挖掘并不是教師將德育內容主觀地強加給學生,而應該由學生自主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讓他們能夠在問題的驅動下對德育內容展開有效討論,讓每個學生都能夠自主閱讀有利于自己成長的內容。在問題導向下,“讀思達”教學法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在問題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實現情感價值目標,充分將德育內容滲透到文本解讀中,讓學生邊讀邊思考,提升德育滲透的有效性。
例如,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向學生滲透德育內容。這篇文章主要描寫了周恩來總理的理想和抱負,而當前的小學生恰好缺乏這樣的理想信念。對此,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主閱讀,在閱讀中思考。教師可以設置以下問題,對學生進行啟發:(1)周恩來少年時期的理想能實現嗎?(2)我們天天來上學是為了什么呢?(3)作為小學生,我們為中華民族要做的是什么呢?在這些問題的啟發下,學生的閱讀欲更加強烈,進而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不僅如此,學生也會在閱讀中思考,形成自我的個性化的認知,提升思想道德品質。“讀思達”教學法中的“讀”,應該是學生自主的“讀”。如果學生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那么語文教學效果便無法實現,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亦如此。教師應該用問題做導引,促使學生閱讀和思考。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情,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一切表現,尤其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更要如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德育成果,還應該重視德育過程[2]。如何將德育內容植根于學生的內心,才是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當前,很多教師在德育滲透時只看重過程而忽視效果,認為只要講述了相關內容,學生就已經懂了、會了。在具體的課程教學中,教師不妨為學生創設德育情境,立足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德育的內容更形象、更生動,這樣學生理解起來就會更輕松。
例如,在《囊螢夜讀》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相關的情境,將德育滲透其中。這是一篇文言文,小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有一定的恐懼心理。為了消除學生的這種心理,教師可以將這篇文章中的內容制作成小動畫的形式,讓學生更清晰地了解故事情節,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同學們,請看他的閱讀環境和我們平時的讀書環境有什么不同呢?面對這樣的讀書環境,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呢?他的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呢?”這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情境,便能夠讓他們在強烈的對比中感受到古人的品質,對文本的內涵展開深入思考和探究,進而提高自我品質。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這樣“讀思達”教學法與德育之間的融合便可以更緊密。小學生的學習是需要引導的,德育滲透更是如此,如果離開了教師有效的引導,學生就會缺乏一定的理解基礎,而德育的效果也就無法實現。將情境融入德育過程中,可以為學生的理解能力提升助力。
德育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生活和學習,融入社會,成為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員。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自主感悟思考的機會,將“讀思達”教學法深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主思考。很多時候教師會選擇拓展德育內容,但如果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就不能真正發揮德育的價值。為了避免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不妨在拓展內容時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他們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接受德育,讓德育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生活中。教師可以選擇學生身邊的一些人或事,開展教育活動,引發學生積極思考。
例如,在《蝙蝠與雷達》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教學內容更生活化,以便實現德育目標。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問題,啟發學生思考,讓他們能夠在思考中清晰表達自己的看法。這篇文章具有科學性,而當前很多學生缺乏這種科學探究的精神,恰巧教師可以借助這篇文章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深入鉆研的思想品質:“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會有人發現蝙蝠與雷達的奧秘呢?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你發現了哪些神奇的現象呢?跟大家說一下自己的發現吧。”這樣一來,學生便能夠積極思考,與生活建立聯系。小學生本身就有好奇心強的特點,這樣的啟發方式非常適合他們,能夠培養他們的科學探究精神。文本內容是有限的,而且很多時候文本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將文本中的內容進行延伸,引發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思考,使他們在實際生活中也能夠提升思想道德品質。
“讀思達”教學法中能夠起到升華作用的應該是表達。只有學生清晰地表達出自己思考的內容,通順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說他們的理解是比較深入的。在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不妨開展一些語言實踐類的活動,用實踐點亮學生的德育之燈,讓學生在自己的感悟交流中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以讓學生對相關內容產生更深刻的感悟。不僅如此,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學生的表達中,談談自己對某些人或某些事的看法。這樣也才能讓學生的觀點和看法朝著科學、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3]。
例如,在《陶罐和鐵罐》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德育內容。很多教師在主題講述的過程中,也將德育內容滲透到了課堂中,但是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部分教師認為自己已經說過的內容學生便會掌握,但實際并不是如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一些具體事件來講述文本的主題思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這樣的形式呈現:我通過發生在(某個時間)的(某件事),清楚地懂得了(某個道理)。比如,“我通過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故事,懂得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這樣的表達模式能讓學生將文本的思想與自己的生活建立聯系,從而在根本上提升思想品質。“讀思達”教學法中的表達至關重要,它既是語言的輸出,又是理解的深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機會,尤其是在德育滲透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自己談看法,不能將教師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學生。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也能清晰掌握學生的思想發展方向,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活動。
設置閱讀鏈接,能夠使學生在拓展閱讀過程中拓寬視野,積累知識。在文本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閱讀書籍,并做后期跟進,讓學生自主閱讀相關內容,然后積極思考。在每周的讀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德育內容滲透其中,讓學生在讀書活動中充分展現自己的閱讀思想,讓文本與拓展閱讀的內容緊密融合,用書籍喚醒學生思考表達的欲望。對此,教師可以采取一些激勵措施或者競爭措施,這對小學生而言都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童年的水墨畫》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閱讀內容,用書籍奠定學生的德育之情。具體而言,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高爾基的《童年》:“我們的童年就像一幅畫,而高爾基的童年是怎樣的呢?”教師可以啟發學生深度思考,認真閱讀,在閱讀后組織讀書會,讓學生在讀書會中不斷交流感悟,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同時實現德育的目標。教師也可以將自己對《童年》這本書的閱讀感受講給學生,這樣德育便展示出了它的價值。德育是可以依靠閱讀來實現的,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凈化心靈,也能從中汲取養料,讓自己對文本中的人物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這樣,學生思想在無形中便可以得到升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相關書籍,讓學生大量閱讀,實現育人目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德育滲透過程中,教師可以應用“讀思達”教學法,讓學生自主閱讀并不斷思考,將思考的內容清晰表達出來。這樣,學生對德育內容的理解才會更深入,在無形中提升思想道德素養。在具體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閱讀、生活化延伸、拓展閱讀、情境創設引導、鼓勵表達等多種途徑,將“讀思達”教學法融入德育中,實現語文學科的立德樹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