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麗霜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闡明了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性,界定了教學實踐性的價值,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本,創設實踐活動,調動學生興趣,驅動學生體驗,促使學生建構認知、發展能力。游戲化教學是《課程標準》要求的實踐表現。所謂游戲化教學是指以學生為本,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發展音樂能力為目的而開展的游戲活動,具體表現為歌唱、舞蹈、欣賞等。有效實施游戲化教學,一方面可以改進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另一方面可以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建構認知、發展能力[1]。此外,小學生受自身發展的影響,對各類游戲有濃厚的興趣,樂于體驗游戲活動。鑒于此,在實施小學音樂教學時,教師應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編創不同類型的音樂游戲,并依據教學需要將其應用于不同的教學環節,使課堂有趣味性,切實調動學生興趣,推動學生發展,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具體策略如下。
音樂教學游戲化是以音樂游戲為基礎的活動。各種類型的音樂游戲是實現音樂教學游戲化的關鍵。所以,在教學前,教師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編創不同類型的音樂游戲。
有效的形體游戲不但可以使學生進行身體律動,獲取學習樂趣,還可以使學生逐漸領悟力度及時間變化,加強身體與大腦的協調能力[2]。此外,學生還可以在體驗形體游戲的過程中,依據教師發出的指令做出相應動作,增強注意力、反應能力。因此,在音樂教學時,教師應依據教學內容,編創形體游戲。
以《拍皮球》為例,在現實生活中,不少學生參與過拍皮球活動,積累了經驗。于是,教師便可以拍皮球的動作為入手點,編創形體游戲。具體而言,教師可依據歌曲的節奏進行拍手,讓學生隨著拍手聲做出拍皮球的動作,同時用嘴巴模仿皮球落地的聲音。如此游戲,可以使學生在形體律動的支撐下,直觀地認知樂曲節奏,順其自然地掌握本節課內容。
歌唱游戲是以學唱為主的游戲,是學生掌握歌唱技巧的重要途徑,由角色演唱、多聲部演唱、對唱等多種形式構成。有效的歌唱游戲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歌曲內容,還可以使學生鍛煉自控能力。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樂曲內容,編創歌唱游戲。
以《十二生肖歌》為例,教師編創了分角色演唱游戲。具體而言,教師先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全體學生分為十二個小組,并讓每個小組代表一個生肖。接著,教師引導各小組扮演各自代表的生肖,邊做動作邊歌唱。在一組歌唱后,另外一組接唱。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體驗此游戲,鍛煉了歌唱能力、合作能力等,有利于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聽辨游戲是以辨別聲音的音色、發聲位置等為主的游戲。有效的聽辨游戲可以使學生在感知音樂節奏、音符時值、力度的同時,順其自然地發展聽的能力、判斷分析能力等,增強音樂水平。因此,在實施音樂教學游戲化時,教師可編創聽辨游戲。
以《嘀哩嘀哩》為例,教師以樂曲旋律和節奏為重點,編創了聽辨游戲。教師利用電子白板播放樂曲,或敲擊身邊的物品,發出聲音,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認真傾聽,辨析樂曲的旋律、節奏,并在樂曲播放結束后,積極搶答。答對的小組獲得一朵小紅花,答錯的小組不獲得獎勵。在競爭意識的驅動下,大部分小組成員會高度集中注意力,認真傾聽,自主辨析樂曲的旋律、節奏,初步了解樂曲內容,鍛煉聽辨能力。
《課程標準》提倡樂器進課堂。學生通過演奏樂器,可以發展音準、節奏等專業能力。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依據實際情況,選取適宜的樂器,編創打擊樂游戲,引導學生體驗。打擊樂游戲是以奧爾夫打擊樂器為基礎的游戲[3]。眾所周知,奧爾夫樂器與傳統樂器相比,具有易操作的特點。
以《在鐘表店里》為例,教師將塑料瓶作為本節課的樂器,引導學生體驗游戲活動。具體而言,教師先動手操作塑料瓶,使其發出聲音。然后,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傾聽,感受速度和情緒的變化。與此同時,教師在電子白板上呈現相關圖形,引導學生選擇能表示樂曲情緒的圖形。教師鼓勵他們拿出課前收集的塑料瓶,發揮自主性,積極操作,展現相應的速度和情緒。在操作塑料瓶的過程中,學生遷移已有認知,動態展現樂曲的速度、情緒。在建立整體認知后,教師引導學生發揮創造力,自主操作塑料瓶,繼續展示樂曲的速度、情緒。如此做法不但使學生體驗了打擊樂游戲,增強了學習樂趣,還使學生感受了樂曲速度、情緒,鍛煉了樂器演奏能力。
應用音樂游戲是音樂教學游戲化的重頭戲。音樂課堂由課堂導入、課堂講解、課堂練習、課后服務四個環節構成。四個環節是音樂游戲的承載。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緊扣課堂教學的三個環節,依據教學內容,應用音樂游戲,生成游戲活動,調動學生興趣,驅動學生體驗。
興趣是學生有效參與音樂課堂教學的保障,同時,調動學生興趣是音樂教學的首要活動。音樂游戲具有新穎性和趣味性,是調動學生興趣的“法寶”。課堂導入環節是學生進入課堂的起始環節,也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重要環節。教師可以將音樂游戲應用于課堂導入環節,生成游戲活動,調動學生興趣。
以《夏日的雷雨》為例,依據樂曲內容,教師編創了形體游戲。在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帶領學生一邊念唱童謠,一邊進行律動。童謠內容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大頭大頭,下雨不愁,人家有傘,我有大頭”。在念唱的同時,教師和學生一起做出動作,如“左右搖晃腦袋”“雙手舉過頭頂,從上往下滑動”“雙手放到頭頂,指尖相對”“左右搖晃腦袋”。第二部分是“大頭大,大頭大。陰天下雨我不怕”。教師帶領學生做出動作:手指指向腦袋,雙手放于腦袋兩側,做出托舉動作;雙手舉過頭頂,從上往下滑動;左右搖晃腦袋。實踐證明,朗朗上口的童謠,直觀形象的動作,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學生熟悉童謠和動作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自主吟誦、律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興趣愈加濃厚。教師可以把握時機,向學生提出問題:“剛才我們吟誦的兩首童謠有哪些相同之處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聯想童謠內容和具體動作,給出相應回答,如都是下雨天。教師及時贊賞學生,并引出本節課內容:“一年四季,夏天的雷雨天氣較多。那么,大家觀察過夏天的雷雨嗎?今天這節課,讓我們一起觀察夏天的雷雨吧!”在教師的如此引導下,學生興趣更加濃厚,自主走進課堂。
認知樂曲內容是學生參與音樂課堂教學的重點。樂曲內容豐富多樣,如旋律、節奏特點,樂曲場景、內容,樂曲情感等。課堂講解環節是學生認知樂曲內容的關鍵環節。在此環節,教師可以不同的樂曲內容為依據,應用不同的音樂游戲,使學生在玩中建構良好認知,增強課堂學習效果。
以《木瓜恰恰恰》為例,在課堂講解環節,教師以樂曲旋律、節奏特點為立足點,編創了聽辨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先利用電子白板播放《木瓜恰恰恰》的伴奏音樂,引導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認真傾聽,感受最有吸引力的節奏。在學生建立初步感受后,教師給予贊賞并進行引導:“這個‘恰恰恰’的聲音出現在每一句的結尾,有規律可循。”接著,教師繼續播放伴奏音樂,并引導學生合作傾聽,與小組成員交流可以在有規律的地方加入怎樣的動作。在此次辨聽的過程中,學生邊聽邊想,在腦海中浮現具體場景。然后,教師鼓勵小組毛遂自薦,伴隨著音樂做動作。然后,教師播放伴奏音樂,引導學生合作傾聽,加入其他動作。大部分小組成員積極聯想其他動作,如拍手。在音樂播放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綜合所有動作,跟著音樂一起為“恰恰恰”伴奏。教師要及時贊賞全體學生的良好表現,并播放音樂。在此次播放的音樂中,教師加入了一個詞,引導學生思考所加入的詞是輕巧的還是笨重的,以及要如何念出這個詞。學生邊傾聽邊思考,主動用輕巧的聲音念出加入的詞。最后,教師吟唱一首歌,做出手勢,鼓勵學生邊聽邊念,同時用“恰恰恰”為教師伴奏。如此做法,不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發揮自主性,不斷探究,感受樂曲的旋律、節奏。
學以致用是學生增強課堂認知的重要途徑。綜觀上文,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多樣游戲,產生學習興趣,建構學習認知,為進行自主表現做好了準備。《課程標準》強調音樂學科的實踐性,要求教師組織音樂表現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使學生學以致用,增強認知,鍛煉創造能力。課堂練習環節是學生實現學以致用的重要環節。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應立足練習環節,依據學生學習所得,編創音樂游戲,引導學生表現自我,實現學以致用。
以《阿細跳月》為例,學生在課堂上體驗系列游戲活動,逐步感知這首樂曲的五拍韻律、音色變化以及速度和力度的變化,學習基本舞步。在學生學習所得的基礎上,教師編創形體游戲。在游戲中,教師利用電子白板播放視頻,展現《阿細跳月》的舞蹈場景,引導學生細心觀察,了解舞蹈中腳上的兩個基本動作。接著,教師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合作演示舞蹈動作,并就此進行交流,總結出規范的動作。然后,教師播放音樂,引導小組成員發揮想象力,“改造”腳上的兩個基本動作,編創其他適宜的舞蹈動作。在此過程中,大部分學生積極動腦,聯想各種動作,并與小組成員交流,碰撞思維,達成統一認知。最后,教師要求各小組輪流上臺表演。在小組表演過程中,教師用賞識的眼光發現他們的良好表現,并給予贊揚。實踐證明,學生通過體驗游戲活動,將舞蹈動作與樂曲建立聯系,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同時順其自然地鍛煉了想象力、創造力等。
個性發展是音樂教學目的之一,創造是學生張揚個性的具體體現。游戲是學生進行創造的依托,課后服務是音樂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學生進行創造的重要環節。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后服務時機,尊重學生學習情況,編創游戲,引導學生體驗,自主創造,自然而然地張揚個性。
以《游子吟》為例,學生體驗多樣的游戲活動,不僅了解了古詩內容,還建構了樂曲認知。立足學生的學習所得,教師可拓展課堂教學,以課后服務為立足點,編創歌唱游戲。在編創游戲的過程中,教師將主動權還給學生,鼓勵他們與小組成員通力合作,分析樂曲內容,描述樂曲場景,增強對樂曲的認知。同時,學生依據樂曲認真想象,編創動作,展現場景內容。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張揚個性,將古詩轉化為情景劇。教師則搭建舞臺,引導小組輪流上臺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大部分小組分工合作,一部分成員吟唱樂曲,一部分學生扮演角色,展現場景;甚至有的小組成員敲擊身邊的各種物品,創造出美妙的樂曲。表演結束后,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小組互評,發現不同小組的良好表現。精彩的演繹,不但使學生對樂曲內容增強了認知,還使學生鍛煉了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等,尤其張揚了個性。
綜上所述,有效編創、應用音樂游戲可以實現音樂教學游戲化,增強音樂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驅動學生積極體驗,使學生建構認知,發展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因此,在實施《課程標準》指導下的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教學內容為基礎,編創不同類型的音樂游戲,并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不同的教學環節,創設多樣的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促使學生認知,助力學生創造,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有效建構樂曲認知,發展多種能力,增強音樂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