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國首例電梯加裝案為視角"/>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呂楊,華景天
(貴州民族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在成都市溫江區(qū)的一片老舊小區(qū)內,建有兩棟老居民樓,因為當初建造時仍處于21 世紀初,故未曾配套電梯設施,而全國首例由電梯加裝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便在此產生。在該小區(qū)中,居住的業(yè)主多數年紀較大,行動不便。故在2020 年國家出臺有關老舊小區(qū)改造的政策后,一些高樓層業(yè)主決定與樓棟里其他業(yè)主協商加裝電梯的事宜。協商過程中低樓層業(yè)主以自身出行便利,加裝電梯會對房屋采光、通風等造成影響,且電梯在運行時會產生噪音為由拒絕加裝電梯,由此引發(fā)了高樓層用戶將低樓層用戶訴諸法院的案件,最終一審法院認為高樓層業(yè)主依照業(yè)主管理表決權,滿足“專有部分面積四分之三以上的業(yè)主且參與表決人數四分之三以上的業(yè)主同意”這一正當條件,判決低樓層用戶不得拒絕安裝電梯,如果低樓層業(yè)主認為加裝電梯會侵犯其權益或有其他隱患,可向高樓層業(yè)主另行主張權利。二審法院維持原判。在公眾的認知中,低樓層業(yè)主與高樓層業(yè)主同屬平等的民事主體,其享有的權利和義務應屬平等,即法律所規(guī)定的“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公眾覺得高樓層業(yè)主聯合起來依照《民法典》第278 條的業(yè)主共同決定事項及表決中的雙四分之三業(yè)主同意從而實現加裝電梯程序正當,導致低樓層業(yè)主成為四分之一的少數被犧牲利益者是與平等原則相沖突[1]。在電梯加裝案中低樓層業(yè)主的平等、自由權利與高樓層業(yè)主所行使的業(yè)主表決權利相沖突的情形,而這一切沖突的來源則可歸結到民事權益位階未能完全在《民法典》中得到清晰的確立,有限的法定規(guī)則難以解決所有的民事權益沖突產生的問題。
在社會不斷發(fā)展過程中,人們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不僅有物質生活方面的追求,同時也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法律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法律隨著社會發(fā)展而出現,其作用之一是起到了保障民眾福利能夠實現。探究解決民事權益沖突的方法,提供界定民事利益之間位階的基礎,讓各種利益能夠得到更合理的平衡,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需要,設定民事權益位階的原因。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社會關系開始脫離單一而走向多元化。在社會關系單一時,社會、個體之間所存在的利益沖突情況并不多發(fā)且利益沖突較為簡單,多在熟人社會中出現。因此,沖突出現時雙方也會通過熟人關系來采取事發(fā)之前的應對措施。而在社會關系走向復雜、多元化后,不同主體之間享有的利益也較之更多,因此,發(fā)生利益沖突的情況也變得更多更為復雜,解決沖突的辦法不能習以往前。例如,在封建社會信息傳播渠道較為封閉,信息往來交互多發(fā)生在村落之中,個人信息的交換通常僅發(fā)生在村民之間,個人信息很難與外界發(fā)生流通,遠在他鄉(xiāng)的親朋好友身體抱恙卻很難得知。但時至今日,互聯網時代的來臨,信息交互不再閉塞,因此,隨著利益聯系的加深,利益沖突也變得越來越多。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不同群體與個人之間享有不同的利益,且這些利益都應當出于法律的保護之中,此時利益重疊帶來的價值沖突也就無法避免。在同類利益之間會有孰先孰后的問題,時代的更迭所產生的新型利益在與傳統利益也存在相應的價值沖突。例如,公共利益有著復雜的層次,利益位階因此也存在不同,事關社會全體成員的國防或基建(如大型水庫的修建過程中移民政策)與一般地方政府的惠民市政建設就屬于同類型的利益,但是其所屬層次不同,因為國防或基建事關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利益,與一般不特定的多數人利益相比,應當受到更高位階的保護。而對于公民權利保護的不斷加強所產生肖像權這一新型利益的民事權益,在他人為了公共利益(傳統利益)而合理使用肖像時,肖像權的保護就應讓步于公共利益,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取舍。
因為在一部法律之中存在的法益是多元化的,而不同利益之間的價值也是大相徑庭的,因此,任何一部法律在司法實踐中都應該考慮利益之間的順序以及受保護的順位,同時區(qū)分不同的法益之間的保護優(yōu)先位次。例如,在涉及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發(fā)生權益沖突時,應當優(yōu)先保護勞動者的權益,而用人單位的權益問題,應當給予其通過《民法典》或其他法律得到救濟和保護的途徑。法律本身作為價值導向的一種思維方式[2],在調整其范圍內的法律關系時,常以公平正義作為價值指引,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條文來達到權利與義務的劃定、風險的分配,從而對不同的利益達到不同的保護等級[2],司法實踐中的場景過于繁冗,“規(guī)則”難以對不同的場景中存在的不同權益保護位序進行確定,司法實務中法官難以通過自由裁量權完全實現立法者基于價值導向所作出的價值判斷,且因為立法者在明確權益位序時存在必然的遺漏,因此,民事位階的探究可以通過立法者表達的價值取向,構建民事權益位階的參考體系,讓法官在司法實務中能夠更加科學的行使自由裁量權,讓自由裁量權能夠在民事權益位階的體系下有限制的被使用,從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民法典》作為一門基本法自出臺至今,其根本宗旨是“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因此,《民法典》又被稱為全面保障民事權益的宣言書。“民事權利”是專門規(guī)定在《民法典》的總則編第5 章中,在本章中民事主體的各項民事權益都得到了全面的確認,而《民法典》的其他六個分編則在總則編的基礎之上,圍繞民事權益的確認及保護展開,構建了比較完整的民事權益體系,這也使得民法私權至上的理念得到體現。不過《民法典》所構建的權益體系雖然具有開放性的邏輯系統性,但是在民事權益的正當行使過程中,會存在權益之間的沖突,且在權益沖突時無法準確的適用具體規(guī)則來解決權益之間的沖突。例如,在物權關系當中,用益物權(如地役權)的設立先后的沖突、擔保物權中抵押權存在的登記與未登記的沖突、留置權與抵押、質押權的沖突等。雖然《民法典》在第414 條中就擔保物權中的先后實現設立了以登記在先的優(yōu)先規(guī)則,從而解決權利競存的權益沖突問題。但是,存在種類不同且多樣化的權益之間的沖突未有規(guī)則加以明確的情形較為繁多。位階,主要是指權益之間因為存在不同的位序以及其所內含的不同的法價值而形成的價值層級。權益位階是指各種權益依據一定的次序而形成的價值階梯[3],民事權益的行使與保護位階未得到順位確定,所以造成了民眾知道如何行使其合法民事權益,但卻不能清楚地知道何種民事權益的行使和保護處于優(yōu)先級。雖然在面對不同權益之間的矛盾沖突時,可選的解決路徑是多樣的,但如果能明確民事權益的位階,確定民事權益沖突時的先后層級,能夠讓沖突得到最佳且最直接的選擇方式。因此,位階的確定有利于解決民事權益沖突[3],明確民事權益的價值排序規(guī)則從而解決權益沖突時可能發(fā)生的情形,不僅從宏觀上實現了法律定分止爭的價值,維持了法體系的協同和諧,而且在微觀層面上實現將法律的公平公正性落實到個案當中,真正讓法律所蘊含的價值能夠在個案中得以體現。
民事權利位階在理論上存在較大的爭議,部分學者認為民事權利位階具有客觀性,雖然曾有學者指出,“權利位階范圍僅在特定的一部分權利之間,并不能將權利位階囊括至整個權利體系。因為權利體系的復雜性以及隨著社會發(fā)展新權利的加入導致其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些特點注定了不宜將整個權利體系來參考。且由于現實權利沖突多發(fā)生于特定兩位法律主體間,即使我們構建起以整個權利體系為參考的權利位階也不會有太大的實踐意義。”[4]但是在調整各種權利的沖突時,往往會對權利進行價值評價,而價值評價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取決于不同權利類型之間的不同價值表現。同時,權利位階存在價值秩序確定與否的分別,其確定性是非整體的,當價值秩序明確的時候,一旦發(fā)生權利之間的沖突,權利位階便會因此具有相應的確定性。由于法律價值位階具有相對性的特征,盡管權利之間的價值地位會因其不確定性而無法確定其位階,但是仍可以通過個案來把握。
而部分學者,這認為權利是平等的,不應對權力區(qū)別出孰先孰后與高低位階。“位階關系存在于每個國家的法律體系之中,而各不同權利體系之間不存在位階關系,對于權利體系內的各種權利而言,它們彼此之間是平等的。因為在具體的事件和案件中,權利都是具體的,現實的,而非抽象的,理念的。當這些具體的、現實的權利之間的沖突產生時,往往會發(fā)生在具體的情景,有各種具體的原因,對應著不同的具體的權利沖突的程度以及權利沖突雙方各自的行為性質、應承擔的責任”[5],由此可得出權利之間應是處于平等的狀態(tài),權利之間不應存在籠統的先后之說。理論爭議是必然存在的,不同觀點產生的思想碰撞能夠促使理論的清晰與完善。
《民法典》在其總則部分簡單扼要地闡明了民法中“平等原則”,即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在此平等應該作何理解?伯里克利曾指出:“解決私人爭執(zhí)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民法的權利保護中,平等主要體現為主體意義上是平等的,且應屬于擁有同等權利并享受同等對待的平等。在我國《民法典》的第113 條中又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由此可見,平等原則作為基礎性的原則存在于民法當中,其主要作用是各種權利平等受到保護,其本質是追求權利的實質平等,而非形式上的絕對平等。對不同的民事主體所實施平等保護的基本原則是針對財產權利,即如果權利客體不同,其所受的保護也有所不同。
上述中,低樓層業(yè)主在高樓層業(yè)主加裝電梯時所主張的影響房屋采光、通風等屬于相鄰關系的規(guī)定范圍之內,其本質可以歸屬于房屋的附屬權益,可以保障房屋具有更好的宜住性,因此,在此可以認為此時采光、通風等屬于低樓層業(yè)主的財產利益,具有一定的附屬性。而在《民法典》第278 條中規(guī)定了業(yè)主享有八項事項的決定權及表決權,結合第271 條所規(guī)定的業(yè)主作為建筑物區(qū)分所有權人所享有的幾種權利不難看出,表決權是一種業(yè)主對所處小區(qū)樓棟進行共同管理的權利表現,是具有一定人身性的成員權。這種成員權屬于綜合性權利,其中的人身性部分決定了擁有業(yè)主這一身份才可能成為該權利的主體,才擁有資格對共有部分和公共事務行使一定的管理權利。而在業(yè)主行使決定權和表決權時,其內涵不僅具有管理權利,而且是具有財產利益或是生存利益的體現。人購買住房是為了滿足居住,居住是人生存之基本需要,在電梯加裝案中,高樓層業(yè)主多位老年人,通過行使決定權和表決權來加裝電梯,增加其出行便利,因此,高樓層業(yè)主加裝電梯是增加其生存的適宜性,可以看出在此情況下,高樓層業(yè)主適用業(yè)主管理及表決權是生存利益的體現。
高樓層業(yè)主所主張的業(yè)主管理及表決權和低樓層業(yè)主所主張的侵犯其房屋采光、通風等權利分屬于《民法典》物權編中所規(guī)定的建筑物區(qū)分所權和相鄰關系中,雖兩者都同屬于物權,但兩者所代表的民事權益卻存在根本的不同。當兩者在電梯加裝中存在權益沖突時,便發(fā)現并無具體的規(guī)則來解決兩者之間的沖突。在《民法典》所構建的民事體系中,還存在很多權益沖突沒有相應規(guī)則去解決,因此,才需要在平等原則的指導下探究民事權益位階,對一些民事權益進行合理限制,從而達到能明確權益保護的位序,對需要優(yōu)先給予保護的民事權益予以比較高位階的保護。
在《民法典》確認的完整民事權益體系中,我們能將權益與人身的關聯來構建優(yōu)先規(guī)則。在解決民事權益沖突的過程中當應用到民事權益位階時,不能機械地對權利位階進行固定的排序,且由于社會存在不同利益及紛繁復雜的生活場景,民事權利位階的應用也隨著不同生活場景中的利益不同而存在著形態(tài)的變化,通過預見性的構建簡單規(guī)則難以達到精準應用民事權利位階解決糾紛的目的。因此,我們在看待民事權益位階的構成問題時,應關注去探求立法的價值取向與立法旨意,并非探究到底是否存在權益位階的問題。在立法者的立法價值取向上形成權益位階,從而達到解決沖突和最大限度保障權益的作用。當然,我們在構建民事權利位階時,也并非賦予處于高位階的權益擁有絕對的優(yōu)先性,而是相對的在有限制[6]的特定場景和條件下具有優(yōu)先性,建立一套以基本規(guī)則為核心,特殊規(guī)則優(yōu)于一般規(guī)則的優(yōu)先保護規(guī)則討論民事位階的構建。
權利背后的本質為利益,這兩者之間存在轉化的空間[7],在時代的進步與社會的發(fā)展中,矛盾沖突激增,新型利益不斷出現,這些利益為求得更好的保護勢必會向“權利化”靠攏[8]。正因如此,在民法領域中要對民事權利以及民事利益的保護作出區(qū)分,其內在原因有兩方面。一方面,民事權利往往是公開的、公示的,對比民事利益其內容更加明確,這樣便會給人們提供更強的預期,是人們進行民事活動的重要考量,因此,在此情況下應采用一般的侵權責任構成要件(嚴格責任的情形除外)。另一方面,在新型糾紛形式出現后,法官通常需要根據個案提煉并總結出利益種類,法律規(guī)則很難使得行為人明確判斷出某種行為是否在行為或結果上侵害到某種利益,因為,法律無法事先明確利益,同樣也無法明確規(guī)定,所以才需要有不同的構成要件。
因此,對民事權利的保護應優(yōu)先于民事利益,從維護行為自由的角度來看,應對民事利益的保護予以適當限制,并由此明確新的民事利益侵害的構成要件,因為對民事利益的過度保護會妨礙人們的行為自由。例如,在《民法典》中隱私權的保護更為具體,而個人信息作為民事利益受到的保護就較隱私權稍次之。
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具有理性和意識,即所謂倫理的存在[9]。在區(qū)別于以人身為高度依賴性的原始性人格權利和派生性人格權利,以人身所能直接享有的權利與間接享有的權利也可用予創(chuàng)設優(yōu)先保護規(guī)則。人存在于社會,以群居為主要生存方式,因此,人以直接在群體關系中所獲得的權利為直接權利,猶以群體關系中基于婚姻家庭的特定身份產生的非財產權利[3],即身份權為主要權利。身份權較人格權利來說,與人身的主體性聯系要稍次之,身份權往往是通過行為取得,并不像人格權利一樣具有強烈的人身依附性。我國對于身份權的保護主要體現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當中,通過對婚姻家庭編的立法原意不難看出,保護身份權的功能性體現在能夠使民事主體的人格權利、社會地位得到更加立體的實現,因此對于身份權的保護應是次之于人格權利。身份權作為實現民事主體人格權利、社會地位更加圓滿的功能性權利,對身份權進行保護是旨在對于子女身份權、親屬權、配偶權等直接獲取的民事權利得到實現強有力的保障,《民法典》直接通過婚姻家庭編的法律條款規(guī)定對其進行保護,也不難看出身份權的重要性。
全球化的一大特征是在帶來全球文化的同質化同時又導致地方性的加強。現代大眾旅游是全球化的一個窗口,作為吸引全球游客的文化資本,地方性被不斷挖掘或制造出來。這不僅會激發(fā)地方精英重新以他者的眼光來審視地方,詮釋地方性,喚起地方的自豪感,也會激發(fā)地方的傳統和歷史的重建。在旅游場域,地方性更多地跟消費主義勾連,也就是以地方為包裝,把稍具地方性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包裝成可以消費的商品。即便有時沒有地方性可言,也冠以地方的名頭以作商業(yè)的噱頭和引子,特別是近年以知名度高的大氣響亮的名字更新老地名、以博取外界的關注的做法,更是廣為盛行。
人作為理念而存在,必須予以其自由的外在范疇[10]52,人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學習獲得了對物品的支配和利用,而對物品享有全部的權利就必須擁有所有權[10]299,財產指人們擁有的物品的價值,而財產權就是人們擁有這些物品并能發(fā)揮其價值的權利[11],這種權利包括擁有、使用及處分所有物。因此,可以認為財產權是由于人在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擁有物之后,對物擁有了支配與利用權利后而產生的權利,對于與身份權這種因人自身存在而直接獲得的權利相比較,將財產權利定義為一種間接權利更為恰當。黑格爾曾有觀點認為,“財產是自由最初的定在”[11],其認為財產與人格自由、人格尊嚴之間具有很重要的聯系,亦可理解為人身尊嚴、人格自由的衍生品即為財產,因此,對于財產權的保護是要次之于身份權的保護的。在我國《民法典》中也有著大量的規(guī)定,例如,在婚姻家庭編中,對于夫妻共同財產的認定,即先確認財產獲得時雙方是否為夫妻,其次是財產是否用于家庭支出。在該立法邏輯中可以得出身份權是優(yōu)于財產權利作為立法考量的。而對于身份權的保護優(yōu)先于財產權利的保護,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關于夫妻關系的規(guī)定方面,優(yōu)先對夫妻之間所擁有的身份權進行規(guī)定,而后才對夫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財產權利進行規(guī)定。
因此,在一般規(guī)則中,以身份權等人身為依托直接擁有的權利保護優(yōu)先,對人身以外通過對擁有物產生的支配和利用間接產生的財產權的保護較直接權利次之。
《民法典》的框架核心價值是確認權利和賦予權利得到切實保障,因此我們可以將權益優(yōu)先保護基礎規(guī)則的確立指向于權利的來源和屬性。權益需要得到行使和保護依賴于人本身的存在,因此,直接來源于人本身的權利我們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原始性人格權利,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屬于直接依附于人本身存在的生物屬性[12],這三種是直接因人體本身存在而存在的原始性人格權利①,人存在于社會,其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這類物質性人格權利是原始享有的,不容置疑。它不僅涉及個體利益,同時也事關社會利益,因此,物質性人格權利在民事權益體系中處于最基本同時也是應當優(yōu)先的位階。例如,在盜竊者入室盜竊過程中,被屋主發(fā)現后,屋主憤怒之下將盜竊者毆打致輕微傷后,仍需對盜竊者承擔賠償責任,因為人類生命和肢體的價值不僅屬于他個人,而且屬于整個社會②。因此其價值高于房屋占有者的利益。例如,在《民法典》第1217 條中所規(guī)定好意同乘過程中因駕駛人過錯導致發(fā)生交通事故造成無償搭乘人損害的,機動車使用人負有賠償責任,這一條款沒有因為搭乘人是無償而免去駕駛人的賠償責任,同樣是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應優(yōu)先保護的體現。因此,我們在以生命權、身體權以及健康權這類與人身直接關系的物質性權利為最優(yōu)先位階權利優(yōu)先保護,這一理念在民法典第三條就有所體現。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前進和發(fā)展,在人權保護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人們除了對人本身原始存在的權利給予了高度保護,同時對于人本身隨著社會發(fā)展而派生出的人格尊嚴權利也給予了保護,如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派生性人格權本身是由于人類在社會發(fā)展中隨著自我意識的獨立而派生出來的人格權利,功能在于維護個人人格的完整性[13]。
而作為人格權利派生出的人格利益,個人信息、胎兒利益、死者人格利益等的產生主要是由于社會發(fā)展而衍生出來的具有人格屬性的新型利益。人格利益作為和人格權利共同組成人格權益的重要部分,出現在我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當中,可以體現在我國現行法律對于人格利益的保護是不斷進步與完善的。但由于人格利益為人格權利的派生性利益,且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中規(guī)定關于人格權利請求權并未擴張適用于人格權益,在《民法典》中則給予了人格權利和人格利益的區(qū)別保護,所以,人格利益作為人格權利的派生性權利,所受保護位階應次于人格權利。
因此,在確立民事權益的優(yōu)先保護基本規(guī)則時,以人身為強烈依附的原始性人格權利應優(yōu)先于派生性人格權利得到保護,而人格利益作為人格權利的派生性權益,應在優(yōu)先保護人格權利的情況下對其進行保護。
在《民法典》第1176 條中規(guī)定了自甘風險制度,自甘風險制度的要義是尊重受害人的個人自主,在其意思自治的范疇內免除加害人注意義務,合理限制受害人損害賠償請求權之功能[14]。該條款的本質作用一方面是為了促進文體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體現了受害人在自愿的前提下參與了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受害人對風險的的可預見性以及其意思自治自愿接受風險的情況下遭受損害,其健康權就沒有絕對優(yōu)先的受到保護。《民法典》在第1006 條中民事主體可以自主決定無償捐獻遺體的規(guī)定,也體現出雖然身體權優(yōu)先受到保護,但在不違反公序良俗的情況下,民事主體自愿放棄身體權的情況下,身體權也不會絕對優(yōu)先保護,因此民事主體自主決定不適用優(yōu)先規(guī)則。
探究民事權益位階則的意義之一是可以規(guī)范權利行使邊界。“人的尊嚴和自由發(fā)展人格權利為每個人都保證了自主領域……這包括保持獨身自好并排斥他人干擾或檢查之權利”[15],在民法體系中,民事權益賦予了權利人能在一定的領域內排他的擁有人格尊嚴和發(fā)展人格、其他人無法在權利人的自主領域中干擾其利用財產,“只要這行動出于個人的舒適與幸福,且無害于其他人的權利”[16],同樣權利人行使權力時也不能干擾他人的自主領域。但民事主體在緊密聯系的現代社會中卻很難避免在行使權利的過程中做到互不干擾,而法律在面對此種情況時規(guī)定權利人行使權利的方式作出規(guī)定,則可以讓權利人能夠知曉行使權力的行為邊界,又能使得他人的權益領域不會遭受過分的侵害。例如,在《民法典》第1032 條、第1033 條中所規(guī)定的隱私權就可以使得公民的言論自由權能明確的行使而不會對他人的自主領域造成侵害。再如,《民法典》第1034 條、1035 條中規(guī)定了個人信息的定義與處理原則、條件,而公民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個人信息被使用時負有容忍義務。此種規(guī)定實質上為民事權益沖突的具體處理規(guī)則,其明確了民事權益的沖突規(guī)范與不同民事權益之間容忍與獲利限制。因此,民事權益位階的權益位序在得到確定后,則可以明確何種民事權益居于優(yōu)先保護,同時也實現了規(guī)范權利行使的邊界。
探究民事權益位階則的意義之二是可以協調權益多元化中的價值沖突。我們在處理權益沖突時,不能簡單的將權益沖突歸結為簡單的概念、邏輯等技術問題[17],而要看清其本質應為價值沖突問題。因此,在面對價值沖突時,民事權益位階所體現的價值位序,就能成為高低位階的民事權益的價值分量確定及孰為優(yōu)先為何優(yōu)先的明確依據。例如,根據《民法典》第245 條所規(guī)定的:“因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等緊急需要,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使用后,應當返還被征用人。組織、個人的不動產或者動產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毀損、滅失的,應當給予補償。”在此條文中規(guī)定了在搶險救災、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社會公共利益是優(yōu)于個人的財產利益獲得保護的,這就涉及社會公共利益于個人財產保護之間的沖突。《民法典》通過相關條款確立了社會公共利益的優(yōu)先保護規(guī)則,從而為搶險救災、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個人財產進行必要限制提供了合理依據。
傳統民法以私法自治為核心價值,在兼顧形式平等的基礎上,同時注重實質平等。因此,在當各方的利益發(fā)生沖突時,為了讓社會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等各種利益得到妥當的平衡,以期探尋立法目的[18],實現公平正義的價值判斷,利益衡量也就成為了法官在遵循一定規(guī)范,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行使自由裁量權去解決糾紛的重要前提因素。法官通過個案來把握[19]在利益衡量的過程中利益的不同位階層次結構[20],從現行法的規(guī)定中探尋出解決糾紛的妥當方案[20]。在電梯加裝案中所涉的各種利益關系,法官就需要在遵循比例原則的基礎上,對該案中發(fā)生沖突的權益進行一定利益平衡,在自由裁量過后,正確處理公共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沖突。而在處理今后相似案件中也應以該種方法處理公共和個人、人身和財產、生存和商業(yè)之間的關系,讓合法利益的保護落到實處,在符合比例原則的前提下,利用權益位階這一方法努力讓合法利益最大化,實現保護過程中的損害最小化。
《民法典》所構建的完整的民事權益體系是以民事權益為其核心,確立民事權益位階的基礎,《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則中所蘊含的價值導向和權益位階也就成為民事權益位階的重要依據。法律本身即是存在利益之間的重疊或者沖突的,在其試圖調整法律關系中的請求和主張[21]的同時,法律的制定和適用就產生利益應該如何估量、利益分量如何決定、沖突發(fā)生時利益孰為優(yōu)先[22]等根本性問題。生活中類似電梯加裝案的民事糾紛不計其數,在民事糾紛中所存在的各種利益沖突也是客觀存在的,要盡可能地多滿足法律關系中存在的利益,讓處于民事糾紛中的民事主體付出更少的犧牲,同時還要讓糾紛之間的摩擦降到最低[23]。因此,要將《民法典》所確認的各項民事權益進行有效的保護,則需要根據《民法典》所具有的價值導向,確定民事權益位階體系,讓民事權益沖突找到妥善的解決方法,明確權益位階法律效果,才能讓法律適用得到統一,公平正義得到實現,同時也能夠更好的貫徹和實施《民法典》,更好地維持社會秩序。
注釋:
①要將原始性權利區(qū)別于合同編的原權概念。
②見判例KatkoV.Briney,183N.W.2d657(Iowa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