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濟全球化與網絡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以及別國藝術作品的不斷涌入,對中國藝術的發展造成了威脅,民族文化的復興成為當今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新安畫派作為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它的繼承與發展應受到重視。就新安畫派與中國當代藝術的融合與交流提出假設,回顧新安畫派與中國藝術發展的歷史,從中總結經驗。分析中國當代藝術發展存在的問題,嘗試從社會環境與藝術家自身兩個方面出發,論述現今對新安畫派乃至中國傳統藝術的繼承與發揚,并且在當代語境下對中國傳統藝術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
關鍵詞:新安畫派;中國當代藝術;民族文化
一、新安畫派的發展
新安畫派發展至今,關于其概念內涵的闡釋仍有爭議,但所有觀點都指向一個共同點——新安畫派并不擁有一個靜止、永恒的概念,它是一個持續發展的概念。如今,新安畫派的創作與研究仍在繼續。
新安畫派是明末清初活躍于徽州(今黃山市一帶)的繪畫流派,最早提出“新安畫派”名稱的是清朝的藝術理論家張庚,他的著作《浦山論畫》云:“新安自漸師以云林法見長,人多趨之,不失之法,即失之疏,是亦一派也。”另外,《國朝畫征錄》中也明確表示了漸江在畫派形成中的重要性,他與查士標、孫逸、汪之瑞一起被稱為“新安四家”。他們大多宗法于元代大家倪瓚、黃公望,這時新安畫派處于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之前,程嘉燧、李流芳等一批人長期身居徽州或長期旅居寫生于黃山白岳,為畫派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學者高飛的文章《新安畫派名考》中指出“準確定義新安畫派,就必須從畫派成員間的共同點上加以觀察”,并提出新安畫派的概念內涵可以從地別、時間、身份、師承關系、繪畫風格、畫學思想等方面來界定,但或多或少具有個體的差異性。在新安畫派不斷發展更新的過程中,漸江、石濤、黃賓虹的成就較顯著:漸江則是新安畫派鼎盛時期的代表;石濤憑借個人繪畫觀念“一畫論”與“搜盡奇峰打草稿”而聞名;黃賓虹連接了畫派與中國當代藝術,起到了啟蒙的作用。
正因新安畫派概念的得出離不開對徽州地區繪畫理論的不斷總結與重構,所以其概念受到地域發展與時代變遷的影響,具有鮮明的地域性與時代性。新安畫派屬徽州文化,它以儒家思想為主,并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在明清時期,徽州地區商業興起,徽商成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強大的經濟支撐加上此時文房四寶被眾人皆知,徽州的教育也得到了發展,亦有“十戶之村,不廢誦讀”“遠山深谷,居民之處,莫不有學有師”之美譽。此時徽州地區文人薈萃,為地域的藝術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新安畫派由此萌生。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早期的新安畫派畫家注重畫面的寫意性,重在傳神抒情,繪畫內容往往脫離現實參照,畫面表現更加主觀,彰顯了畫家個人的閑情逸趣,并摻雜著豐富的儒家文化元素。隨著歷史背景的改變,畫派風格呈現出不同的面貌。明清之交,朝代更替,戰爭連連,許多畫家開始顛沛流離,有的選擇隱居避世,有的選擇削發為僧。這時,新安畫派展現出畫家與畫家之間的獨立性,畫面中摻雜對于亡國這一現實無能為力的悲痛,形成了冷峻孤傲的畫風。隨著時代的發展,新安畫派的精神內核也在改變,時代性從中體現出來。
到了近現代,傳承與發展新安畫派的主要有黃賓虹與賴少其等人。其中,賴少其曾師從黃賓虹。黃賓虹秉承著對新安畫派借古開今的良苦用心,藝術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白賓虹”時期、“白轉黑”時期、“黑賓虹”時期。黃賓虹不僅繼承新安畫派的傳統,而且汲取元四家和北宋諸家的長處,解決了虛實、氣韻、意境等方面的問題。賴少其在新安畫派的繼承與發展方面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其對新安畫派既“入”于傳統,以古人為師,又“出”于傳統,以自然為師。他的研究著眼于明清藝術家如何寄情于景,從而發現了用筆與達意之間的關系。賴少其的用筆靈動有致,用墨則體現出干、焦、濃、淡,畫面中的意境更是厚、拙、沉、雄。
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在如今全球化的大環境中,歷史悠久、作為中華文化根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畫仿佛變成了所謂的小眾文化,同時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根植于地域文化的新安畫派更加岌岌可危。
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
中國當代藝術最開始并不是中國“本土的藝術”,而是一種“外來的藝術”。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藝術經歷了長達十年的斷代,而后在1978—1984年,中國美術史迎來了十分重要且具有重大價值的發展階段。這一時期藝術創作的切入點主要分為兩個,一是人道主義,二是藝術自身的復歸問題。相比之下,第一類題材很少甚至是沒有人觸及,更多的是圍繞第二類題材展開創作。此時,藝術家們的意識并沒有完全覺醒,所以其創作更偏向形式、審美功能、現實主義等。這個時期的創作題材大而空,讓人民覺得疏遠,創作方法也如上文所提,多注重形式美和個人風格的體現,關于藝術思想的表達有所欠缺,甚至有一部分創作風格偏向西方早期的現實主義。第六屆全國美展中的一些作品就存在這類問題。1984年第1期《美術》中刊發的文章《迎接第六屆全國美展》批判這種風向為“精神污染”,這使得人們從這個極端跳到了另一個極端,于是著名的“85思潮”運動拉開了序幕。
“85思潮”更偏向于西方,當時的藝術家極力推崇西方哲學與西方文藝,同時藝術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譬如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影像藝術等,中國化的藝術創作在這一時期寥寥無幾。由于多元藝術形式不斷涌入國內,藝術的形式化現象尤為嚴重,有些藝術家為了所謂的成功將創作變成激進的行為,甚至打破道德邊界,形成嘩眾取寵的現象?;谶@種背景形成的藝術品顯然是俗不可耐的。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傳統藝術的地位似乎受到了威脅。僵局被打破于1989年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展覽上出現了許多荒謬的事件,讓藝術家意識到應該喚醒自我的理性,從此中國當代藝術進入了低迷的階段。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部分藝術家再次意識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掀起了一股復興傳統藝術的熱潮。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至今仍是藝術工作者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到了21世紀,新媒體藝術廣泛傳播。由于聲、光、電的廣泛運用,藝術創作的形式化現象愈加突出,部分藝術工作者注重材料的運用,而忽視了材料本身內在邏輯的聯系,許多作品更是呈現套路化、機械化的特點,作品中缺乏真實情感。然而,中國傳統藝術,例如中國畫,往往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畫家常常運用托物言志等方法抒發自己的感情。新媒體藝術的廣泛傳播也對中國傳統藝術造成了威脅,對科技的過度崇拜造成了人們對傳統藝術的遺忘,從而一定程度上導致傳統藝術逐漸消逝的結果。
在思想觀念上,部分藝術家將西方哲學作為創作的觀念來源,忽視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解讀與深究,使得作品的東方性大打折扣。再加上商業貿易與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快節奏與快時尚成為主流,一些藝術工作者以“流量”為作品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而忽視了作品的內涵,使得作品成了吸引人的裝飾品,而不是真正的藝術作品。在現實利益的誘惑下,所謂好的藝術家越來越少。與之相反,另一個極端是一些藝術家的作品過于突出個人主義,而忽略了社會價值,產生了閉門造車的現象。他們沉醉于自我感動,忽略了大眾的共鳴,使藝術變成了“獨樂樂”的手段,讓藝術陷入了無趣的狀態。
雖然21世紀也有優秀藝術家存在,但是21世紀的整體藝術環境顯得有些浮躁。因此,現今許多學院派在努力喚醒將要從事藝術工作的學生對傳統的重視,引導他們在當代藝術中繼承傳統,樹立文化自信,盡量避免對外來文化的盲目崇拜。
三、當代語境下新安畫派的繼承與發展
(一)繼承
新安畫派乃至中國傳統藝術的傳承已經成為大有可觀的問題,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越來越多人學習西方思想。隨著社會的變革,在消費至上的社會環境中,現實的利益成為許多年輕人選擇學習內容的前提,大師的光環掩蓋了年輕藝術家,學習中國傳統藝術成為一件人們眼中的“低回報”的活動。然而,在國家大力宣揚傳統文化的政策背景下,新安畫派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繼承。一方面,通過新媒體及公共場館的展覽加強了對新安畫派的宣傳,如“明月清風——故宮博物院館藏新安八家書畫展”于2017年在黃山市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舉辦,“百年記憶——徽州名家書畫作品展覽”于2018年也在該博物館舉辦;另一方面,新安畫派與學術部門,例如中國美術家協會、黃山美術家協會等共同舉辦論文征集、作品征集,鼓勵一代又一代新星藝術家在發揚個性的基礎上創造出新時代新安畫派的作品。
(二)發展
潘天壽在《聽天閣畫談隨筆》中講:“無絲毫推陳出新,足以光宗耀祖者,是一笨子孫?!敝袊鴤鹘y藝術的推陳出新是必然選擇。以新安畫派為例,新時代背景下,新安畫派畫家的用筆不再拘束。正如黃賓虹在《論中國藝術之將來》一文中所言:“泰西繪事,亦由印象而談抽象,因積點而事線條。藝力既臻,漸與東方契合。惟一從機器攝影而入,偏拘理法,得于物質文明居多;一從詩文書法而來,專重筆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備。此科學、哲學之攸分,即士習、作家之各判。技進乎道,人與天近。世有聰明才智之士,骎骎漸進,取法乎上,可毋勉旃?!爆F今的繪畫題材不僅僅圍繞著山水,隨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西方思想的傳入,新安畫派的題材不僅限于儒家思想與小農文明,西方哲學、城市變遷為其創作提供了具有時代性的新題材。在形式上,藝術家可以開拓新的創作媒介及形式,抓住新安畫派的精神內核,用當代藝術的形式做出表達與反饋。
中國傳統藝術的跨界值得我們研究。例如,鄔建安的作品《五百筆》在運用傳統藝術中的水墨元素的基礎上加入了當代形式,讓作品中的傳統藝術與當代語境共生。2013年底,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部主任何慕文主持策劃了“水墨藝術——當代中國藝術的今夕與共”展覽,展覽主題雖是水墨藝術,但是所展覽作品的表達形式值得新安畫派及其他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藝術家借鑒。該展覽不僅邀請了眾多水墨藝術家,而且邀請了徐冰、黃永砯、邱志杰等當代藝術家。展覽分為四個專題呈現,分別是“文字”“新風景”“抽象”“畫筆外的藝術”。其中,有徐冰的《天書》、張洹的《家譜》、蔡國強的《萬里長城延長一萬米:為外星人作的計劃第十號》等作品。
2021年4月30日,“質文代變:當代水墨的多元表達”在大千畫廊正式開幕。展覽邀請了許多當代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突破了孤立的傳統水墨畫,將水墨中的元素和獨特的東方精神與當代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這對新安畫派形式的探索與創新有所啟發,也給予了我們很多啟示。藝術家在傳承傳統文化的時候與當代藝術形式相結合,尋找形式與精神、材料與觀念等之間的聯系是創作的突破點,這不僅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有極其深遠的影響,而且會使中國當代藝術在發展中更加透露出濃厚的東方韻味,同時也對傳統文化的發揚與傳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想要新安畫派與當代藝術更好地融合與發展,要做到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宏觀層面的社會文化傳播,二是藝術家本身的自我認知。藝術家要有文化自信,在創作方法上避免形式化,注重表達文化的本質。本土藝術家也需注重發揮地域優勢,基于安徽獨有的地形地貌,吸取前輩的處理經驗,拓展藝術表達所用的媒介元素及表達形式,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新安畫派與中國當代藝術并不是二元對立的關系,而是融合交流的關系,這也映襯了畫家杭春曉的話:“到底是搞當代藝術的人拿起毛筆來還是拿毛筆的人在抓當代藝術的東西,這是個核心命題?!?/p>
四、結語
新安畫派是安徽所在地域的傳統藝術,它的繼承與發揚能彰顯我們本土藝術家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我們在經歷了西方思想沖擊后對新安畫派發展信心的再次樹立。在傳承的過程中,藝術家應該警醒自己,傳承的不僅是繪畫形式,更多的應該是精神內核與文化內涵,在藝術表達上要多一些感性的存在,同時與時俱進,結合時代的脈搏,結合對當下社會問題的反思。這也是新安畫派時代性的反映。新安畫派的傳承與發揚,是我們每個藝術工作者的使命與責任,也希望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安徽的當代藝術能展現出獨樹一幟的風采。
參考文獻:
[1]李度一.論新安畫派藝術有緒傳承與發展的啟示[J].書畫世界,2021(9):23-24,27.
[2]高名潞.85美術運動:80年代的人文前衛[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張緒祥.新安畫派風格的發展論析[J].藝術評鑒,2017(9):42-43,29.
[4]唐麗麗.從身份焦慮到多元表達:當代水墨的探索與反思[J].文化月刊,2021(10):178-179.
[5]盛學峰,鮑義來.新安畫派背景下新黃山美術傳承、創新與發展探索[J].書畫世界,2022(11):19-22.
作者簡介:
牛艷寒,西安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藝術。