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琦

東莞市中心城區建筑群。圖/視覺中國
作為外貿大市,東莞不可能獨善其身。
今年以來,面對發達國家需求下降、地緣政治擾動和全球供應鏈重組等多重沖擊,中國外貿出現大幅下滑。數據顯示,上半年東莞外貿出口同比下降了9.4%,接近兩位數,這無疑對東莞的整體增長造成較大程度的拖累。據東莞市統計局披露,2023年上半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為5262.10億元,同比增長1.5%。
但值得關注和欣慰的是,在政府和市場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降幅已經開始收窄,較1月-5月改善0.7個百分點。此外,在整體下滑的大背景下,外貿新業態增勢良好。1月到4月,跨境電商和市場采購分別完成302.6億元、190.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23%、33.7%。
長期關注東莞模式的人士多數認為,如果人們換個角度來看東莞,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并得到不同的啟示。面對種種不利條件,東莞經濟并沒有一路向下,在已經保有萬億體量的前提下,依然保持一定增速,展現出固有的韌性。這背后意味著怎樣的新動能,新賽道,新產業?更值得人們關注。
更為重要的是,和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以及蘇州、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相比,東莞數十年來的增長更多是靠市場主體頑強拼搏、主動求變來成就,顯現出相當的韌性和生命力。
政府一側,相對于那些通過大投資、大產業和大項目來對沖經濟下滑的做法,東莞更重視的是推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雙向發力。今年年初,東莞出臺了促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營商環境和成本這兩個企業最關注的要素重點發力,切實提振廣大民企發展信心。
面對嚴峻的內外部發展形勢,此次東莞在承壓、轉型和突圍中如何繼續充分發揮市場力量,如何優化政府與市場的協同效應,值得各方期待。倘若東莞能走出一條主要通過市場力量行穩致遠的修復升級之路,則東莞韌性的含金量會更高,而東莞求變路徑也就更具有借鑒力。
相比外界“不明就里”的焦慮,東莞的外貿形勢有著客觀的周期和外部因素:這其中既有2021年全球消費市場的誤判帶來主要消費市場加大了采購庫存,到目前為止去庫存階段還未消化的原因;也是俄烏沖突,歐洲通脹,“去中國化”疊加起來導致外需不足等因素使然。
東莞是全國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城市,達124%。由于發達國家需求下降、“中國+1”等因素對傳統外貿市場造成較大影響,東莞上半年外貿進出口下降11.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也要清醒看到,東莞經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因為東莞的第二產業達到58%,外貿依存度全國最高,這使得東莞所受到的外圍影響天然要比其他城市更大。
事實上,當前東莞正卯足勁兒在對外合作方面再上層樓,以充分對沖不利的局面。
在港澳臺層面,東莞是內地港澳臺資企業發展最早、最集中、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全市共有港澳資企業超8000家、臺資企業近4000家。2月16日,東莞在香港舉辦了莞港澳產業投資交流會,不斷拓展莞港合作的深度和廣度。
接下來,東莞將進一步強化與港澳臺更深層次的產業合作,積極創建東莞深化兩岸創新發展合作區,大力支持港澳臺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港澳臺企業扎根東莞、融入新發展格局;大力支持港澳臺青年創新創業,廣泛開展社會人文交流,增強港澳臺青年對祖國的向心力。
在國際層面,東莞接下來將加強全球招商網絡布局,實施投資東莞全球推廣行動。東莞將精準聚焦“科技創新+先進制造”,面向全球高水平推動濱海灣新區、虎門港綜保區、東莞港和東莞全港岸線聯動發展,加快建成覆蓋RCEP成員國的近洋航運網絡,支持企業在全球布局研發基地、生產基地、物流基地和倉儲基地。深化跨境貿易便利化改革,打造灣區一流的制度型開放綜合環境,全力塑造東莞對外開放新優勢。
日前,東莞—香港國際空港中心(下稱“空港中心”)交出了運行以來的成績單:7月份以來,空港中心貨量環比增長134%,進出口額環比增長325%……作為莞港聯運的典型案例,空港中心為灣區制造插上了翅膀。
空港中心項目是在東莞、香港兩地政府支持下,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電子制造等高附加值產業對航空運輸日益迫切的需求,探索出的一條發揮雙方各自優勢的創新合作舉措。項目實現了香港機場相關功能和服務向東莞延伸,讓東莞新增一條空中大通道,極大提升了粵港澳大灣區貨物國際通達能力。經過100多天的運營,空港中心開通了首條包機航線,項目不斷提質拓量,發展態勢持續向好。這充分證明了灣區合作的潛力,以及為東莞外貿在未來可能創造的商機。
東莞的成長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迭經各種轉型沖擊,比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個一路“打怪升級”的過程。特別是來自改革開放數十年來的紅利沉淀,這給了東莞騰挪的時間、空間和再出發的起點、動能。
“廣州、深圳,一個省會城市,一個特區,所以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東莞是沒什么優勢的,在這兩個老大哥之間只能找自己的定位,因此從縣到縣級市到現在的地級市,東莞始終走工業立市的路子。”1978年,東莞誕生了全國第一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從此東莞一路成長成為全國聞名的世界工廠和外貿大市,近年來更是突破萬億GDP大關,成為全國第十五個擁有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

南城街道建筑群。攝影/翟嘉欣
這是個高歌猛進的過程,更是個跌宕起伏的歷程。
第一個階段,從上世紀80年代到1991年,基本上以“三來一補”為主,外資基本上是港資,生產的服裝鞋帽一方面供外銷,另一方面作為來自西方世界的“奇裝異服”在內地大受青睞。至今,服裝及相關行業仍為東莞提供了一個千億產值的賽道。
在接下來的上世紀90年代,當時國際IT產業逐漸向東亞轉移。此一階段東莞的外資企業基本上是臺資,而臺資企業是最早做電子信息的一批,東莞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電子玩具、收音機到后來得電腦、電話機等,作為世界工廠的名氣開始打響,“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說法漸漸開始流行。
工業化進程有其自身規律。進入2000年以后,電子信息產業的復雜度使得東莞認識到,完全只靠傳統要素支撐不起來這樣一個產業,因此開始布局科技創新。2005年東莞開始起動科技東莞工程。2001年,松山湖開始建設。這個階段為電子信息產業往高端化延伸方面打下了基礎,也間接為應對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沖擊和之后的轉型進行了準備。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國際產業格局變遷,傳統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大量往東南亞走,廣東自身在推騰籠換鳥,東莞積極應對經貿摩擦時向外轉移產能和響應內循環戰略向內地布局。在2008年之后,東莞幸運地步入了智能終端時代,在智能手機賽道可謂獨步天下,“三部手機”華為、OPPO、vivo的終端出貨量基本做到了全國前列。東莞市智能手機年產量最高峰達3.86億臺,占全球總產量的四分之一。
在第五個階段,也就是新時代的10年,東莞步入了先進制造的時代,并在2021年實現了GDP過萬億,人口也突破了千萬,成為全國第15個雙萬城市。
在雙萬城市當中,東莞的制造業特征很鮮明,第二產業占比接近58%,是所有萬億城市當中最高的。東莞市政府人士認為,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市,解決困難的要素和手段,要尊重產業迭代、進化、布局的規律,不斷往前推進。
面對中美經貿摩擦對東莞支柱產業的定向打壓,疊加電子信息產業周期性困難,東莞立足自身優勢,提出堅持以“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城市特色,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進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重點培育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推動儲能、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等向千億級產業邁進。
科技創新體系方面,松山湖科學城進入“國家隊”,成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重要組成部分,散裂中子源、阿秒激光等一批大科學裝置布局建設,松山湖材料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加速發展。先進制造體系方面,營業收入超千億工業企業3家,專精特新企業超過2000家,“小巨人”企業近200家,高新技術企業超過9000家,規上工業企業1.38萬家,工業企業超21萬家,數量均位居全國全省前列,工業總產值近2.5萬億元。
在“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的大框架下,《財經智庫》了解到,東莞下來在產業求變方面將重點抓住“三個化”:高端化、數智化、綠色化。“對于東莞來說,最重要的是抓住高端化這個關鍵點,因為任何一個產業迭代是沒有回頭路可走的,成本、空間這些要素都一去不復返,如果無法進行高端化迭代,就會比較麻煩。”
接近20年科技創新的沉淀和產業集群全國前十強的競爭力,是向高端化和智能化邁進的堅實基礎。據悉,十年間東莞已進入科技創新全國前20強,2012年R&D(研發)水平只有1.6%,2022年已接近4%,在廣東僅次于深圳。人才總量從2013年到現在翻了一番多,從120萬到現在接近300萬規模。
目前先進制造已經占到東莞制造業的半壁江山,在規上工業制造當中占比也超過50%,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從上述數據來看,面對東莞的制造業家底將成為應對各種外部因素的最重要抓手。
第二方面是數智化。“之前干的比較成功的是機器換人,東莞一共投入了500億,機器換人東莞應該是全省第一的,這塊基本上完成了。現在主要干的是數字化,年初發了一個數字化文件,用三年時間鼓勵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希望能達到智能化轉型的效果。前不久,東莞高分入選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示范城市,相信將極大加速我市制造業數字化進程。”東莞市工信局介紹說。
從企業的角度來看求變,東莞現在更多鼓勵企業做技術突破,而不僅僅是產值規模方面做大。“我們更多的財政資金用來抓關鍵要素、關鍵環節,比如東莞基本上硬件為主,但我們投了幾十億支持一些關鍵企業開發工業的核心軟件,這塊過去完全是卡脖子,過去東莞很少涉及到這些領域。現在在財政支持上,我們更多鼓勵企業解決一些卡脖子問題。”
此外,東莞還在推一批在行業內有掌控力的核心企業,包括生物醫藥、第三代半導體、視覺機器人等等。與此同時,傳統產業也不能全丟,要對它們做微笑曲線兩端的轉型,比如潮玩,它是從玩具起家的,包括一些傳統的模具企業,現在大量往新能源方向走。這也是東莞求變一個很重要的底色。
8月10日,東莞2023年第三批重大項目動工儀式舉行又一批重大項目破土動工儀式。今年1月-7月,工業投資增長3.7%,增速自今年3月以來首次回正。制造業投資增長3.3%,比上半年提高2.3個百分點;從新增項目看,新增工業投資項目當月實現快速增長至102.9%,比上半年收窄14個百分點。全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703億元,同比增長9.8%,新開工重大項目111個,建成投產重大項目57個,有效支撐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納入2023年三季度動工活動的重大項目共78個,總投資616.7億元,其中包括贛鋒鋰電(東莞)年產10Gwh新型鋰電池及儲能總部項目、吉瓦森林(清溪)智能科技產業項目(一期)、廣東佰仕通數字能源項目等產業工程項目59個,總投資559.3億元。

東城街道國貿中心。攝影/劉偉聰
這批重大項目被視為東莞加大招商力度成果的一部分。東莞方面把2023年定為“招商年”,號召市直部門、各鎮街(園區)、市屬國企、社會機構全面構建“大招商、招大商”工作格局,聚焦新型儲能、新能源汽車核心零部件、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等領域招引一批優質項目進駐,努力招引一批50億-100億元以上戰略性引領型龍頭項目和一批專精特新項目,力爭今年實際投資1600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這批偏“新”偏“能”的項目,也體現了東莞打造新支柱產業的雄心。在今年的工作規劃中,東莞提出要深入推進“一號工程”,加快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建設,依托各大標準化產業片區,著力打造新型儲能、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半導體及集成電路、新材料等產業新支柱,爭取到2025年底前新能源、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群率先突破千億元規模。
在半導體及集成電路領域,東莞在氮化鎵、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導體基礎材料掌握關鍵技術,培育了中鎵、中圖、天域等一批硬科技企業,其中,中圖半導體是國內最大的圖形化藍寶石襯底廠商,其圖形化襯底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60%,在全球市場份額接近30%,天域半導體是Sic碳化硅外延細分領域龍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五成,2022年產值增長175%,2023年1月-7月產值增長進一步提高到272%,發展勢頭迅猛。
東莞的新能源儲能、新能源核心零部件產業主要發端于電子信息產業的消費類電池產業,說白了就是大多數企業是為手機和消費電子做電池起家的。據介紹,中國新型儲能產業以鋰離子電池為主。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中,鋰離子電池儲能占比94.5%。東莞是全國重要的鋰電池行業發源地之一,這主要得益于電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令東莞市在消費電子鋰電池應用領域占有十分重要的一席之地。據統計,東莞市消費電子類鋰電池產值規模位居全國第二,產業鏈條布局完整,在鋰電池制造、鋰電材料、鋰電設備、鋰電產品等領域擁有一批骨干企業。
在這些企業中,有不少是從給外資企業代工一路成長起來,后來順勢轉向給本土消費電子做電池,有的更是成長為電池設備制造商。企業的成長也大多都伴隨著企業家從打工者一步步成長為領導者的歷程。東莞中堂鎮電池設備制造商誠捷智能的成長史便充分體現了這一點。1994年,誠捷智能董事長咼德紅來到深圳光明區,第一份工作找了一個臺資企業,進入電容器的自動化設備卷繞機行業。他在這家臺資企業一干就是九年,從學徒到技術員,再到主管,直到廠長。“后來在2003年出來創辦了這個企業。2003年到2007年,我們是一個設備廠,這三年是幾十個人。到2007年正式成立有限公司,企業整整走了20年。在深圳,我們三四年就搬個地方,畢竟是租的廠房,買地買不起,成本太高,300萬元一畝排隊都排不到我們。所以我們想能不能到東莞這邊找個地,自己蓋廠房。在2017年開始跟東莞的中堂鎮接觸,覺得這個地方非常好,后來就開始籌備。2018年把地拍下來,2019年正式動工,疫情中間陸陸續續停了差不多半年時間,去年大部分搬遷過來。”
為類似誠捷智能這樣有自己獨門秘籍的企業提供成長空間,也是東莞下一步提質增效工作的重點。自2019年開展“拓空間”攻堅以來,東莞共收儲土地5.1萬畝,完成“工改工”整備拆除3.3萬畝,為超過200個重大項目提供優質產業用地。特別是東莞非常注重拓展與企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空間。針對龍頭企業、鏈主項目,專門規劃了60個現代化產業園區,計劃五年內整備10萬畝連片產業空間,首批推出總面積2.6萬畝的10個試點園區已經動工。下來將聚焦“投、建、招、管、用”高標準做好園區開發建設,加強園區內光伏、儲能等新基建配套,推廣應用共享智能倉庫、自動操作、無人駕駛等運作新模式,打造一批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的示范園區。針對中小企業、初創企業,年內提供1000萬平方米高品質低成本產業空間。
在中央和廣東省大力推進大灣區建設的當下,局限于東莞一隅談產業空間盤整與開發顯然會被視為格局不夠。因此,東莞方面提出全力搶抓大灣區建設大機遇,通過點、線、面結合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點”上以松山湖科學城、濱海灣新區、水鄉功能區、銀瓶合作創新區四大戰略平臺為重點,加強與兩個合作區的產業共建、創新協同、區域聯動;“線”上突出打造兩條重要發展軸帶,一條以濱海灣新區為核心的沿珠江口東岸一線為重點,打造東西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另一條以臨深南部九鎮為重點,打造深莞深度融合發展樣板區;“面”上全市全域參與“雙區”建設,大膽謀劃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作為四大戰略平臺之一的松山湖科學城,規劃總面積90.5平方公里,將堅持科技與產業兩手抓,繼續鞏固提升科技創新的優勢,抓好產業培育和企業服務,用產業反哺科技,盡快盤活推出一批產業空間;濱海灣新區規劃總面積84.1平方公里,與廣州南沙自貿試驗片區相連,與深圳前海合作區隔河相望,將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珠江口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高標準建設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探索共建深圳大空港-東莞濱海灣新區經濟組團,加快提升發展能級;水鄉功能區和銀瓶合作區將大力拓展空間,積極招引龍頭項目落地,引領帶動片區加快發展。
南部九鎮是指東莞緊挨著深圳的9個鎮,以全市36%的可建設土地,貢獻了37.7%的GDP、39%的規上工業增加值、42.7%的進出口額。“這九個鎮大部分制造業基礎較好,與深圳產業鏈關系密切,具有承接深圳先行示范區外溢效應的先天優勢。我們將進一步利用好緊鄰深圳的優勢,全力拓空間、立新柱、優環境、引人才,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大力承接深圳高端資源要素,增創發展動能,推動各項經濟指標提速進位,切實擔起示范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使命。”東莞市發改局介紹說。
7月20日,第十三屆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以下稱漫博會)在東莞開幕。在漫博會啟動儀式上,東莞被授予全國唯一的“中國潮玩之都”稱號。
近年來,東莞在潮玩制造產業方面異軍突起,帶動玩具行業進入一個新的快速增長期。作為東莞市的特色產業之一,玩具及文體用品制造業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約538億元。近年來興起的潮玩概念,為東莞聚集了57家設計潮玩制造規上企業(企業具有自有IP、獲授權品牌、為知名品牌代工),2022年產值預計約110億元,同比增長10%,而且正從傳統的加工制造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形成了以“原創IP+設計生產+銷售推廣”的潮玩全產業鏈發展格局。
除了產業基礎方面的優勢外,東莞“特殊”的人口結構也為動漫產業和潮玩之都的成長提供了基礎。東莞本外人口倒掛比例達到1∶4,是全國外來人口占比最高的城市之一。戶籍人口278萬,常住人口1053萬,實際管理人口約1400萬,近五年新增常住人口220萬,人口吸引力多年排名全國前五。全市人口平均年齡約34歲,僅次于深圳,是全國最年輕的城市之一。
被改造、提升和盤活的傳統產業不僅有玩具行業。8月18日-21日,東莞舉辦了2023東莞國際設計周、第50屆國際名家具(東莞)展覽會。密集舉行的大會吸引著全國家具企業和設計師的目光。
作為中國制造業的重要基地之一,東莞在整個家居產業鏈中扮演著最關鍵和重要的支撐角色,擁有365家家具制造業規上企業,2022年全市家具制造業工業總產值達398.75億元
“很多人會到深圳尋找設計方案,但是需要制造業為設計方案實現落地的時候,東莞一定是首選。”在設計師們的共識里,東莞這個毗鄰深圳的“世界工廠”擁有完備的家居產業上下游供應鏈,能夠滿足質量、成本和效率的要求。
東莞制造的優勢在于供應鏈的快速反應,也在于產業整體對市場趨勢的快速接納、吸收與自我迭代。“所有的材料供應商、定制家居企業、成品家具廠商等等,都集中在一塊,在方圓半小時之內,很迅速地能夠落實一件事。”不少家具廠商感嘆,東莞的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在其他城市完全是比不了的。
在做大增量中盤活存量,在盤活存量中做大增量,東莞希望通過增量和存量“兩手都要硬”來為增量真正成為主角,贏得必要的時間和空間。
總體來看,外部的困難是不可把控的,但作為制造業當家的東莞,只要堅守制造業本色,不諱言當下的困難,不畏懼未來的挑戰,堅定高質量發展理念,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當對度過眼前的困難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